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讲什么

圣严法师:疑心与疑情

发布时间:2022-10-17 14:29:35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圣严法师:疑心与疑情

  “疑”,可分成两个部分来讲:一、普通的疑心;二、禅修的疑情。

  对于所接触到的人、事、物,因为不知道、不了解,所以与之保持距离不敢碰它,碰了怕会上当、惹祸、受伤害,这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而起的疑心。这种情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谁都可能遇到。

  当你头痛时,有个你根本不认识的人给你药吃,你并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懂得这种药的性质,而他也只说:“听说这种药可以治头痛,你试试看。”这时,除非你已痛得不得了,又没有任何人来帮你的忙,也不可能得到任何其他的药物,并且你已到了不吃药会死,吃了也许不会死的程度,那你只有吃了;否则,你应该是不敢吃的。由这个例子看起来,因为无知而怀疑,这是正常的事,也不一定是坏事。

  这就是“疑心生暗鬼”。“多疑”和“怀疑”不一样。“怀疑”是对不了解的事采取不相信的态度。“多疑”是对尚未发生的事,预先设想它的发生;同样的,尚未受到伤害,就已想到会因某人某事而受到伤害。更甚的是,对于认识已久而且从未发生过问题的人,也这么想:“人不到盖棺不能论定,说不定他对别人没有问题,对我却会有意外。”

  一般人认为,抱防人之心比完全信任人要安全,可是诸位,谁愿意被人怀疑?你是赤胆忠心,一片热忱来对待对方,对方的反应则是:“你对我这么好,有什么企图?会不会是一种欺诈的手段,用来取得我的信任,然后再对我不利?”对任何人都抱着多疑敌视的态度,像这种人大概不会有朋友,也很难有人能够帮他的忙。

  不论处人或成事,凡是多一分犹豫,即少一分成就。用人者不可疑人,否则此人便不为你所用。《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人无信者不立,多疑者必孤。

  “疑情”与“疑心”不一样。对修行者来讲,信心非常重要,在疑情尚未发生之前,必须具备完全的信心,不能有丝毫怀疑心,有了疑心就不能够修行。所以皈依成为三宝弟子,首先要信三宝,百分之百地信三宝,以三宝为舟航,为我们终身的皈依处。再来要信自己的佛性,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然而为什么至今我们仍是众生,为何自己未见本来佛性?佛性究竟是什么?如此反复追问,便是疑情的开始;也是禅修者用来亲见佛性的一种方法。

  禅门所讲的疑情,是用一句话头或一则公案,叫你愣头愣脑地问,又称“参话头”或“参公案”,又名为“参禅”。参禅的人,必须百分之百地相信佛说,百分之百地相信自己有开悟的可能,百分之百地相信师父的指导,比如,他说:“泥牛海底衔月走”、“东山下雨西山湿”。这些话看起来不合逻辑,互相矛盾,但你却不能怀疑其正确性。不但信,而且要百分之百地照着他的话去追问,也就是“参”,继续不断地,夜以继日地,废寝忘食地参、参、参以后,你才会产生疑情。所以,疑情与信心不仅不违背,而且是相应的;越是信得深切的人,才越会产生疑情。若是信得不深切的人或是修行上毫无体验的人,便不容易产生疑情。

  另外,不得让参禅的人,用自己既有的知识、观念及经验去解答、解释、分析那个所参的话头或公案的意思。否则,疑情不起,或者因为心念一动,使疑情立即消失;疑情是想要知道你所参的话头或公案的内容是什么?并相信话头或公案本身,能在你穷参不舍地追问之下,自然会给你答案,答案出现时,我们称之为“开悟”。不过,尚须经过高明的师父来鉴定你是不是得到正确的答案。

  因此,参禅的目的在制造疑情,制造疑情可以很快地破除我们的无明壳、烦恼障,而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如果用平常的修行方法,则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来慢慢消业。

  疑情有小中大的三个等级,以下我们分别来介绍。

  “疑情”的定义,就是抱住一个话头或一则公案,问、问、问,问的时候,不是机械式的重复,而是还要想知道、想知道、想知道。既不能给它答案,也不是等待答案,而是迫切地寻求答案。一直问下去,问到既吞不下又吐不出的程度时,我们叫它做疑情出现。

