楞伽经讲什么

修行者应熟知的基本常识

发布时间:2024-04-12 03:26:40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修行者应熟知的基本常识

佛:即佛陀,源于梵语的音译。其意义是指觉者或智者。觉知各种事物的原理而能了了分明,观照清晰,称作觉悟。自己觉悟之后,又能使他人觉悟的,智慧圆满,功德无量,这才称为“佛”。大约2500多年前,天竺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断绝一切烦恼,悟道成佛后,即自号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仁慈清净之意。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只是众多三世诸佛中的一位。因此,佛不是特指释迦牟尼。

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佛学:是透彻、完整、精辟地揭示宇宙、生命真相的学问。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智能,佛学的核心就是大智慧。

修行的纲领:是觉正净,即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并依戒定慧三学达到此目标。

修行的原则: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修行的目的:明心见性,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就是将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

修行的基础:是净业三福,待人依六和,处世修六度,遵普贤愿,归心净土。

修行的要点:一门深入,至诚感通,最忌心浮气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勿信江湖外道;庄敬自强,敦厚朴实,自然福寿绵绵;众善奉行,诸恶莫做,终将修成正果。

修行的方法: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法门平等,殊途同归;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三学:戒、定、慧。

住持三宝:佛像、经书、出家人。

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五福:长寿、大富、端正、尊贵、聪明。

五戒:不杀生则仁,不偷盗则义,不邪淫则礼,不妄语则信,不饮酒则智。

五障:自欺障碍信仰,懒惰障碍热情,气怒障碍记忆,仇恨障碍冥想,不满障碍智慧。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苦当知!

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道当修!

十善业: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不贪、不嗔、不痴)。

普行十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因缘和合:因缘即佛教所说的事物赖以存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因是主要条件,缘是辅助条件。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生成,事物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也不具有质的规定性,以此论证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

无常: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息,绝无常住性,故称“无常”。

法界:指整个宇宙现象的全体,认为宇宙各个具体事物都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相互为像产生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