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佛尊胜陀罗尼经幢
发布时间:2024-08-25 03:26:51作者:楞伽经讲什么该经幢为青石质地,分级濉造,对接装成,现保存较好,除顶部火焰宝证珠透失外,其余部分保存基本完整;部分佛龛稍有风化。现由下向上逐级介绍如下:
幢座:幢座上下一体。下部为圆形八瓣覆莲基座,莲瓣硕大,每瓣均浅线刻三层相叠的花瓣,花瓣上有浅刻花纹。上部为八棱柱座面,每角雕一铺首衔环,环垂丝绸结扎的长帛。
幢身:幢身为八棱柱形,高143米,每面宽0.27米棱柱八面阴刻“陀罗尼经”,书体为八分楷书.庄重典雅,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经文字行之间有阴线界格,字迹有部分风化不清。第八面经文后有篆书“大唐开元十八年”的纪年,共75行3161字。纪年后面有15厘米宽的空间,自上而下阴刻排列了六尊相同的佛像(风化严重)。佛像螺髻,圆脸大耳,头饰项光,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施禅定印。
幢顶:幢顶形似塔刹,分为7层。由下而上:第一层雕成倒置的八面棱台形,下小上大,每立面上部向外倾斜8厘米。均雕造像龛,龛上宽36厘米,下宽31厘米,高28厘米,每龛之间有两棱柱界隔。正面第一龛内雕释迦,,着披覆双肩式大衣,双手合十,趺坐在仰莲座上,龛两边榜题:“像主孟庆”、“口二娘全家供养”。向左第二龛雕文殊师利,高发,面丰满,戴项圈,系裙,骑坐狮。脚子昂首翘尾,呈行走状。狮子头部稍残,榜题:“文殊师利菩萨口主赵思宪妻张”。第三龛雕像,肉髻,身着双领袈装,右手放置右膝上,左手置于腹前,善跏趺坐于长方座上。头部稍残。榜睡“像主张阴其妻”、“范合家供养”。第四龛雕一佛,肉髻,结跌坐在覆莲座上,双手抄袖内,施禅定印,着双领式袈裟,衣角由双手中间下搭,头部残,榜题:刘九思之妻”,“司马大娘造”。第五龛雕一佛,结跏跌坐于覆莲座上,施禅定印,著双领式裂裟,衣角由双手间下搭,头部残。榜题:“孙尽经妻郭”、“女五娘”。
第六龛造像同第五龛,头部残,榜题:“口呆妻陈女大娘女二娘”。第七龛造像同五、六龛,头部残,榜题:“像主张八娘口”、“大娘”。
第八龛与正面第一龛相接,雕普贤善萨,头部残,身着上襦系裙,双手相合于胸前,盘足骑坐在长鼻下垂、细尾摆动的白象背上。菩萨的形体短粗,头大腿呈琵琶状。榜题:“菩萨主口思忠妻寻男”、“晖妻张男宗口”。第二层,仍为倒置的八面棱台形,下小上大,八个立面均有雕刻,每面上宽44厘米,下宽37厘米,高21厘米,每面右边均刻捐资人名。正面第一面,阴刻篆书,两边饰刻花纹,上部稍残,右边榜题:“平口妻重”。另外七面龛均浮雕伎乐飞天,向左第二面雕献果飞天,头梳高发髻,赤足外露,腰系紧身裙带,身饰随风飘舞的长带,右臂上举擎一供果,左臂侧向身后,空间饰以云朵。榜题:“赵八娘”。右上角稍残。雕吹箫飞天,曲体仰身,右膝稍屈,头梳高髫,戴手镯,赤足,半裸上体,双手持箫于口边吹奏。体态轻盈,身系飘带,身下饰云朵。榜题:“习伏妻许”。第四面雕琵琶飞天,高发髻,半裸上身,戴于镯,赤足,左手执琵琶于胸前右手持批卜弹奏,系裙饰飘带。榜题:“王□囗妻高”。上部稍残。第五面雕拍板飞天,姿态与四面相同,唯双手执拍板于胸前拍奏。上部稍残,榜题残毁。第六面雕拍钹飞天,高发髻,半裸上身,戴耳环,赤足,下身系裙,两臂半举,双手各执一钹拍奏,后腿反翘,长带飞舞。上部左右角稍残,榜题残毁。