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应生无所住心,物来则应,物去则灭
发布时间:2024-02-24 03:28:04作者:楞伽经讲什么这个世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连做自己都成为了一种奢望,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将自己的变化归咎于是外界的逼迫,还有一些人甚至在变节后认为是适应了时代,一概而论的将所有人都归纳到自己身上来。
坚持初心逐渐成为了当今时代很多人的梦想,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生活在繁荣世界之后的那些人们也会幻想曾经以为自己长大后的样子,也会质疑自己,到底如今的自己,还是否依旧让自己骄傲,同时也会羡慕那些能够保持自己自然天性的人,因为他们往往会拥有别人想象不到的幸福。
佛说:住即不住,不住即住。无所住,即是住。人的修养到这个境界,就是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事情一来,镜子就反映出来;事情一过,今天的喜怒哀乐,过去了便不再停留于心。
佛家认为,要学佛的人,就要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要随时观察自己,观心,要使此心无所住。如果心心念念在某一种东西上,或某一·种习气上,始终不能解脱,已经是走人魔道了,因此,一个修佛的人,必须学会不执着,不将自己的C执着于任何观念和习气上。
修佛如此,做人也一样,把一切放开,心如明镜,物来则应,物去则灭,这才是修禅的正路。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剛才哭,现在笑;一切看似有,一切又看似无,这种似有实无、色即是空的境界,玄妙而不可言说。
世间之法都是如此,既顺其自然,又存在悖谬。比如快乐不是大笑不止,恰恰相反快乐到极点的时候是热泪盈眶。当人性自然的清净面即所谓本性、本来面目呈现的时候有无比的欢喜,但是搜不到欢喜的痕迹,反而会很自然地哭起来。这种哭泣并非伤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
在这个时刻,人脱去了身上的伪装和雕饰,以一颗最简单的初心面对世界,面对自我,在世俗社会中熏染得越久,就会越来越世故,这种天性流露的片刻也会变得越来越稀少,心灵的泉水也会接近干涸。因此,那些能够保持自己自然天性的人往往会拥有别人想象不到的幸福。
再喜欢的东西,也不要用朋友之情谊或亲人之爱去换;再珍惜的宝物,都要适时放手;再痴迷,也要有节制。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最难做到的是放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已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爱僧之念靠常占着我们的心房,哪里还有快乐存在的地方?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失去理智。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称得上是理智的“放”。
财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将进酒》诗中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财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得上是非常潇洒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高智商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概率相对较高。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若能对名放得下,就可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忧愁能否放得下?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就可称得上是幸福的“放”。
懂得放下的人是智慧的,理智的“放”、潇酒的“放”、超脱的“放”、率福的“放”,无论哪一种,都会让人获得自在。很多人总是抱怨自己很累,身体累,心也累,那是因为他们执着和痴迷的东西太多,放下哪个都會不得,而背负得多,自然就会身心疲累。
拥有时爱惜,失去时便酒脱放手。对心爱之物不执着,即使心有不舍,也绝不为此生怒生恨。这样的修养可谓非常深厚。
人一生难免有痴迷之物或痴迷之事,痴迷本身没错,然而,倘若为了一已之私的迷恋妨害他人,或者因此失去生命中更宝贵的东西,那就得不偿失了。再喜欢的东西,也不要用朋友之情谊或亲人之爱去换;再珍惜的宝物,都要适时放手;再痴迷,也要有节制。
否则我们只会被这种喜爱之情缚住心灵,最终在失去珍爱之物的同时也失去身边的一切。放下痴迷,我们才不会因得失而忽喜忽悲,才能得到自在的快乐。
生命之舟需要轻载,生活需要回归简单。生命的高贵应是能取能舍、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善取善舍的那份安然。很多时候人们向往取得,并且认为多多益善,然而,“取”的前提必定是先“舍”,只有“舍”,才能“得”。
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应该去坚持而什么又该舍弃。
人生的目的不是面面俱到,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把已经得到的东西好好地运用。人生跟宝剑一样,剑刃越薄越好,重量越轻越好。如果带着过多的包袱上路,注定举步维艰,只有卸下身上的包袱才可能走得更快。我们总是让生命承载太多的负荷,这个舍不得丢掉,那个舍不得丢掉,最终被压弯腰的是我们自己。
有只狐狸被猎人用套夹夹住了一只爪予,它毫不迟疑地咬断了那条小腿,然后逃命。放弃一条腿而保全一条性命,这是狐狸的哲学。
人生亦应如此,在生活强迫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前,主动放弃局部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
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趋利避害,这也正是放弃的实质。放弃是为了更好地拥有,是一种超脱,种气度,更是种升华,一种境界。放弃实权虚名,放弃人事纷争,放弃变了味的友谊,放弃失败的爱情,放弃破裂的婚姻,放弃不适合自己的职业,放弃没有意义的交际应酬,放弃坏的情绪,放弃偏见、恶习,放弃不必要的忙碌、压力生命之舟需要轻载,生活需要回归简单。
佛家所说的放弃并非让大家放弃自己毕生的追求,而去做一个闲云野鹤般的室外高人,只是提醒大家在奋斗跟努力的过程中不要被自己所困,学会放弃一直以来的执念跟偏激,以及自以为是的与众不多。平时应该多多净化心灵,梦想可以追,但心不可超出这个度,过度了反会害了自己,那就真的是始终难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