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行善,为什么得不到任何利益?
发布时间:2022-08-26 11:27:00作者:楞伽经讲什么摘自 森林中的法语
第三章 修法 作者:阿姜查
佛教的科学
因此,尊贵的导师创立了佛教。它可以被称为佛教科学,它是一套优于其他知识的完整体系。我们所学的世间学问,即使读到博士学位,依然未达究竟。这些学问都是有限的,存在于贪欲与执着的领域,会带来痛苦。它们无法帮助我们解脱苦,这种知识名为科学,不过佛教科学却迥然不同。在佛学里,如果学得正确,我们会学到解脱、放下与止息。如果某件事有害,我们会学着去看那个害处。我们学习放松与放下,学习舍,这就是佛教的科学。
佛陀的教法从各方面来说,都是真实与正确的知识体系。它必须被教导,因为它不会自己来到我们跟前。这套知识无法被转换为其他概念,不过它的有效性却是毋庸置疑。例如,佛陀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不变的法则。它是确定的,是出自清净的智慧,因此,可以称它为实相。不过,还是有人认为行善不一定有善报,他们可能有修善法,但是却没有得到好处。「我有行善,为什么得不到任何利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做坏事却得到好的结果,而许多人做好事,却一直在受苦。」
如实观
这是真的,不过却是邪见范围内的错误理解,并不符合实相。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如实观,就会了解佛陀的教导是不变的法则。佛陀觉悟的一切实相,都是不变与确定的。实相就是实相,只是因为人们的误解,它才会变得不真实。
例如,a先生因为某项罪名被逮捕,他是完全无辜的,不过却没有任何有利于他的证据。警察举出一连串不利于他的证据,而唯一有利于他的证据只有他自己的觉察与正直。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赢,因为他无法证明其他证据是错误的,最后只得去坐牢。虽然如此,他还是对的,只有他的身体被监禁,他的心并不会受到困扰。
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可能会觉得十分冤枉与沮丧;但是根据佛陀的观点,根本没有什么好冤枉的。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我们明明没有错,却必须付出痛苦的代价,那一定是过去的业(kamma)出了问题。虽然我们今天没有犯错,但是并无法保证昨天,或过去没有错。我们可以推论过去一定做错了什么,现在才必须承受苦果,因为事出必有因。所谓无风不起浪,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原因——如果能够如此思惟与处事,则生活必可悠然自得。
相信并实践佛法
要找到真正像这样相信佛法的人很少。例如,二十多年前,我与在家居士以及出家弟子共同创立这座寺庙,你们可能都听过巴蓬寺(wat pah pong)的历史。这些年来,我们历经万难,建立这座寺庙,全仗人们对于实相的信念与无畏的勇气。这不只是口头说说而已,我们许多人身染疟疾三年,无法获得治疗。我们经常缺少蜡烛、电池与灯油。过去这里的蛇与毒虫比现在更多,因此,我们晚上行走时,都会念诵慈悲偈与庇护偈。如果必须死,就死吧!如果还能活,就再活。我们就是抱持这样的态度。因为我们遵循的是正道,并且我们相信自己的心。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深入观察、觉知与训练自己。不要急着训练别人,应该先管好自己。如果别人说我们好,那不是我们衡量自己的标准;如果别人说我们不好,那也同样不能作为标准。不要因为别人的说法而高兴或沮丧,向内观,并找出内在的实相。当他们说我们不好时,到底哪里不好?是否真的有什么缺点?如果有错,赶紧更正。应该放下错误,而不是别人的说法难过。如果他们的说法不确实,别放在心上,是他们看错了,你对自己的行为仍旧充满信心。
你应该相信自己,而不是随着外界的赞颂或批评起舞。无论别人的说法对或错,都别在意。如果事情是对的,你有什么好沮丧或争辩的;如果它是错的,你又怎么能沾沾自喜呢?如此一来,你就不会患得患失,而心将会因为修行而得到喜悦与满足。故经云:「戒是喜悦之舟,戒是财与宝藏,戒是行舍之筏,愿具清净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