第七面雕吹笛,高发髻,半棵上身,戴手镯,赤足,肩饰飘舞长带,上半身仰,双手执横笛于胸前吹奏,身下饰云朵。上部边框稍残、榜题残毁。第八面雕吹竽飞天,与第一面阴刻篆文题铭相接,高发髻,半裸上身,戴手镯,上身半仰,赤足外露,肩饰飘舞长带,双手合捧竽于口边吹奏,面部颊鼓乳、腹部丰满,神情怡然。榜题残毁。第三层:突然内收,下部呈四角覆盆状,上部雕成八面莲瓣。第四层:突然加大,呈八角莲瓣形伞状华盖,八个角下部均凿有穿孔。原应装有铃铎之类悬挂物。第五层:内收雕八面柱形体,柱上面比下面稍小,每面通高70厘米,宽21厘米。均浮雕一尊佛像和菩萨像。雕像头部均饰项光,背后有项光。
正面第一面上部风化不清。部、腿部严重风化。左起第二面上部风化不清。下部雕一菩萨,著左披袈裟,左足下垂,右腿盘于左大腿上,左舒相坐于覆莲座上,左手扶左膝,右手弯曲于胸前,头、手均残毁。第三面上部风化严重,头后饰两圈项光,肩下风化不清。下部雕一佛像,著披覆双肩式袈裟,双手相叠于腹前,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覆莲座上。第四面上部佛像风化严重,头部残毁,饰项光,结跏趺坐,左臂弯曲于腹前,四下部雕一菩萨,著左披式袈裟,右足下垂,左腿弯曲盘于腹前,右舒相坐于覆莲座上。左臂曲于胸前,手残毁,右手放于右膝上。第五面上部雕一菩萨,头部残毁,著左披肩式袈裟,左足下垂,右腿曲盘于大腿上,左舒相坐于覆莲座上,左臂下垂,右手放于右膝上,下部雕一坐佛像头部残毁,面部、衣纹风化不清,结跏趺坐于覆莲座上,双手相叠于腹前,施禅定印。第六面上部佛身著披覆双肩式袈裟。结跏趺坐于覆莲座上,双手相叠于腹前施禅定印。下部雕一菩萨像,头部残毁,衣纹风化不清,双足下垂,善跏趺坐于覆莲座上,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曲臂向右侧擎一佛珠。第七面上部雕一菩萨。头部残毁,著披覆双肩式袈裟,右腿残毁,左腿曲盘于腹前,右舒相坐于覆莲座上,左手放于曲盘的左膝上,右手曲臂向右侧擎一佛下部雕一佛像,头部残级,著左放式架装,结颜坐于覆莲座上,施弹定印。第八面上部佛像风化严重,头部残吸若披双式装,从臂与)桶约外毁。下部雕一菩萨像,高发髻,面部风化不清,若左式装,结坐于细莲座上,左臂曲于胸前,左手残毁,右,手放在腿上。以上八面造像形象庄重,姿态不但大都严重风化残级。第六层:雕八面缨络帷幔,与幢座部完全相同,其形体稍小,不知何种缘放将其倒置,迁移时仍照旧倒置。第七层:上下均浮雕两层仰莲,中雕作四面柱形,每面浮雕一卧,朝向四方,但风化严重,此层上部原有一火焰定珠,现已不存。该经幢是河南省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有明确纪年的经幢之一,整体造形约珑秀丽,亭亭玉立,经幢上有雕造精美的佛教造像及乐飞天,这堪称唐代石腾艺术精品,对研究唐代中期的音乐史,舞蹈史,书法艺术,石刻艺术,造像特点造像分期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此外,幢身经文为楷书,字体清新秀逸,为唐代标准的八分楷书,书法价值很高,其落款“开元十有八年岁次庚午正月口口口建”则为篆书,这在我国发现的唐代石刻经文中并不多见,至今在全国尚属特例。《河内县志》记载:“通体皆正书,唯岁月一行用篆书,创例也。”唐中叶书体多变,而此尚有初唐神味,为古今著录家所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