  现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小疑情、中疑情、大疑情的区别在那里。我在美国的一次禅七中,有一位美国居士,他确实在禅修上已花了很多年的工夫,他打坐时,妄想很少,因此我就给他一个话头。他参了两天,便来告诉我说:“我的话头已经参掉了。”我说:“真差劲!”他说:“你不是说过,数息而能把数目数得不见的吗?”我说:“数息的数目可以数掉,话头是不能让它跑掉的。否则,表示你根本没有疑情,你是在念话头,念、念、念到心里觉得无聊,味同嚼蜡,好像狗子咬嚼棉花絮,咬久了便懒得咬了,这时候已不是在用功,已经离开了方法。参话头要参到使你感觉心闷(不是胸闷),叫你闷、闷、闷得非常难过,而已失去了自己,但是话头还在,这才是疑情。”因此我教他重新来过。

\

  后来这个美国人又参了两天,他又来告诉我:“我现在这个话头已经有点味道。”我说:“是什么味道?”他说:“扣着一把,又扣着一把,连连地扣住它,而且我一直在想,它的里面一定有一样我所希望知道的东西在等着我。这样子用功对不对?”

  我说:“如果要吃饭了,听到打板声,你要不要吃饭?”他说:“听到打板了,就去吃饭。”我说:“听到打引磬,你的腿会不会酸?”他说:“坐久了,腿会酸。”我说:“这样讲,你已经有一点疑情,因为这里面有东西,你已经对师父给你的方法产生信心。你希望知道那里面是什么东西,这是小疑情的现象。

  为何称为小疑情,因为你听到打板要吃饭了,你肚子会饿;话头虽有了味道,可惜还不如饭菜的味道好。”

  后来我又告诉那个美国人:“你不要联想到打板就是吃饭的事,也不要联想到打引磐就是起座的事;你只是听到打板、打引磬,不要分心,一直抱住这个话头问下去,如果你发觉稍为分心,立即要回到话头上去。你试试看,但是不得欺骗自己,明知大家去吃饭却故意装着不知道。”

  过了数小时,我又把他叫到小参室问:“刚才半天的时间,你的情况怎样?”他说:“我照着师父的指导去做。我在这段时间之中,没有听到任何声音,我钻进话头里去了。前一段时间中,我在话头的外面,我感觉这个里面一定有东西,一定有东西,而在这半天之中,我感觉我自己已经被话头包围起来,我自己已经在话头里面,我不清楚是不是还在继续地问;但是这个话头的力量非常强烈,我已经在话头里,所以外面发生什么事,我没有听到,也不知道。可是话头里面,一片茫然,尚未发现使我惊心动魄的事。”他已能钻到自己的话头里,但是他的功夫还不够绵密,因为他突然间想到了:“哎,我还没吃饭。”就这么一个分心,便使他前功尽弃,他又从话头里退了出来,一下子觉得身体好累,结果话头再也用不上力了,于是我叫他去休息,这种情况,称为“中疑情”。

  “大疑情”就是把自己钻进那个话头里,天南地北都不知道,白天黑夜也不分辨,人家吃饭,你也可能照样吃饭,人家经行,你也可能跟着经行,你可能也去上厕所,可是你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打坐时你在疑团里头,吃饭时你在疑团里头,经行时、大小便时,你都在疑团里,这时你已经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你的任何动作,都是顺着习惯性在进行,已不知道你在做些什么。打坐之后,如果没有人要你起来,你可能会一直坐下去,无人让你吃饭,你不会主动觉得需要饮食。因为你的心已被话头包围,这时,见山不知是山,见水也不知是水。普通人看到的你,直似个痴痴呆呆的植物人,好像着了邪一样。这种状况,称为“疑团”。若是轻度的疑团,也会保持几小时或几天,若是深度的疑团,就可能保持到十天半月。疑团的力量越强,出现的悟境,也可能越深。此所以古人要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