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讲什么

佛教与中国思想

发布时间:2024-02-02 03:28:04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佛教与中国思想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有一个中国化过程。佛教不断的改造自己的形象,以适应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特色。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回应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再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也发生了新变。

佛教对中国的思想影响非常深远,佛家自身都具有很多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随着佛教的传入不仅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观念,同时佛教对中国思想的冲击,也使得中国的传统思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总体而言,佛教对中国思想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影响。

佛教重述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对人生的理解就不是一样的。常人理解的一生,就是从人的出生到人的死亡,一般的人生是有起点和终点的,类似于一条线段。佛教对人生的理解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它就相当于直线。帮助我们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死亡的焦虑,人们一般认为死亡就意味着人生的结束,可是佛教文化告诉我们死亡不是人生的结束而是人生的另外一个开始。

其次,丰富中国人的理性思维,中国自先秦以来的传统文化更多具有诗性的特征,我们想要表达某种观念和某种理论的时候,更喜欢用一种比较散文化的、文学化、形象化的方式来传达,人们把这种方式叫做诗性思维的方式,佛教理论的理性色彩以及它的思维方式传入以后,对中国化的理性思维起到了一个发展的作用,佛教的思维方式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性思维方式。人们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有一部十分伟大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刘勰创作了《文心雕龙》就是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第三,陶冶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佛教文化中有很多的艺术成分,佛教文化中的作品很多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同时他也为中国古代艺术带来了很多的方法理论等等,对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也更是丰富了。

从整体上来看,佛教对中国思想的主要贡献就是这三个方面。如果我们具体到一些文化派别,我们还可以看到佛教和这些文化相互之间的一种影响。首先是佛教和儒家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一个儒学化的历程,佛教如果不和儒家文化解决好,佛教想在中国发展非常困难。佛经翻译中增选删减,和儒家观念相冲突的地方,他们就把它删掉不翻。陈寅恪先生《连花色尼出家因缘跋》,他写到了删节的一种情况。他将汉传佛经和巴利文佛经做了对比,发现莲花色尼因缘这个故事,两个完全不一样。

汉语佛经有很多删减的地方,这些删减的地方正好是和儒家观念相冲突的地方。

佛儒斗争中佛教的调和,佛教在和儒家的斗争过程中是调和而不是针锋相对,即使要改造自我佛教也会选择去调和,佛教的孝道论,在中国古代的佛教很提倡孝道,而印度的佛教其实很少提出孝道的东西很少,在中国佛教孝道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涵,这是对儒家文化的一个妥协,这就叫佛教文化的儒学化。

在佛教文化儒学化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儒学也和佛学之间也在交融。比如理学与佛学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学在先秦时期很少关心本体性的东西,更加关心的是形而下的东西。到了宋明时期,儒学得到了补充,一般认为就是受到了佛教与道家思想的影响,吸收了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建构起来了形而上的一套理论。理学中很有名的一句话“存天理灭人欲”中的“灭人欲”和佛教里面的灭有点相似,并且和佛教的理念是有点相似的。理学中的心学强调人的理不在身外而在心中,和禅宗中的佛不在身外佛在心中,人人心中原本就是佛。然后“致良知”就是让你的良心呈现出来,也和禅宗所讲的让你的佛性或者是你的觉悟之心,重新呈现出来。他们之间有这学习和交融。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和道教之间产生了很多的争论和辩论。它们之间一直以来都有一种争夺,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争论,比如《牟子理惑论》这篇文章有很大的争议,但大体可以反映出汉魏时期佛教和道教的一种争论,人们常常把佛教文化与道家观念之间的冲突,作为争论的焦点,还有一种观念就是佛教是外来的而道教是我们一种本土的一种理念就显现出来了,一直是佛道争论中的两个核心的策略。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道教为了在文化层面能超越佛教就造出了老子化胡的故事,佛道之争可以说贯穿了佛教传入中国早期的历程,其实这样一种相争也意味着一种交融,佛教与道教之间也充满了相互交融的文化成分。早期的佛教的传播依附于黄老,黄老就是道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成分,后来的道教,在和佛教的论证过程中它也借鉴了佛教的理论体系,从而建构起来自己的理论体系,因为早期的道教是没有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的,而这个理论体系大量借鉴了佛教理论体系的特色,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佛教对道教思想也有一种很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