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讲什么

1861年至1887年,师出生至27岁

发布时间:2022-07-13 10:10:10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印光大师年谱

  沈去疾著

  法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省郃阳(今合阳)县赤城东村人。弟兄三人,长名折桂,字从龙;次名秋桂,字攀龙,师最小(1)。父名秉纲,母张氏。法师幼随长兄习儒,颖悟异常,成童中秀才。十五岁再次病目,困殆数载,疾愈后一心向佛。年二十一出家为僧,法名圣量,字印光。后自号“继庐行者”,又号“常惭”、“常惭愧僧”。三十三岁后,在浙江普陀山法雨寺隐迹潜修。晚年在沪创办佛经流通处弘化社,在苏州吴县开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一九四0年十二月二日圆寂于苏州灵岩山寺。后人奉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1)见释妙真主编的《印光大师言行录》(一九五四年弘化印行)、《永思集·印光大师小史》;张慧容《印光大师略传》。慧容。名有瓒,浙江鄞县人,大师之皈依弟子,法号“慧容”。又,大师名丹桂,此系陕西合阳县印光法师纪念堂筹建委员会告知,且云其长兄次兄分别名折桂、秋桂。此事为以前有关大师之诸书、文未载。印光法师纪念堂筹委会成立于一九九五年六月。

  公元一八六一年 辛酉 清咸丰十一年 一岁

  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生于陕西省郃阳(今合阳)县(一)。师生六月即病目,几丧明,后虽愈,目力已损(二)。

  (一)见真达和尚等《印光法师行业记》。

  (二)见《三编》卷二“复郭汉儒”:“生甫六月即病目,经六月之久,目未一开,除食息外,昼夜常哭。”(上册三一四页)

  公元一八六二年 壬戍 清同治元年 二岁

  公元一八六三年 癸亥 清同治二年 三岁

  公元一八六四年 甲子 清同治三年 四岁

  公元一八六五年 乙丑 清同治四年 五岁

  公元一八六六年 丙寅 清同治五年 六岁

\

  公元一八六七年 丁卯 清同治六年 七岁

  公元一八六八年 戊辰 清同治七年 八岁

  公元一八六九年 己已 清同治八年 九岁

  公元一八七0年 庚午 清同治九年 十岁

  公元一八七一年 辛未 清同治十年 十一岁

  公元一八七二年 壬申 清同治十一年 十二岁

  公元一八七三年 癸酉 清同治十二年 十三岁

  公元一八七四年 甲戍 清同治十三年 十四岁

  公元一八七五年 乙亥 清光绪元年 十五岁

  公元一八七六年 丙子 清光绪二年 十六岁

  公元一八七七年 丁丑 清光绪三年 十七岁

  公元一八七八年 戊寅 清光绪四年 十八岁

  公元一八七九年 己卯 清光绪五年 十九岁

  公元一八八0年 庚辰 清光绪六年 二十岁

  随兄读书长安,离乡四百二十里(一)。

  去同州考秀才时,只身投奔长安雁塔寺,拟出家。其兄几经周折找到他,再三相劝,而他不以为然,说道:“举人、秀才能怎样?为官那有好下场!......到头来,大祸临身更悔煞!”被其兄硬扯回家,闲住八十馀日(二)。

  (一)见释南亭、乐建吾(崇辉)等《永思集续编·印光祖师传略》(一九七0年):“嗣随长兄读书长安,距乡四百二十里。”文中虽未明言“随兄同至长安”之确切年份,然至少已在此(二十岁)前矣。

  (二)按:此则资料据印光法师家乡,陕西合阳县县志办公室,县志副主编,陕西印光法师纪念堂筹委会副秘书长邹念宗先生于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来信提供。资料原记“光绪五年”一八八0年。显是光绪六年之误,故补入本年条中。

