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感悟人生 第九讲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四、依师践行莫空过
发布时间:2024-11-27 03:29:11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四、依师践行莫空过
1.如理依师改习气
我们在社会上、在家里,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肯定不会去做,这种习性是很重的。在庙里,就不一样了,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要不要去做呢?这时是面对自己习气的一个好时候。如果我们依然还是顺着自己的习气做人、做事,这种习气就会不断得到增长;如果我们违逆这种习气做事,就是对治这种习气,虽然很痛苦,也很不容易,但这也是增长我们另外一方面能力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去认识,就是一个不同的发心。但是,我们常常会认为,别人不了解我们,别人安排的事情不合理,别人让我们做的事情不是很如理、很如法的。我们来到庙里,都要很用心地去体会所有这一切。所谓“如理”,不是说自己对佛法所理解的那种道理,符合不符合自己的行为叫做如理,而是符合不符合佛说的道理,因为我们自己对佛法道理的体会还是很肤浅的。
法师为我们讲的道理,为我们作的决定,也有可能不是非常圆满的,但是会比我们自己的更准确、更深刻,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相信,从总体上讲、从根本上讲,法师的理解比我们要准确,那我们照着去做就不会错。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学了佛法以后,弄不好麻烦可能更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很容易用佛法的名词和一些道理把自己包装起来,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讲出一大通的道理,但我们此时此刻内心的状态或境界与我们讲的道理是两回事。
好说道理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不能在内心的境界上去突破这种困局,在内心的这种境界上去作功夫,而是遇到外缘、外境的时候,可能讲出另外一套道理为自己作说明、解释。这样就不是一种很正确的学佛态度,这一点是非常非常微细的。所以我们学习佛法,要有良师益友,原因就在这里。平时,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拿着经论来读诵、研讨、谈体会等,这些当然也是很好的,但是毕竟是坐而论道,因为你真正去实践又是另一回事。所以,要把这些佛法真正实践、体现出来,长时间没有间断地去实践 ——“任运无间饶益有情”,这就要有真正的功夫。没有真正的功夫,肯定做不到。
2.过好当下每一天
不要说“任运无间饶益有情”,我们做一件事情,做完了自己都累得不得了,下次要不要再做还要考虑考虑。我们参加了一个法会、两个法会,听了一次课、两次课,还会不会有那么大的动力?意乐还有没有那么强?这都是不一定的。刚刚开始学佛法的时候,可能觉得一切都很新鲜,佛法很新鲜,寺庙的环境也很新鲜,这些法师、同行善友,大家彼此之间很陌生,都是一些新的朋友,很客气。但是时间长了,彼此之间认识了、熟悉了,心里面就是另外一种状态,“无所谓”的这种心理就出来了,我们未学佛以前、未皈依以前的那种状态又出来了,我们会觉得这些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在庙里做事情和在家里做事情也差不多,甚至庙里还不如家里,等等,诸如此类的邪执都会出来。这些都是没有真正认识到今生今世哪些人对我们来讲是最重要的,哪些事对我们来讲是最重要的,我们当下要去做什么事情。
如果当下我们都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事情,当下都没有实际去造作,那你当下在空过。每一个当下都在空过,就是你每天都在空过,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每一个学习佛法的人,就是要非常清楚我们要做什么事,我们要跟谁一起去做什么事,我们怎么去做这些事,内心里面非常地笃定。什么叫做正见?什么叫做正思维?我们把事情认识清楚了,就照着这些认识清楚的事情去思考、去做,把它做出来,把它做好,这是非常关键的。
不是说我们学佛学了多少年,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这是不一定的。我们学了多少年,只是代表一个时间,不等于说我们的成绩有多么好,那是两回事。也就是说,在世间一个人可能活了 70岁、80岁,不等于说他很有智慧。当然他也有很多的经验,自己的经验。自己的经验跟别人的经验来比,跟一个有大成就、大智慧的人的经验来比,跟佛菩萨、跟祖师大德们的经验来比,那是不能比的,不是一个档次,不具有可比性。我们学习,就要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去学习,才能够成长。如果我们去比的话,本身就是不对的,地上的泥土怎么可以跟黄金去比呀!材料本身就是不一样的,绝对不一样的。我们凡夫,要认识到自己真正的问题在哪里,自己要怎么去学习,怎么去发心,怎么去培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