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发布时间:2022-05-09 09:50:00作者:楞伽经讲什么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①,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②五逆③,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④。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观佛三昧经》
译 文
佛告诉父王(净饭王):“诸佛出兴于世间,对众生有三种利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作法施利益,能除遣众生无明烦恼业障,开智慧眼,生到诸佛净刹,迅速成就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佛身,若总相(观佛身全体),若别相(观佛身局部),无论所观的佛身是现在佛还是过去佛,由此观佛的功德,都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的重罪,永远脱离畜生、饿鬼、地狱的三途苦报,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就佛果。三者劝令父王修行念佛三昧。”父王禀白佛说:“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为何不遣令弟子修行?”佛告诉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无边甚深微妙的境界,其间神通妙用,解脱自在,不是凡夫所能行持的境界,宜从简易而究竟的法门入手,所以劝父王修行念佛三昧。”
注 释
①十二部经: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
即:1)契经。2)重颂。3)记莂。4)讽颂。5)自说。6)因缘。7)譬喻。8)本事。9)本生。10)方广。11)希法。12)论议。
②四重:指佛戒律中四种根本重罪,即大淫戒、大杀戒、大盗戒、大妄语戒。
③五逆:又作五逆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④念佛三昧:或持名或观想所证得的正定正受。
【按】
佛陀历劫报亲恩,对父王必定会施设最胜的法门,足证念佛一法乃释尊对父王乃至对一切众生报恩大孝的妙法。
译文(原文附后)
阿逸多!像这样一类具有大威德的菩萨,能够开显净宗以外种种佛教法门,由于没有听闻念佛往生净土的妙法,有一亿菩萨退转无上正等正觉。阿逸多!佛出兴于世间难;众生离八种障难身,也是难得。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种力用、四无所畏,自在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蜜等菩萨自利利他之法,有辩才善能说法之人,对上述佛教深妙之法,也难以开示。
阿逸多!善于宣说净土法门的人,不容易遇到;对念佛法门生起坚固深切的信心,这类的善世良时也难遇到。所以我现在称性契理宣说念佛法门,你们信受修习,应当如佛的教敕而安住。
阿逸多!我把这个净土妙法以及其余诸佛法,嘱咐给你,你应当如教修行,不可令此念佛法门灭没。像这样广大微妙的念佛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举扬赞叹的,你们不可违逆佛的教敕而弃舍它。否则,你们将不能获得出离生死轮回的善利,业力所牵,将沉沦埋没在无明长夜之中,备受众多的危险困苦。所以我现今为你们作大嘱累,你应当传承弘扬念佛法门,令此法久住世间,永不消失。汝等应当精勤修行,随顺我的教诲,得获大利。
阿逸多①!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广大佛法异门。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逸多!佛出世难;离八难②身,亦为难得。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③无畏④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蜜⑤等菩萨之法,能说法人,亦难开示。阿逸多!善说法人,非易可遇,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是故我今如理宣说。汝等修习,应如教住。汝阿逸多,我以此法门及诸佛法,嘱累于汝。汝当修行,无令灭没。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勿违佛教而弃舍之。当令汝等获不善利,沦没长夜,备众危苦。是故我今为大嘱累,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应勤修行,随顺我教。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注 释
①阿逸多:意译无能胜,即弥勒菩萨。
②八难: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的八种障难:1)在地狱难。2)在饿鬼难。3)在畜生难。4)在长寿天难。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5)在北俱卢洲难。贪著享乐而不受教化,称为边地。6)聋盲喑哑难。7)世智辩聪难。8)生在佛前佛后难。
③十力:指如来具足的十种力:1)知是处非处智力。2)业异熟智力。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8)知宿命无漏智力。9)知天眼无碍智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
④无畏:即佛的四无畏: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
⑤波罗蜜:意为到彼岸,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
【按】
世尊将念佛法门殷重嘱累弥勒菩萨,证知弥勒下生成佛时,龙华三会必将宣说。贤劫千佛,亦复如是。佛佛相续,同一悲心,欲令度尽一切众生。一言三复,吾人当随顺佛教,作如来使,弘扬净土法门。
一个修行人的出离心和对世间的贪恋心,两者是此长彼消的关系。如果对于佛道有很强的好乐,对世间的贪恋之心自然就会淡化;如果对世间贪恋越来越强,越来越猛,出离的道心自然就会越来越淡,以致于无影无踪。所以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就好像光明和黑暗不能并存一样。
看看我们周边发生的事情,地震、瘟疫、癌症、空难、车祸、水灾、旱灾...... 难道我们就不会遭遇到吗?经常观照发生在身边的这些苦、空、无常的事,想象灾难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情形,你的出离心就会慢慢地生起。
19世纪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她写到:我的生命只有三天。禅宗大师说,生命就在呼吸间!如果你时时想到生命就在呼吸之间,经常去思维生命的危脆、不牢固、无常、稍纵即逝,你把这种观念在你脑中熏修的非常牢固了,形成定解了,这时你的出离心自然就出来了。
