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本该庄严肃穆,这句经偈却被世人曲解出了调侃的意味
发布时间:2024-02-25 03:30:48作者:楞伽经讲什么佛经集结的是佛陀的言论,闪耀着智慧的光明。佛陀是世人的老师,佛陀的谆谆教导能让世人离苦得乐。世人的苦根源在于无明的藏覆,藏覆着的无明表现为先天的习气,在生活中习气牵引出无尽的烦恼,是故娑婆世界多有遗憾,或说为苦。
无明习气让人沉迷于生命的表象中逐趣攀缘、轮转难脱。
出尘劳、断习气方能让生命得到升华。佛经中的思维理念帮我们认知生命的体系、生命的本质,从而让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因此呢,佛经是逻辑严谨、义理深邃的认知系统。这样的认知系统当然应当是庄严肃穆的,而不会流于调侃、嬉戏。如果从佛经经偈中读出了调侃的意味来,那一定是你被习气所牵引而导致的误读,或者是被他人的曲解所误导。有没有这样的经偈呢?有!甚至于被许多的世人用于调侃。是哪一句经偈,会多被世人用为调侃的说辞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本该是庄严肃穆的经偈,却多被世人当成调侃的说辞。这也说明了世人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经偈多有曲解。多有曲解非经偈之误,而是世人之痴,是逐趣攀缘的习气使然。
逃避性选择是一种人的本能,在读诵佛经经偈时也会出现这样的逃避性选择。断章取义是学习佛经的通病之一,在习气的作用下,大家都是更愿意听到中听的话,因此呢更能被人记住的一般是迎合了攀缘习惯的文字,从而过滤掉不顺合习气逐趣的部分。于是对经偈的曲解就这么产生了。
当人们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调侃时,其实已经对经偈中的“色字”进行了概念移换。调侃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取纳的是其中“色字”的近现代延申义,而非当时翻译佛经时“色字”的本意。“色字”的本意为:事物的表相、事物的表象。取其相时为表相,取其性时为表象。显然这样的解释还是不够深刻,为什么呢?即便不取色字的近现代延申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经偈还是能够成为佛门中人轻易原谅自己而不作出悔悟的托词。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色字的概念移换不仅仅只限于延申义与本义之间,更为误导人们的是在佛学概念之中的移换。虽然同样都是佛家概念,却也会是误人更深的曲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的色字,应当指的是“色蕴”,而许多的佛门中人却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的色字当成了“色尘”来看待、来解读。为什么说,当成“色尘”二字来看待,会导致对经偈的曲解呢?明明能见世间一切,能够硬说成不见世间一切吗?如果偏要自欺欺人,又怎能体现出佛家的智慧来呢?只要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的色字正确地理解为“色蕴”,就不会犯自欺欺人的错误。因为佛家总说“五蕴皆空”,而你可曾在哪部佛经中见到“六尘皆空”的说法?
五蕴:色、受、想、行、识;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五蕴、六尘,都有一个色字,而五蕴的义理深奥,六尘之义稍浅,因此导致了许多的佛门中人用“色尘”的概念来移换“色蕴”的概念。
“色尘”之义为世俗之用,是方便之引。是故尚且停留于世俗的境界中时,“色尘非空”。还在世俗的境界上时,取“色尘”之义那么:“色异于空,空异于色,色非是空,空非是色”。
五蕴皆空,色蕴即空。这可不是俗世的境界了,而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境界。色尘站在世俗的角度说的是色之相,故而色尘不空;色蕴的义理探讨的不是色之相,而是色之性。故而色蕴即空。
心经上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观自在菩萨教导舍利子,深刻理解“色蕴即空”的四个渐进层次。如果“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都还没能正确理解,全面掌握,那就还谈不上说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
还没能到达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境界,可不敢妄言已能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只要把《心经》的经文略作展开,你就能领略到“五蕴皆空”的义理之深奥难懂了。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把经文中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略作展开,因为没有“受尘”“识尘”的概念,这样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色不异空,空不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愿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 2019 03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