  印光法师纪念堂筹建委员会

  在陕西合阳县城,印光法师故里。一九九六年二月一日成立。由合阳县人大常委常务主任李克明、县政协主席黄万合、秦飞老居士等发起。有印光皈依弟子弘林方丈,陕西佛协副会长昌明法师、大兴善寺界明方丈,及陕西医史博物馆馆长张厚墉教授等佛教界文化人士、居士参加。秦飞老居士为秘书长。秦老居士及张厚墉教授曾于一九九0年在合阳印光法师出生地考察五天,走访调查,证实了印光法师生于陕西合阳县孟庄乡赤东村。

  公元一八八一年 辛已 清光绪七年 二十一岁

  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出家,礼道纯和尚为师(一)。

  夏,承剃度师命往皖之小南海参学(二)。

  (一)见《行业记》。又据陈煌琳《印光法师传略》载述:“光绪七年辛已,年二十一,长兄由长安回乡,即往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出家,礼道纯长老为师。未三月,长兄寻踪至,给以母病笃,乃随回家。途中兄出俗服一袭,厉声斥曰:‘汝不卸僧装,吾必死汝于此!’无奈,从之。及抵家,母固无恙也。长兄诫曰:‘谁教汝擅自出家乎?从今将此念头放下,否则定予痛责!’家人虑师潜逃,防范綦严,遇戚家有喜事,兄皆师往贺,席间有肉。师故大啖,兄大悦,以为不复有出家志,防范遂疏。一日,长兄往探亲,二兄在埸晒谷,师乘机占一观音课,云‘高明占禄位,笼鸟得逃生’。遂窃取僧衫并钱二百文,奔莲华洞寺道纯师处,恐长兄追至,不敢久留,一宿而去。道纯师系一苦行僧,赠洋钱一圆,陕人鲜见,钱店不兑换,乃向首饰店换得钱八百文。”

  (二)见释妙真等主编《印光大师书传·莲华晒经》:“师于光绪七年夏承剃度师命,往皖之徽州小南海参学。行前唯得其师所存之银圆一枚,易钱八百为路费。登山涉水,只影孤征,备历艰辛而毫无退志。道经湖北竹溪莲华寺,询知去程尚远,复为常住留充‘照客’。遂止行程。”

  公元一八八二年 壬午 清光绪八年 二十二岁

  挂褡于湖北省竹溪莲华寺。寺僧食蕈,师独不食;僧佥中毒,赖师以救(一)。

  至陕西省兴安县双溪寺,于印海定公律师座下受具(二)。

  (一)见《行业记》。文《永思集·印光大师小史》:于湖北莲华寺中晒经次得读《龙舒净土文》残本《书传》,既而师发心苦役供养众僧,兼任柴头、水头。每日四十馀人所用水及开水,悉师一人挑自烧。和尚见师勤慎、忠实,适库头有病,即令代理其职。师于晒经次偶读残本《龙舒净土文》,益知净土一法,圆赅万行、普摄群机,遂毕生以之自行化他焉。一句弥陀家喻户晓,净土法门得以中兴实肇端于此。

  (二)见《书传·双溪受戒》:“陕西兴安双溪寺印海定公律师传戒,特派职师来莲华寺请知客师为开堂,知师善书,且未受具,故约师同往双溪受戒。”“受具时,以师善书,凡戒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目发红如血灌。幸师先于湖北莲华寺充照客时,于晒经次得读《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乃即了生脱死之要道。当此目病之际,一心专致,诵念佛号;夜间俟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号,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力疾书写,乃能勉强维持。及写事竟,而目亦痊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即肇端于斯也。”

  公元一八八三年 癸未 清光绪九年 二十三岁

  尔后隐迹终南四年,住太乙峰,晓夕念佛,兼读契经,自是深入法海矣(一)。

  (一)见《书传·红螺参学》:“师具戒后,志切专修,仍归终南,潜居念佛,间研教典。”又陈海量《印光大师小史》:“是年具戒于兴安双溪寺,尔后遁隐终南,住太乙峰,晓夕念佛,兼读契经。烟霞托迹,日月邻身。时复层峦,危巅宴坐,长空万里,大地平沉,自是深入法海矣。”

