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讲什么

众生畏的是什么“果”,菩萨畏的是什么“因”?

发布时间:2024-01-09 03:29:46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众生畏的是什么“果”,菩萨畏的是什么“因”?

文字原创 / 小星

图片来源 / 网络

微信号 / starwangstar

全文共2615字,常速阅读8-10分钟

从4月24日得到例会发布的文字纪要中,罗辑思维的CEO脱不花首次提到“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到6月1日刘润在他的社群“刘润·进化岛”上,和孩子沟通时提出的话题竟然也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再结合这几天猛然间见到一些人的微信签名也是这句话,冥冥中有种扑面袭来和被包裹的感觉。那么,这八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从脱不花和刘润的思考来看,针对这八个字他们更倾向的是一种对本质性思考的能力,事物变化的底层逻辑关系,以及认知模型框架搭建方法的探讨。具备了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再把这样的方法论应用于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来分析到底哪些结果,或者说哪些数据应该成为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南,而不是陷入日常的“沉迷于结果”的一个怪圈和陷阱里。

成甲在《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一书中也提到一个理念:以前我们以为拥有更多资源=获得更好的结果,实则应该是:更好地利用资源=获得更好的结果。

举例来说,大家热衷于通过当前很多知识付费平台分享听过的音频,读过的文章,但是文章解读的那本书,有多少人真正读过?英语学习平台也有很多,每天签到、打卡,但是否做到真正把词汇、文章反复朗读,深入记忆呢?好像看了一篇解读一本书的文章就好像自己看懂了这本书,朋友圈发上某个英语学习软件的打卡记录就好像英语水平提高了很多。引用豆豆的小说《天幕红尘》里的一句话:你知道的只是别人的认识,你知道别人的认识,和你自己知道,不是一回事。

举这两个例子对“因”和“果”进行分析,是希望能借助我们的日常将众生的迷惑和菩萨的超脱做一个链接。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这句话来源于佛法,为了能探求到本来,借助释本愿法师所著的《学佛参考》一书,我们需要接入一些概念。

何谓菩萨?

菩萨的全名,称作菩提萨埵,汉语中将菩萨译作觉有情”,也就是指:上成佛道,下度众生的人。在佛教中通常将菩萨又称赞为高士、大士或者开士。由此说明:菩萨具有自觉与觉他,自度与度人的高风亮节。所谓菩萨者,是指受了菩萨戒,实行了菩萨道,既能出尘,又能入世的“大德之士”。菩萨为了成就无上佛果,所以要背尘合觉,为了普度众生,所以要和光同尘,助人为乐。既能出尘,又能入世,这和前几年职场上有人提出的“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处事心法异曲同工。佛教中的菩萨则更具大德,必须同时具备两颗心:上求佛道的恒心和任劳任怨的耐心。这也是为什么菩萨像的法座下都以“莲花”为标志。

读到这里,如果你觉得我们凡人好像也可以修成菩萨,那可真还差的太远。在佛教中,依照循序渐进的历程计算,菩萨分了很多层次,从凡夫开始修行直到成佛,要经历七大层次的五十二级的菩萨阶位。由下至上,譬如第一个顺序是“十信位”,这十个位次是“凡夫位菩萨”,往上有“十住位”,“十行位”,加上“十回向位”,这三十个位次都是“三贤位菩萨”,修完这三十个位次才到“内凡菩萨”的阶段,而最高的“等觉菩萨位”,还要经历百劫,修“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待百劫修满,由“等觉位菩萨”而成佛。所谓“劫”,也叫“长时”,是佛法中描述时间单位的量词。一个人从十岁开始,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增至人寿到八万四千岁,再由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少一岁,减到人寿又十岁,这一增一减的时间过程,称为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我们通常说的“三抵修福慧,百年修相好”,现在看来众生是想都不敢想,在佛门中真的能功德圆满成佛,是怎样一种漫长和艰辛。

回到前边说的“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这句话会是哪一个阶段的菩萨说的呢?以我个人的肤浅理解,从凡夫开始修行十信位时,就能说出这句话。因为一旦能如实履行菩萨道,就成为了凡夫菩萨,现在引用这句话,分析这句话的芸芸众生,从佛教的角度看,不都是未脱离生死的肉身菩萨么?

这里继续引入一个概念,什么是“因果”?《学佛参考》中讲到,“因果”是佛教唯一的理论学说,并且佛教中所讲的因果主要是针对人类的“善恶报应”的“三世因果”而言。中国人大都知道并接受这个“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三世因果,表示报恩时说的“来世我给你做牛做马”,表示抱怨时说的“我上辈子欠你的”等口头禅就是最好的印证。但我们的传统理解和佛法中所讲的又有区别。佛法中对这三世的诠释引入了哲学理念,把它放在了一个无限的时间观念中:过去是无穷无尽的过去,未来是无穷无尽的未来。前前无始,后后无终,延续不断,这三世是一个无始无终的时间过程,而这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的结果。

也就是说,整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按照“因缘规则”运行,并且因缘规则无法改变,就连修满百劫,已经成佛的菩萨自己也得遵循。但人乃万物之灵,我们又是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体,所以我们的所作所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的行为,当然也遵循因果规则,那自由体现在哪里呢?举个例子,没有人能改变电波的传播规则,但科学家可以利用这种规则发明出电话,让人能实时听到万里之外的声音。

唯物论中,譬如物理学家观测和计算出来的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和佛法中无穷无尽的过去相矛盾。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和佛家的“因”能够匹配,关尹子在《八筹》中提到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用来描述宇宙中大到星系,小到各种粒子也很合适。冥冥中让人感觉到这中间是不是会有一个更大的法则来解释佛教的“因果”呢?

菩萨敬畏的因是佛法里因缘的因,在现世中无法脱离肉身的众生,不但要敬畏佛法里的因,还要敬畏道家的因,即道,以及唯物论的因,譬如宇宙起源,物质组成的最小单位等等。

真正客观的东西,例如能代表自然力量的内在和原始结构,为什么很多人却不愿意承认它就能代表这个本体的世界呢?宗教的经文没点功底,读起来总觉得抽象,黑格尔说:对现实的抽象就是对现实的毁灭。我们出离不了身体,凭空又创造不了思辨,《西游记》第十二回里,南海观世音也得通过“变化个疥癞形容,将袈裟捧定,艳艳生光”,施计来劝说玄奘前往西天大雷音寺求取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的大乘佛法三藏”。

佛菩萨不是万能的。他有他的苦,他也在“因果”的规则下修行,而且很多时候是在人身上修行。

叔本华说:极少数人思考,大多数人活在梦幻中。

无论我们修哪门宗教,或者辩证唯物,都不影响。“假”的实相必然是假象,天下只有看不清实相的人,没有色空各异的事。就像写这篇文章来探讨因果,这个因果的遵守是不缘起自己心相的遵守。

佛门不是每个人都能入,但佛理每个人都可以学。偶尔串个门,不定什么时候慧根起了作用,享受到了“顿悟”的喜悦,朝闻道,夕死可矣。

全文完

我们没有见过面,

但谢谢你,

看我用心作完的文,

听我用情带出的声。

进入公众号下方“朗读世界”版块,

有一个工科男还在为你朗读英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