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觉醒
发布时间:2022-11-05 17:36:09作者:楞伽经讲什么五种觉醒
《涅槃经》曰:「众生皆有佛性。」云何见性之人,少之又少?其原因在于不明佛性、不信佛性、不识佛性、不用佛性。有佛性便有觉性,有觉性便能觉知,有觉知便能觉察,有觉察便能觉悟,既已觉悟便是觉者。
一、觉性
佛性,即是觉性;觉性者,众生皆有觉悟的本性。六祖云:「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念佛,即是念觉;念念常觉,当下即是净土。
人人皆有觉性,只缘心迷,不能自悟。迷人用错觉,悟人用正觉。故六祖劝说:「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又解释佛与众生知见之不同处:「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二、觉知
众生既有觉性,故能觉知一切万象,六祖言:「心量广大,徧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觉、意能知,若无觉性,又岂有见、闻、觉、知的作用,故又云:「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举例来说:
观身呼出吸入,心能觉知;观身行住坐卧,心能觉知;观身动静语默,心能觉知;
观身吃饭睡觉,心能觉知;观身酸麻胀痛,心能觉知;观身冷热饥寒,心能觉知;
观身高矮胖瘦,心能觉知;观身黑白美丑,心能觉知;观身无常无我,心能觉知。
观心苦乐感受,心能觉知;观心昏沉散乱,心能觉知;观心妄想执着,心能觉知;
观心忌妒憍诳,心能觉知;观心忧悲苦恼,心能觉知;观心傲慢卑劣,心能觉知;
观心贪爱憎恚,心能觉知;观心善念恶念,心能觉知;观心无常无我,心能觉知。
观人男女老少,心能觉知;观事轻重缓急,心能觉知;观时早晚晨昏,心能觉知;
观地东南西北,心能觉知;观物大小好坏,心能觉知;观形方圆长短,心能觉知;
观色青黄赤白,心能觉知;观声远近来去,心能觉知;观境无常无我,心能觉知。
三、觉察
世人皆有觉性而能觉知,为何不能觉悟?因无正观实相。觉察即是观照,这是迷悟的关键。迷人看这世间,处处着迷、时时染着、妄想分别、好恶憎爱、以假为真、以苦为乐、无常为常、无我执我,是非颠倒,真妄不分。悟人正观世间一切,悉是缘起假象、幻化不实、无常变异、虚妄无主、五蕴本空、六尘非有。世人皆因没有深入观察,以致无法看清万法的真相。
(一)观察身、心(妄心)、世界,是无常、苦、空、非我。
然观察的对象不外乎,色法及心法。色法是物质现象,心法是精神现象。近至色身、远至山河大地,小至微尘、大至三千世界,尽是属于色法,为五蕴的色蕴。一念生起乃至一切心、意、识的作用,如感受、想法、意志、识别、认知、记忆等,尽是属于心法,为五蕴的受、想、行、识四蕴。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佛于《杂阿含经》中开示:
首先,应观五蕴本身是无常、苦、空、非我。
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复次,应观五蕴三世是无常、苦、空、非我。
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想、行、识无常,况现在识!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复次,应观五蕴因缘是无常、苦、空、非我。
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如是诸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于受、想、行、识。厌者不乐,不乐则解脱,解脱知见。」
最后,应观五蕴一切是无常、苦、空、非我。
佛告罗睺罗:「当观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罗睺罗!比丘如是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比丘是名断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以上是由浅入深来观察,也就是《心经》所言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些话都是教导修行者,要从自己的身心下功夫的。
(二)观察心性(真心)是不生不灭、常乐我净。
身心(五蕴)世界(六尘),尽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唯独我们的觉性,非因缘所生,本无生灭,故《涅槃经》云:「一切诸法唯除涅槃(佛性),更无一法而是常者。……譬如金矿消融之时,是无常相;融已成今,多所利益,乃名为常。」。从朝至暮,由寐至寤;从少至老,由生至死;从凡至圣,由迷至悟。从不消失,运作不息。只要返观自心,自见本不生灭的觉性,便能体悟常乐我净之法味。故六祖常教人要观自本心、观照自性。举例来说:
