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中的忏悔仪式,不求神佛赦罪只求自心清净
发布时间:2024-02-25 03:29:15作者:楞伽经讲什么佛门中有一种特殊的仪式,叫“布萨诵戒”,简称“布萨”。
布萨诵戒的主要目的便在于忏悔。当然,佛门中的“忏悔”,和很多人所熟悉的忏悔并不完全相同,这是以佛门戒律为基础的一种仪式。
禅机据《南部新书》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在家居士的忏悔是南齐的竟陵王萧子良。一天晚上,竟陵王梦中到东方普光王如来处,听如来说法后,自己作了忏悔。竟陵王醒来后,对谢眺、沈约等人述说梦中忏悔之事,还为此专门写有《忏悔》一文,收入《竟陵集》。
为了作好忏悔,竟陵王提倡布萨。道宣在《四分律行事钞》卷上指出,道安撰写的是出家布萨法,竟陵王制作的是在家布萨仪。二者同在世间流行,分别为出家僧尼和在家居士遵循。
大彻大悟的鸠摩智除了自我忏悔外,他人也可代为忏悔。《释门法戒录》里就记载了一个奇异的故事。
晋朝北多宝寺僧人道志,担任管理殿堂佛塔的职务,他先后盗窃幡帐等财物,后来又偷佛像眉间的毫珠,自己将墙壁凿穿,做假现场,蒙混过了关,没有被发觉。
十几天后,道志生病了,似乎看见有人拿矛剌他,浑身疼痛,叫喊不止。寺里的僧众怀疑他有罪业,想替他忏悔。起初问道志,他不肯说;到临死之前,道志才详细说出犯罪经过,并说:“我以前实在愚痴,根本不相信因果报应,无所顾忌,造下罪业,受到如此残酷的报应,死后还要在地狱中受苦。偷窃的两颗佛像毫珠,在附近农家作为借贷的抵押品,希望诸位师兄弟赎回,代为忏悔,以减轻我的罪过。”
道志死后,众僧凑钱赎回毫珠,并设斋忏悔。起初请工匠安装毫珠,无法吻合。众僧又在佛像前焚香顶礼,再次为道志忏悔,毫珠才得以复归原位。
法会佛门非常看重忏悔的作用。忏悔的作用就是毫不留情地自我反省、自我检查,以后不再重犯。只要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往事已过,不再追究,心灵就会从罪恶感中得到解脱,恢复本来面目。
犯戒之后,必须坦诚地发露,否则这一罪恶的阴影将永藏心底,成为以后遭受报应的种子。忏悔之后,这一罪恶感的种子也就随即消失。忏悔的目的,在于自净其心不再重犯,如果常常犯戒,常常忏悔,又常常再犯,那么忏悔就失去作用了。佛教的忏悔不同于某些宗教的祈求上帝赦罪,佛教不相信有什么神能够赦人的罪。佛教的忏悔是在洗刷染污了的心灵,使其恢复清净,今后不再染污。
峨眉山金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