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给明就仁波切闭关前于香港:不安的年代,安心的妙方
发布时间:2024-08-22 03:29:16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这是一个不安的年代,物质泛滥、压力爆炸,「快乐」与人们若即若离、似有还无。加上近年世界各地发生了许多灾难,远的如台湾、美国风灾;近的如日本、云南、纽西兰地震。不仅造成现实的人命损失,更冲击了许多弱小心灵,动摇了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咏给明就仁波切是著名的西藏禅修大师,更是著名的「快乐大师」。众所周知,他早年曾患惊恐症(恐慌症),靠自己禅修治愈。后来被美国大学的高科技仪器测量到禅修时脑部快乐指数大增,《时代杂志》遂称他为「世上最快乐的人」。以他的经历和「成就」,相信能够针对时局提出独到的建议。难得他在三年闭关修行前到港,笔者特地拜访了他。
努力当下
我们首先由近期的天灾谈起。
有些人认为天灾频繁,与众生的所作所为(业)有关。明就仁波切指出,佛法相信因果,因(主要条件)加上缘(次要条件)就会产生果(结果)。有些因果关系是个人的(别业),有些则是集体的(共业)。例如各人不同的财政或心理状况是别业;你我共处一室、看见相同的东西,就是共业。仁波切继续解释,所有事情的发生,都可能源于从无始以来多生多世所积集的因,以及现在直接造作的因。前者导致的业障,不容易改变;后者引致的问题则较容易解决。日本、中国等地的天灾,可能是过往生的业因所致,也可能是现世的因素所致。我们无法知道哪件事情是出于哪类原因,但最重要的是现世。
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正如当年许多人问佛陀关于前生、宿业或世界起源的问题,佛陀比喻说,一个人在森林被毒箭射中,不应只顾四处寻找箭从何来、何人射箭、为何射我,否则只会毒发身忙。应该什么都不想便马上拔掉毒箭──专注当下的问题。若问题有解决办法,你无须担忧;若无法解决,你担心也没用!
我们的人生就像大海波涛般起起落落,无常不定。明白生命本质如此,则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坦然接受。然而,接受不等于放弃。我们拥有智慧、能力、慈爱、善巧,可以尽力尝试解决问题。“千万别轻言放弃!”仁波切很强调这一点。
认清事实
灾难中的受害者及其家属于悲剧过后往往难以平伏情绪,形成「创伤后压力疾患」,大大影响日常生活。而明就仁波切7、8岁时所患的惊恐症,某些症状如饮食失调、害怕与人接触、内心经常忐忑不安等,与PTSD很相似。因此,仁波切也可算作半个「过来人」,其经验可能会对PTSD患者有所启发。
仁波切谓,人们都相信人生应该是好的、世界应该是美的,当发生了一些事情,动摇我们的信念,内心便会变得抑郁、不安、恐惧,失去希望及自信。佛法认为,许多问题都是源于我们没认识到事物的真正本质,期望与事实不符所致。
事物的真正本质有两个层面──相对实相及绝对实相。相对实相就是无常,因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若明乎此,提早预期生命中出现不幸事件的可能性,惨剧发生时则不会过份忧伤。正如佛陀所言,明白苦就是解脱苦的最佳方法;若不了解苦,苦便会被夸大。
于绝对实相层面中,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我们和自己内在的佛性同样美好。因为我们全都拥有智慧、慈悲、大爱、善巧、能力等,不论外在情况多糟糕,这些内在的基本优点都不会改变。
简言之,如果一个人能接受相对实相中世事总有起落、总是无常不定,但同时明白无论如何,绝对实相中永远都是美好的。那就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看穿问题
单一灾难事件之所以演变为世界性的问题,乃因除了当事人外,现在连普罗大众也可能受绘影绘声的传媒报导影响,代入受害者的角色,出现「替代性创伤」。
仁波切建议「替代性创伤」患者尝试三种禅修方法。
第一种是觉知──把意念专注于头顶,再慢慢下移,让意念「扫描」全身一次。觉知好比明灯,譬如你进入一间充满家具和美食的房子,却没有灯光,房子内的东西只会让你碰撞受伤,反而成为祸根。若你亮起灯光,灯光虽然不会改变房子,却会令其变得清楚。当你看清问题,便可能摆脱了问题。正如你在山中时看不见山,当看到山时,表示你已离开了山。
第二种方法是慈心禅。
第三种方法是,思维问题并非真正存在,而是由自己的思想制造出来的。当然问题可能有少许成份是真实的,但其余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心的想像。明白这道理,自然放下问题。
以上三种方法,可任择其一,反覆练习,待厌倦时便转用另一种方法。(笔者按:仁波切在此的简介,可能不足以让初入门者完全掌握禅修技巧,请前往各大道场学习。)
欣赏自己
专家指由于生活压力,部份城市人心理健康较差,甚至患了情绪病,所以才这么容易受灾难报导影响。仁波切对此表示同意,并补充说这是因为人们不懂得欣赏自己早已具备的优点。我们有很多美好的内在特质,而外在的条件也比过去改善了许多,现代人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困难都较少。可惜,我们不懂欣赏这一切,反而变得更贪婪。
如今我们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正是因为人们越来越贪心、自私、急功近利,经常互相比较及竞争,引发不满足感及压力,容易罹患心理病。若我们能认识自己拥有什么,抱持欣赏态度,身心都会更健康。若一直追求更多,根本不可能永远有「更多」;处之泰然,反而能得着更多!
快乐,就在心中
除了压力外,另一令人们心理不健康的原因,可能是人际关系疏离。人们好像很多机会接触,却仍觉孤独。仁波切也认同人际关系疏离是一个问题,但这问题背后的症结也是我们的心,而非外在环境。若明白快乐源自内心,则何时何地、任何情况都会快乐。若从外界找快乐,快乐便会像股票市场一样时起时落。把问题归咎于外界,怨天尤人,则永远都会有很多问题。
仁波切分享其个人经验:“我??小时候患上惊恐症,但我把惊恐症用作禅修的所缘(专注对象),于是惊恐被转化为快乐的因。同样的,我们也可把任何问题转化为快乐的因。真正的平静、智慧、慈爱早已具足,只待我们发现。”
仁波切笑道,世界当然是像股票市场般时好时坏的,但我们坦然接受,这便是无常,没啥大不了。股票市场有上有落,所以才有生意可做;生命有起有跌,所以才多姿多采,所以才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习。问题可以成为你的老师,甚至你的好朋友。
明就仁波切仿佛是快乐的代言人。他言简意赅,直指问题核心,从其经验中自然流露出应对良方,相信颇值得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