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讲什么

大慈心

发布时间:2022-11-04 09:37:51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大慈心

  佛菩萨以慈心济世度人,为欲令众生普获利乐,所以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可以说「大慈心」即是佛菩萨的愿心,也可以说是成就佛菩萨的基本条件。

  慈,即是仁慈,说文中说仁就是亲,礼之中庸说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论语学而篇:「泛爱众,而亲仁」,似乎慈心的对象仅局限于人。仁与慈在意境上通义,说文中说慈即是爱,偏于由上安下的说法,礼记中亦有:「为人父,止于慈」;左传中也说:「宣慈惠和」,都是「上爱下,下亲上」的单元之说。佛教立「慈」为「四无量心」之首,是不分上下,怨亲平等的;大乘义章中说:「爱怜名慈」,鸡跖集中也说:「如来慈心,如彼大云,荫注世界」;这与国语齐语中的「下慈孝于父母」,以及新书道术中所说的「恻隐怜人谓之慈」,有着同样广博的「慈意」;唯佛菩萨的慈,达到「无缘慈」像阳光,如雨露,无有些许偏私的胜义境;在法华经普门品中说:「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是为以平等一如,普缘无量,与众生一切利乐的最好佐证。

  观古鉴今,佛菩萨的成就,无有离于「慈心」的,也就是说,无有无慈心而能成就佛菩萨圣果的;此种慈心的广博,在前面说过,不仅广及怨亲,更博大以至「无缘」。无缘慈,在佛持论中说:「诸佛之心,不住于有为无为性中,故心无所缘」!大智度论中也说:「佛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来五道,心着诸法,取舍分别;故心无众生缘,使一切众生,自获拔苦与乐之利益」;可见佛的无缘大慈心,于众生无取无求,无有条件,确然是「无上正等觉」的圣智者,以唯众乐无众苦的意念和愿心而济世度人;确然超乎世俗的「爱」为「亲」,为「上与下」,所谓「信者得救,可上天堂,不信者沈沦地狱,皆是分别的「慈心」,纵然予乐,也是短暂的,局限的;不如「佛慈」,予以「常乐」而得究竟,无有「执」与「障」的偏私和不平等,或是蕴藏溺爱,甚至危害他人的「慈心」;是以教下立「慈心」乃「无量」,确然不是泛泛的论说而已,尚须实实在在的去作为;所谓「事理圆融」,正是佛教最为强调的宗旨与方法,因为不如此,便不能成就道业,不能证得圣果。

  不过,佛的遗教与训诫,虽然一直为学佛弟子所遵行,更为世俗所景仰;但,时正末法,纵使口头自谓学佛的不乏其人,而心头真实学佛的却为数太少;如果以现前世界的佛弟子比例来说,可以辨别的应该是偏于「理」者为最,行于「事」者不多,是一个令人耽心的比例,在一个宗教行者的处境来说,其所荷担的责任,将是愈来愈繁重,也愈来愈艰辛了。基于世态的变化,人心的衰颓,绝多数为时代所带来的困扰,像伦理的,道德的,渐渐已趋向「空虚」枯涩的境地;诚然使人惶恐,孤独,绝望而长久地沦于烦乱的时日中。于是,必然地会使这个世创显得格外冷酷无情,人人像生活在世纪末的哀苦里;因此,为了避免这些可怕的来临,唯有人人生起佛菩萨的大慈心,以爱怜,以常乐,慢慢地去填满那些空虚,像大云澍法雨,滋润那些枯涩;使众生对这个世界感到处处充满了温馨、祥和、可爱;于平安中寻求究竟的「法乐」,共同获得无上正等觉的圣智之境。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