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讲什么

宗立法师:禅师死后复生,其中到底有何玄机?

发布时间:2024-11-23 03:25:57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宗立法师:禅师死后复生,其中到底有何玄机?

佛经中说,人死之时,四大分离,如生龟脱壳,痛苦不已。一般人面对死亡时,大多是各种不淡定。那禅师们面对死亡时,又是如何的呢?

在讲述禅师们故事之前,请允许我先介绍一下背景:

我们知道禅宗的祖师们传法时都有付法偈,表示传法与嘱托。

到了唐代,各种诗偈各种流行,简直是张口就来,连街边的婆子都是出口成诗的。可见当时诗偈的流行程度,堪比现在的微信、微博。

到了宋代,禅林之中有个不成文的习俗,那就是禅师圆寂之前,都会留下偈子,一是表示嘱托,二是对自己一生修证的总结。

开始时是好事,禅师们留偈为后学指点了修学的路子。后来就变成了一种风气,弄得禅师们如果临终之前没有留下偈子,都不好意思圆寂了。因为徒弟们会相当没有面子,在禅林里抬不起头来。

我们要讲的三个故事中,前面两个故事就发生在这种背景下。

故事之一:

主人公:宋代灵岩山的大本禅师

大本禅师八十岁时,在灵岩山中即将圆寂。

临去之前,门下弟子对他说:“师尊,您的门生弟子满天下,临去之时,怎能不遗下偈子供大众留念呢?”

大本禅师看着弟子们许久,然后叹了口气后说:“痴儿!我平时尚且懒得作偈语,今天又何必特地而写呢?平时我也是要坐便坐,要卧便卧,又何必临去之前还要做作,特地坐着而去呢?”

他顿了一顿,然后说:“也罢,取纸笔来!”

弟子们以为他想要留下偈子,于是赶紧取来纸笔。

禅师拿过笔来,笔走龙蛇,留下了五个字。

弟子们围上前一看,只见白纸上留着五个字:“后事付守荣。”这是说,禅师离开之后,以后领众的责任就交给守荣禅师了。

大家看完后,知道禅师主意已定,不再留下偈子,不由得失望不已。

禅师见弟子们如此,叹了口气,抛下笔,右胁而卧,就像睡着了一般。

过了许久,弟子们见禅师没有声息,上前轻轻摇了摇禅师,发现他已经圆寂了。

故事之二:

主人公:宋代大慧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圆寂之前,对大众说:“我的后事就依照丛林的规矩办就好,不必太过铺张。沙弥们不得披麻带孝痛哭失声,那样做和世间之人又有何区别?”

又对自己的嗣法弟子们说:“今年夏天到秋天,我一直不思饮食,虽然表面上没有什么痛苦,但是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

也许我的世缘将尽了。

你们既然已经继承了我的衣钵,就应该坚持度生的大愿力,广化众生以报佛恩。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期望了。

我就要离开了,临别之前就以这几句话相赠,请务必谨记。”

弟子依照丛林规矩上前请禅师留下偈子。

宗杲禅师看了他们很久,厉声喝道:“没有留下偈子就死不得了吗?”(不要以为禅师是因为不谙文墨才不留偈的,他的著作也曾收入在大藏经中。)

弟子们苦苦哀求。

宗杲禅师叹了一口气,不得已在纸上留下了这么一首偈语:

生也只恁么,

死也只恁么。

有偈与无偈,

是甚么热大?

大意是:

生也只是那么回事,

死也是那么回事。

临行前有没有留下偈子,

哪又如何呢?

因为一生的写照,都印在大地上了。

禅师写完之后,投笔于地,吉祥而逝。

故事之三:

主人公:洞山良价禅师

洞山禅师临圆寂之前示疾,学僧前来探望他。

禅师问学僧道:“人一辈子都和这个色身打交道,当离开这个色壳子的时候,在什么地方与我相见呢?”

学僧无语应对。

洞山禅师叹了口气,做了一首偈颂:

学者恒沙无一悟,

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

努力殷勤空里步。

大意是:

学禅者多如恒河沙,却没有一人能够觉悟,

那是因为他们沉溺在古人的言语窠臼之中,

禅是活泼泼的,并不是死板板的。

想要了解禅的真正意趣,除去知见上面的障碍,

还是要努力殷勤,觉悟空性才是根本啊。

禅师说完偈子之后,让人为他剃发,随后沐浴更衣,撞钟告知全山,辞别大众,然后端然坐化。

当时全山大众恸哭不已,久久不止。

禅师突然睁开眼睛说道:“出家之人,心不附着于物,才是真修行。生时劳苦,死时惋惜,悲痛又有何益呢?你们在我座下多年,为何还是看不透啊!”(死而复生,死生自在。画外音:吓死本宝宝了。)

于是让主事僧人办愚痴斋,以了世缘。

大家知道这次禅师是真的要离开了,心中不舍,于是磨磨蹭蹭地,这堂斋拖了七天的时间才办好。

斋饭准备好了,禅师也随大众一起过堂。

斋后,禅师看了看大众弟子悲痛的脸,良久没有说话。

最后,他对大家说:“僧家没有大事,临去之前,不必喧哗恸哭。”

说完,回到丈室之内,端坐而逝。

这次,他是真的离开了。

结语:

禅师们圆寂之前,大多不以俗事为念,而系心佛法传承之事,为门下弟子的法身慧命,也是操碎了心。

前面两位禅师不愿泥俗,但是为了门下弟子,也只好随顺留下了文字。

洞山禅师更是为了对治门下弟子的执念,死而复生,再留七日,真可谓悲心切切。

但无论如何,禅师们的功夫都已经打成一片,死生自在。

生与死在他们面前,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而是一念之间来去自在的通途。

而我们呢?是否已经准备好足够的资粮来应对无常的考验了呢?

愿与大家共勉!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