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闭关随笔 道场建设
发布时间:2023-01-10 17:46:41作者:楞伽经讲什么道场建设
建寺院旨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寺院即是佛教培养师资(僧团、善知识)和教育接引众生的伟大学校。教育、接引众生人才的来源是僧才(善知识),僧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僧团、师长,而优秀的僧团离不开正见、戒律、实修的优良道风。建设寺院即是建设佛教的教学基地(学校),但只有学校没有良好的师资(僧团、善知识)也不可能培育出良好的学生(具德、智、悲的众生),而师资的成就是靠良好的道风(学风)的培养和树立。故此,要知重点所在,寺院是为教学、学习所用,但若不知树立道风、培育僧才,发挥教育作用,光有寺院,也只是一些建筑物而已,只能作为旅游观光的地方,甚至陈弃,实是可惜!可怜!因而不能光建寺院,首要还是要培养僧才,培养僧才一定要严格学修之道风(戒、定、慧),如此才能带动佛教真正的发展,利益普世众生。如果光建寺院,不发挥应有作用,甚至只作为商品行为(旅游之用),那实在是颠倒!
寺院经济的增长有助于佛教的发展,但运用不好就是堕落的外缘。须知,众生总是贪嗔痴的,未开悟见道又哪能真看清楚,未到八地菩萨的境界,又哪能烦恼障断尽,绝对如如不动?所以,在少欲知足、适当清苦的生活环境、修行环境中还是比较有助于修行的,过分的五欲奢侈,往往有害无益,真正想修行成就的人三思再三思!即使寺院的建筑、用度也是以简朴、清净为好,这样有利于修行!
远离商业性、世俗性、学术性,保持戒律之清净,僧团听戒律,居士听僧团,不应有白衣上座、比丘下座等种种非法之事!
经上说:应当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伦理次第排班,不应如外道一样不知出家在家伦理,胡乱座次。三宝理当受恭敬,出家师现僧相,代表三宝又是僧宝,怎可轻慢!
出家人结夏旨在慈悲众生、防护讥嫌,但同时也是共同熏修、增长道业、培育僧才、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良好的时机,属出家人内部之大事,在家人不可参加,但护持、供养则可!比丘诵戒布萨,沙弥尚且不能听,何况在家人?故此,结夏精进修行,道业成长,法身慧命增长,实是出家人之最大之事矣!
《弥陀院修行次第》第二皈依后所学内容可加《中阴救度》讲法。
弥陀院、隆华寺每年全年度闻思课按全部次第依次听闻、修学、做笔记。每天配合七堂功课,具足闻思修、戒定慧之内容,稀有、殊胜。(可把弥陀院每日功课、结夏功课、禅修课、打七功课、修行次第、六大修学体系、法会打七日期、道风纲要印成彩页或附于《菩提甘露》【注1】之后。)
注1:计划编辑的能弘法师书籍。
南传佛教中,关于戒定慧简明朴素的修行值得汉传佛教借鉴!
南传佛教的朴素、戒律生活、实修指导,五《尼柯耶》【注1】、《阿含》圣典、《清净道论》等简洁实在的理论风格值得汉传佛教借鉴,净化教界氛围,去除不重视戒律而放逸散漫的生活方式、少实修而纸上谈说或盲修的状况、繁复随意不明确的理论。
藏传佛教的修行次第,从初机到成佛的明确过程,完全摄住一代时教,不偏废某一端,根本稳固。汉传佛教圆顿之旨也甚妙,若能顿渐圆融,二而不二的并存,更能丰富教化。
往往汉传佛教轻视南传佛教的四圣谛之五《尼柯耶》教化,贬为小乘,其实《法华经》贬小乘,旨在指其发心小,而非连其法也不要,法无大小,根有利钝,若无四圣谛、出离心的修法,大乘菩提心也无法建立。现在,教界出现的种种问题皆是根本问题,如上所说。
注1:五《尼柯耶》:南传佛教的五《尼柯耶》相当于汉传佛教翻译的四部《阿含》。
大乘菩萨道固然要发菩提心行菩萨行,但他是以解脱道的根本教法为基础,现在教界普遍忽略出离心的修法,以后应加强中士道的修学,中士道的解脱道根本教法以下士道为基础,也是往上士道的必经之路,怎可轻率!
出家人应以生死大事为重,其他事情随缘尽力。古人说:“生死未了,如丧考妣!”即是:生死之大事未曾了脱,有如死了父母一样悲哀、悲痛。可见,古人重生死,出离心之强烈!既为生死,道心强烈,其他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可欲【注1】自然清淡,了生脱死自有动力。今人为财为食为名奔波、攀比,岂不惭愧!如此,生死怎可了?舍本逐末,岂非忘失了初心?实在颠倒!古人曰:“生死已了,也如丧考妣!”可见,古人菩提心之强烈,自己大事已了,观天下众生为名为利为色为食为睡,生死奔波,造业受苦,颠倒轮回,岂不可怜!
人总有放逸、懈怠的习气,故此,寺院道风应严谨,时间调节有度,但以精进修学为精神,一经放逸、懈怠,即习气毛病尽出,堕落不远。未到不退转位,岂能放松!当然,精进并非精神紧张,而是心不离道,抓紧利用时间修学,不让时间浪费空过。寺院作为大众熏修的地方,更应安排好严谨修学的作息时间,有条不紊的时时熏修,养成修道人求道学道的良好风气,久之自出僧才。而指导思想总以了生死、勤修三学、培养福慧两种资粮为要,如此真正道场,传道、学道、修道之所,自得诸佛加持、龙天护念了!今弥陀院、隆华寺按“六大修学体系、三学并重、二谛圆融”的指导思想,按六大修学体系“修学次第”引导接引学人,严谨学修次第,寺院每天七堂功课,按戒定慧三学安排,实是如实落实度人必须自度的精神,精进修学以养成学修一体化的道风,实是殊胜可贵的!
注1:可欲:引起产生欲望的事物。
世俗人事是非纷杂,家庭、事业、社会纠纷烦恼,出家人实宜远离,清静其心,一心修道,不然生死未了,度生不成,反受其扰,久之退失道心,得不偿失矣!
一钵千家饭,不依靠一家、两家的供养,可养成独立于世间的僧格,也可少人情世俗之纠缠,于解脱时有莫大助益。供养随缘,不攀供养,免落人情,令法令心不净。少欲知足,易于护持,适于修道!
独立自主,莫依赖于谁。生命自主,应以觉破迷惑、了知缘起无自性、无常苦空、涅槃寂静的真理为皈依,正念莫失,则自心自然清净解脱!
这样才是符合圣道,难能可贵的。
简朴的生活、随缘的生活、正念的生活,修道了生死为主,静修保持佛陀时代的实修精神,中道生活,知足常乐,随缘自在,不掺入世俗的人事中,实为重要。弘扬佛法,唯谈论佛法,修持的法则,众生的苦恼皆得止息。与此无关的话题,只是徒乱其心而已,毫无益处!世间的名利、是非、纷争皆是生死轮回之事,修道人应身远离、心远离,才能清净合于修道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