  公元一八八四年 甲申 清光绪十年 二十四岁

  在终南山念佛修持。

  公元一八八五年 乙酉 清光绪十一年 二十五岁

  住陕西省七十里外南五台山大顶,亲侍大士香火。一日下山至刘村西寺,见有数碑,所载皆非最初缘起。中有一碑,被水垢封蔽成一石板。大师取砖磨之,乃至元七年依古碑所序之缘起碑也(一)。

  (一)见《增广》卷一第六九页《与高鹤年书》“南五台山乃千三百年前,观世音菩萨现比丘身,降伏毒龙所开之古道场也;亦莲宗八祖云栖莲池大师中兴莲宗之发愿处也。明嘉靖时,有性天文理老和尚者,隐居此山,无门洞。后因云游至杭州,住西山黄龙庵。莲池大师仰其道风,与夫人汤氏皈依座下,不二三年,又依之出家。”

  按:元世祖至元七年为公元一二七0年,刘村西寺乃南五台大顶下院。南五台山佛教道场历史,大师于《与高鹤年书》函中述之颇为详明。此洞始名“湘子洞”性天老人居之。改为“无门洞”。后人乃呼为湘子洞。以南五台山无大洞可以住人,亦无洞名“无门”者。唯湘子洞高深宽大,可以住人。至光绪初,法忍、冶开等老卜居于此,成大兰若。此洞辟处山后,上下悬崖,而逼近圣泉,柴水方便。又复地势向阳,冬暖夏凉,游人樵夫,皆所不至,洵为办道最胜之地。南五台山开山缘起,昔年毫无依据,至此经大师砖磨考勘,始得彰显。碑记文字见《增广文钞》第四册附录《南五台观音示迹记》。文长不录。据碑记所述,南五台最初建寺远在“隋时仁寿中”。“仁寿”乃隋文帝杨坚年号,为公元六0一——六0四年。建寺之次年,御书牌额,易号“观音台寺”,并赐山林田土,方广百里。唐大历六年(公元七七一)改名“南五台山圣寿寺”,五代时毁于兵乱。至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九七八)六现瑞徵。敕封五台山圆光之寺。

  公元一八八六年 丙戍 清光绪十二年 二十六岁

  在陕西南五台山。受僧友嘱托,调教一顽皮幼僧,以威仪临之。先明喻其理,后严施以法,卒得成效(一)。

  朝五台,次年三月初方到山,住山西十馀日(二)。

  十月十四日,入红螺山资福寺念佛,号“继庐行者”(三)。

  (一)见《三编·复卓智立居士书》:“一幼僧佻僻非常,一切人皆莫如之何。其师因浼光教训(其师与光系知交)。光说其所以,此人当时面无血色,己惧之不已。后送来,光与彼和气详说,令勿违我命,违则决不轻恕。彼心虽畏惧,究未亲试,第二日即犯规矩。光将打,与彼说其规矩,不许动,不许哭。未打先避,光曰:‘此第一次,不加罚。再避则定罚。’遂打,如植木然。从此半年未须一高声说,况用如此不可遏之恕乎?”

  (二)见《三编·复陈柏达》。

  (三)见《永思集·竹如:印光大师小史》。又《行业记》:师修净土,久而弥笃。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遂于二十六岁辞师前往。

  按:“继庐行者”意为继承庐山东林寺净土宗祖师慧远法师之志也。

  公元一八八七年 丁亥 清光绪十三年 二十七岁

  正月,朝礼五台山。礼毕仍回红螺山资福寺。历任云水堂“香灯”、“寮元”之职(一)。任“藏主”,遂得阅读大藏(二)。

  (一)见《行业记》。

  (二)见《印光大师言行录·大师史传》。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