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教相关的民间俗语!
发布时间:2023-07-10 09:29:32作者:楞伽经讲什么所谓民间俗语,即是老百姓平日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短语或者定型词组,简练而形象化,比较通俗易懂。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佛教文化与中国的本土文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同时也对中国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源自佛教的语汇逐渐在民间流行,并且融人生活之中被广泛应用。下面本文略举一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闻的一些与佛教相关的民间俗语,并略作释解。
这则俗语一般用宋形容好的事情不容易被人知道,坏的事情却往往流传得很快。又作“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
在佛门,这本是一则禅语。《景德传灯录》中记载:僧问绍宗禅师:“如何是西来意?”绍宗曰:“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公案中,僧人间的是达摩祖师从西方来到中国的传的是什么禅法,绍宗禅师答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是含有否定的意思。禅法重在明心见性,是“不立文字”、“不随言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僧人执着在“西来意”之上,便与自悟佛性有悖,因此绍宗禅师便直接否定了达摩西来的意义,认为达摩来到东土不是“好事”,而是“恶事”,僧人应当收起外求之心,不必执着于达摩传何禅法之上,只需自证自悟,因为佛性人人本具。
这则俗语通常用来泛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又作“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作为禅语,佛家用此比喻个人内心对佛法的体悟: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懂得,别人很难了解。《坛经·行由品第一》中记载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明被惠能间及本来面目,心中有所顿悟,但还是不敢确信自己当下所得,于是又向惠能问询:“除了这个还有其他的吗)”惠能告诉他:“见性,体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是言语不能述说的,如果说出来,就不是道了。你只要反观自心,即可证悟大道。”惠明得此指示,这才安下心来,明白了自己当下顿悟的确是自家本来面目,而且这种体悟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证才能明白,别人是无法言说的。
这则俗语本义是说一位客人不用劳烦两位主人来接待,通常被用来比喻麻烦一个人独自承当,一力成全,就不用再另外求人了。既是致谢语,又是致歉语。
《续传灯录·堂远禅师》中云:“一鹤不栖双木,一客不烦两家。”其大意是说:一只鹤不能同时栖息在两棵树上,一个客人也不能同时住宿在两家客店里。俗语“一客不烦二主”即由此演化而来。
这则俗语通常用来表示女子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长相和性格等都有较大的变化。
“女大十八变”原作“龙女十八变。,《五灯会元·幽州谭空和尚》中记载:镇州牧有姑为尼,行脚回,欲开堂为人,牧令师勘过。师问曰:“见说汝欲开堂为人,是否;。尼曰:“是。”师曰:“尼是五障之身,汝作么生为人)。尼曰:“龙女八岁,南方无垢,世界成等正觉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你试一变看。”
这位女尼想要开堂说法,并举龙女八岁成佛“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的事例为依据。但谭空和尚否定此举,他对尼姑说:“龙女成佛有十八变,你变一个看看。”后来,“龙女十八变”演变成为“女大十八变。,其含义也从龙女有十八种神通变化转变成为女孩子长大会形貌等会改变十八次或更多次数。
这则俗语通常用来表示:看人比较势力眼,只看重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而不注重其内在的品德、才能等。
唐代高僧继昌禅师是位品行正直的高僧。他对当时世俗中一些不良现象常常进行无情的抨击。如一些势力之人,常常凭着衣着打扮来判断人的地位高低和身份贵贱,继昌禅师就作诗偈云:“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诗偈大意是禅师认为那些公于哥们争着炫富,只有高僧才不以清贫为耻。世俗之人哪里能够懂得高僧的修养,只是见他穿着百衲衣,就以轻视地态度对待,这种风气实在是太颠倒错乱了。俗语“只重衣衫不重人”即由此而来。
这则俗语用来形容弃恶从善,也用来比喻:只要决心悔改,就可以成为好人。
佛教认为,众生都有佛性,即使是恶人,只要放弃作恶,依然能够成佛。《五灯会元·殃嵋摩罗尊者》中记载:殃嵋摩罗尊者,未出家时,外道受教为娇尸迦,欲登王位,用千人拇指为花冠,已得九百九十九,唯欠一指,遂欲杀母取指。时佛在灵山,以天眼观之,乃作沙门在殃崛前。殃崛遂释母欲杀佛。佛徐行,殃崛急行,迫之不及。乃唤曰:“瞿昙,住!住!。佛告曰:“我住久矣,是汝不住。”殃崛闻之,心忽开悟。遂弃刃,投佛出家。殃崛摩罗受佛的点化,放下恶念、恶行,皈依佛门修行善法,最后证得四果阿罗汉。
“放下屠刀”在禅宗人看来,并非指放下杀人的屠刀,而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除尽烦恼,即可见性成佛。
这则俗语表示冤仇要找对头申报,债要向欠债的讨还,多比喻要了结某事,或者处理某个问题,必须要到找当事人或者主要责任者。
《五灯会元·双峰宗达禅师》中记载:(宗达禅师)上堂,众集定,喝一喝曰:“冤有头,债有主。珍重!。《五灯会元·剑门安分庵主》中记载:(安分庵主)卓拄杖一下,曰:“冤有头,债有主。”
这则俗语通常用来表示人如果穷困潦倒就会缺乏智慧,马如果瘦了,毛就显得长。比喻当人穷困交加时,就会显得窘迫,精神不振。
在佛门中,这则禅语用来比喻事物不是绝对平等的,而是相对变化的,境况改变时,缺点和短处也会显露出来。《五灯会元·五祖法演禅师》中记载:(僧)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法演)师曰:“人贫智短,马瘦毛长。”
末代以后至今,这则俗语逐渐演变为“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意即人在穷困的时候,志气、志向就变小了,容易委屈求全。
这则俗语通常用来表示:救一个人的性命,远远大于建造七层佛塔的功德。
“浮屠”又作“浮图。”本义指佛,即佛陀。因佛教为佛所创,故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此处指佛塔(汉译全文是“佛陀堵波”)。
佛塔起源于印度。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等。佛祖释迦牟尼涅盘后火化的舍利,弟子们装塔供奉,并将佛塔视为佛之色身和大悲意之所依,具有无上加持和自然成就。因此佛塔也代表佛陀的法身,佛塔所在之处可为调伏四大、镇压妖魔、佑护一方,苍生见塔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可说是礼敬佛陀的最好供养,可常得诸佛菩萨护法善神的佑护。
“七级浮屠。即“七层佛塔”,在佛教中,七层的佛塔是最高等级的佛塔。佛家以为七层的宝塔约为百公尺来高的大佛像,建了如此的大佛来供养,功德是很大的。但即便如此,救人性命的功德却仍是远胜于为寺庙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