有了极强的出离心,这时你念佛求往生的心就如决江河,沛然莫御,句句佛号都具备了真信切愿,这样到了临命终时,自然蒙佛慈力,往生西方。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如何修智慧、修般若这一块是非常陌生的,而这一块确实是佛教的精髓所在。佛的一代时教,讲法四十九年,五时说法。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阎浮提众生分别、执著很重,对世间法的本质看不到,认为一切都很真实,看不到一切有为法梦幻泡影的空性。佛告诉我们,一切生灭法都是无常的,一切有为法都不究竟。生命如石火电光,然而在生灭里面有不生灭的自性。佛在四十九年当中不断地说,反复地说,然而我们仍是不开窍,对境、对人还是认为那么真实,那么贪恋,那么执著,所以就导致了无穷的痛苦。一切法都是缘生的,既然是缘生的就不是本有的,自性本空。展开说有十八种空,从体性上来说自性本空。空空亦空,一空到底,这叫毕竟空无所有。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空中生妙有,在空性里面才会出现无尽的庄严。华藏世界无尽的庄严海,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就是从空里面升华出来的。不空什么都没有。般若智慧无住生心。然而众生就会住一个法,众生的心处处可以缘,就是缘不了般若。就像一种细菌微生虫,它能够附在任何事物上,就不能附在火上。它害怕火,而众生害怕空。《金刚经》中说如果能够对无四相这种空性,听了不惊不怖不畏,那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乃是在无量诸佛所种善根,才能听了心生欢喜啊。
般若的根本智和后得智,还要有慈悲在里面。三乘的佛法——声闻、缘觉、菩萨,都谈般若,但是般若的程度有所不同。证到阿罗汉果,他得一切智;证到菩萨果位,得道种智;只有到佛的果位,才是一切种智,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十方无量众生的无量个念头,每个念头又生住异灭,而佛都知道你每一个念头是什么。如来悉知悉见。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智慧?我们来看阿弥陀佛因地,他修行的过程,建立净土的过程,就是从般若空性里面产生出来的。“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佛净土,必成如是刹。”阿弥陀佛他把自己成就极乐世界净土的方法说出来了。“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谈的是般若问题。有对空性的契入,又有慈悲的愿力的导引,又有对菩萨行捍劳忍苦的精进,就必定能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的刹土!所以极乐世界的刹土,它的表述叫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第一义谛就是空性,从空性里面生出的妙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才是一个至极清净庄严的净土。那么阿弥陀佛是这样修成的,我们也即将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现在虽然契证不了,但我们要趋向这个目标,也要知道诸法的空性,一切法无我。也要生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随分随力地修净业三福,修十大愿王,修菩萨的六度。这就是“专求佛净土”。以后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像他方世界的大菩萨一样,发起这样的愿心,得弥陀大悲愿力的加持,也能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的刹土。
智慧非常重要。很多人的执著、痛苦,就是由于对般若空性没有概念,以至于我们处于这个转型期社会,有这么多的社会心理问题,抑郁症达到几千万,自杀率居高不下。这都是缺乏对般若空性的把握,以及缺乏从空性中生起的仁爱心和慈悲心。没有这样的一个提升,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就会很低了。人不是经济上的动物,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欲望层面。禽兽也是饮食男女,人要超越禽兽,就要超越饮食男女。超越的地方,就是刚才讲的对般若空性的把握,以及由空性生起的慈悲和善心。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尊严,才能显发我们本具的佛性。
世间有一类修行人,他也知道修行很可贵,也发心修行,但是他不了解佛法的修行就是修心,要究明自心。我们自心,真如自性具足一切功德。
一切圣贤的学问都是在自心上,在销归自性上下功夫。儒家的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个“己”就是自性的明德。孟子也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做学问是把放在外面的心求回来。他们都把学问放在自心上。
佛法更是心法,如果不在心地上下功夫,就偏离了佛法修行的轨道。大小乘经典都是在究明我们的心地。现在很多学佛人很可怜,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心。自心是什么状况?每天心猿意马,没有办法去控制。每天打的什么妄想,一概不知道,他们没有在心性上下过功夫。为什么要经常念佛?念佛就是在究明自心。我们的自心无形无相,但如何了解我们的心?念佛。佛号就是实相,借托万德洪名,来显我们的自性。单刀直入,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开佛知见,这就在究明自心。
如果不在心性上下功夫,我们就会凭着与生俱来的我执,去追逐外界的事情。我们的心无量劫以来都是奔驰在外面的五欲六尘上的,我们没有一刻的回光返照,没有一刻的安住在我们的自性里面。所以修行人不在心性上下功夫,只知道驰骋在外面,他就跟没有学佛的人相差无几。
《佛说无量寿经》原文
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恶①,消除五痛②,绝灭五烧③,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我但为汝略言之耳。
注释
①②③五恶五痛五烧:五恶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造五恶者,于现世之中,王法治其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
译文
佛说:“我哀怜悲愍你们诸天人民,超过世间父母怜念其子女。现今我在此娑婆世界作佛,折服杀盗淫妄酒五恶,消除现世遭受五痛的华报,绝灭未来遭受畜生、饿鬼、地狱五烧的苦报。以善业祛除恶业,拔除轮转生死的苦楚,令众生获得五种德性(仁慈、守义、洁净、诚实、智慧)。我涅槃后,经书道法渐次灭尽,人民失去佛法的教化,竞相谄媚虚伪,故态复萌,又造作各种恶业,招致五烧五痛的剧苦,还与佛未出世前的状况一样。如此烧痛苦状,久后日益剧烈,其中种种苦相,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我只是为你们略说罢了。”
【按】
世尊悬记,触目惊心。人类自古迄今的种种困厄,悉皆为此段经文作注脚。三界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无有安隐处。吾等净业行人当生大厌离心,信愿持名,往生安养,才是一了百当之智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