身呼出吸入有生灭,观身的觉知不灭;身行住坐卧有生灭,观身的觉知不灭;
身动静语默有生灭,观身的觉知不灭;身吃饭睡觉有生灭,观身的觉知不灭;
身酸麻胀痛有生灭,观身的觉知不灭;身冷热饥寒有生灭,观身的觉知不灭;
身高矮胖瘦有生灭,观身的觉知不灭;身无常无我有生灭,观身的觉知不灭。
心苦乐感受有生灭,观心的觉知不灭;心昏沉散乱有生灭,观心的觉知不灭;
心忌妒憍诳有生灭,观心的觉知不灭;心忧悲苦恼有生灭,观心的觉知不灭;
心傲慢卑劣有生灭,观心的觉知不灭;心贪爱憎恚有生灭,观心的觉知不灭;
心善念恶念有生灭,观心的觉知不灭;心无常无我有生灭,观心的觉知不灭。
人男女老少有生灭,观境的觉知不灭;事轻重缓急有生灭,观境的觉知不灭;
时早晚晨昏有生灭,观境的觉知不灭;地东南西北有生灭,观境的觉知不灭;
物大小好坏有生灭,观境的觉知不灭;色青黄赤白有生灭,观境的觉知不灭;
声远近来去有生灭,观境的觉知不灭;境无常无我有生灭,观境的觉知不灭。
(三)观身心世界与心性之差异。
真相本无内外,为了说明,故假名内外;体、相、用本是一体,为了解说,故假名为三。身心世界属于向外观察,小根器者常作这样的观察,因观诸法无常,只见其空,不见其有,故成就阿罗汉;自心觉性属于向内观察,大根器者常作这样的观察,因观佛性常住,体悟真空,亦知妙有,故成就佛道。《法华玄义》云:「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菩萨之人,非但见空,亦见不空。」
故六祖言:「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观察外境,不悟本心,即是小根之人;观照自心,见自本性,即是大根器者。关键在于是否见性!声闻为何不见佛性,因无返观自性;佛菩萨云何能见性,因反观自性。故《楞严经》云:「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闻声音是悟无常,返闻闻声之自性是悟真常,因见自性,故成佛道。
四、觉悟
虽已信解「众生皆有佛性」,云何还不见性?因有烦恼无明,故不能见。《涅槃经》云:「知诸众生皆有佛性,为诸烦恼之所覆蔽不能得见,是名知而不见。」利根之人当下即见,钝根之人则须渐契。
又如何契入?《楞严经》云:「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六祖亦云:「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但无妄想,性自清净。」「尘劳不染,即是见性。」皆要我们息妄显真。故三祖僧璨大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妄。」举一公案来说明:
陈惠明向六祖惠能求法,六祖向惠明开示:「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良久,谓明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万缘放下,当下成就。无明本无,妄心而起,只要妄心止息,就能自见本性。
总言之,所有修行法门皆要人,止息妄想、破除执着,返见本来面目而已。净宗以念佛,密宗以持咒,禅宗以参禅,律宗以持戒,天台以止观等,不论渐修或是顿悟、是显教还是密教、是南传或者北传,若肯朝此方向修行,定不会自误误人。
五、觉者
一位证道者,已无二元对立的分别,故真与妄、迷与悟、凡与圣,尽以粉粹,先前的息「妄」存「真」,此时「真」亦不执,故永嘉大师云:「不除妄想,不求真。」六祖亦云:「离迷离觉,常生智慧;除真除妄,即见佛性。」
佛于《圆觉经》更直截了当的说:「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契入一真法界,一体无二,何有一切对立分别。
复云:「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迷时有修有证,悟时无修无证,佛性本来具足,只缘心迷不见。
复云:「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既悟梦幻,岂有得失取舍、能证所证,故知法性不坏,佛性常住。
结论
人生大梦,梦里有人出生、有人死亡;有人幸福,有人不幸;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富贵,有人贫贱;有人痛苦,有人快乐;有人行善,有人造恶;有人聪明,有人愚昧;有人修行,有人不修;有人迷失,有人觉醒;有人轮回,有人解脱;有人凡夫,有人圣者;有人被度,有人度人……梦境万罗森象,无奇不有,几家欢乐、几家愁。豁然觉醒,梦魇一场,好梦是梦,恶梦亦梦,莞尔笑之,梦中之戏,何时能了!
世人忙作梦,梦境茫追逐;
盲目不见梦,尘劳梦里寻。
事事无顺逆,顺逆尽随缘;
人人无生死,生死常自在。
有无悉幻化,迷悟皆梦呓,
醒时不见人,亦无罣碍事。
谁是梦中者,梦醒方是谁;
谁谁觅谁谁,又是再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