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讲什么

安阳洪谷山千佛洞石窟

发布时间:2024-11-23 03:28:20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安阳洪谷山千佛洞石窟

千佛洞石窟内景

其实,洪谷山最出名的建筑是金灯寺,它位于洪谷山山顶处。 它建在百丈悬崖腰际一天然石崖下,迷漫的山岚雾气使寺院时隐时现。它北倚陡崖,南临深谷,为山势所限,建成由东而西七个院落,现存殿宇30余间,多为明清建筑,碍于山上交通不便,建筑并不精美,甚至有几分粗糙,但也显出些古老凝重。 金灯寺最漂亮最珍贵的,是它的石窟。在山腰北崖凿有大小14个洞窟,整个石窟占地2000余平方米,最大洞窟称“水陆殿”,又名水罗殿。面积约120平方米,上置平顶天花雕刻方形藻井,下为清澈水池,是由石隙涌出的泉水汇流而成,水中还有香客丢入的闪亮硬币。池上架设“田”字形石桥,游人可沿桥观赏水陆殿中雕像。窟顶与四壁浮雕水陆画、佛像、菩萨、罗汉等,雕刻精美,神态各异。 记者之所以迟迟不提及它,是因为它虽是国保,但现在归山西平顺县管辖,是山西省第二大石窟,它再漂亮,也是属于山西的。过多忽悠此处,似乎超出“厚重河南”报道范畴。 事实上,行政区划的规定,并未能阻碍林州人对它的热情。捐款修金灯寺的,大部分是林州人。逢时烧香的香客,也有很多林州人。 那么洪谷山上,还有没有归属林州的石窟呢?有,千佛洞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开凿石窟修行。印度石窟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中心,周围凿几间方方的“修行”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开凿,多建在黄河流域。从北魏至隋唐,凿窟渐趋鼎盛,唐朝诞生了很多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石窟艺术取材于佛教故事,它吸收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特质,反映了佛教思想及汉化过程,其佛像、菩萨、罗汉、护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创造而出,它虽然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却曲折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生活景象。这应该是石窟艺术的一大特点。 “佛教东传,林州很早就有佛教传播。早在晋代,林州名士支道林‘遁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这时期林州还出了位佛经翻译家道融,他是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鸠摩罗什弟子三千,著名者十哲,道融是十哲中‘四圣’之一。”林州文管所的杨建中先生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南北朝佛教鼎盛的形象写照。后赵石虎迁邺(今河北临漳县),天竺高僧佛图澄在邺传布佛法,盛况空前。东魏、北齐诸帝,皆敬奉佛法。高僧僧达被孝文帝、梁武帝及北齐文宣帝隆重礼遇,洪谷寺便是为其所建。经历南北朝的发展,洪谷山佛教在唐代进入鼎盛,千佛洞石窟的出现,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一窟一世界 佛教的最大吸引力是塑造大量象征符号形成一种新宇宙,美丽、安详、和谐的新形象,比因果报应更引人注目。佛教寺院及石窟,用塑像和壁画给信徒们创造了身入仙界的幸福感。 就创造这种幸福感而言,石窟远比地面建筑优越。从前没电灯,当人们走进蜡烛油灯的火光照耀下的石窟时,突然看到神像对他们微笑,还有许多飞天、多种神鸟神兽展现出千姿百态,象征着纯洁和高雅的莲花盛开,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忘怀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洪谷山内一处谷地的北崖壁上,前临深涧有一处千佛洞石窟,同样充满神秘的力量。 它是塔形龛窟,外部依崖砌筑为方塔形,是将佛教石窟中印度古塔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融为一体,这种继承北齐塔龛遗风的建制,在我国石窟中极为少见。这种方塔造型稳重大方,基石宽厚稳定,檐下叠涩三层,塔刹反叠涩十一层,向上逐层收敛呈现四角攒尖式顶。“这是研究北朝经隋到唐几代单层方塔演变发展的珍贵资料。”林州文管所副研究员张增午先生道。 窟体洞口用青石砌墙,建拱券门,拱券门上嵌半圆形石块,雕有造像龛。 记者到时,看到洞口用大铁门锁闭,同行林州文管所两同志一时都找不到钥匙。记者只能趴在铁门上,吃力地向内张望,好在洞不深,光线又很好,128个大小佛像,历历在目。 洞内平面近似马蹄形,顶是斜坡,洞长2.35米,宽2.27米,高3米多,百余座佛像中,最大本尊大佛高近3米,最小的仅有20厘米左右。 这处洞窟,开凿于何时呢? 窟外檐下有唐刻题记,记载它初创于北齐武平五年(574年),所造主像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至初唐“雕像毁伤,尊容显露”,于是僧人们改雕了旧像。建国前,这个石窟未得到重视保护,大佛、菩萨、弟子的头、手被盗凿,珍贵石刻堙没于深山。“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小坐佛面部又被砸毁。1976年,文物部门重新发现了它,1986年,它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省保。 千佛洞石窟初创于北齐,初唐时全被改刻,而且“改得非常彻底,也非常成功”。北齐痕迹只留下两处摩崖题记,一处是东崖壁上刻的《赞佛偈语》,是赞颂佛家的五行隶书:“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北齐武平五年(574年)八月建。

”专家们从偈语推测千佛洞原设计“可能为禅窟,窟内造像亦与僧人习禅、禅观有关。”另一处是石窟南崖壁上刻着的隶书“北方相德如来”六字。这两则摩崖题记,“是林州市迄今发现唯一有纪年的北齐石刻文字”。其书法很有特点,以楷书写隶间以篆意,用笔方圆兼顾,无较大起伏,书貌楷隶篆相融合。 千佛洞石窟改刻之后,完全是初唐气派,比如它的千佛形式。 千佛是唐石窟造像中很流行的题材,以很多排列整齐的小佛像为表现形式,另外还有“简化版”千佛题材,为九佛或十三佛等。佛教认为,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世界发展有周期性,每一周期经历成、住、坏、空四阶段,时间大约为128亿年,称大劫。每一劫中有千人成佛。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都是这样。中国石窟中表现千佛,就是此世界即现在这段时间“贤劫”千佛。唐代民间,石窟造像经常被称为千佛洞或万佛洞,可见千佛题材之普遍,也正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反映。 千佛洞石窟雕刻艺术,也有着浓烈的初唐特色。石窟后壁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顶饰二飞天,周围壁雕128尊嘉莲承托小化生佛,皆盘坐于有梗莲台上。 主尊佛像阿弥陀佛高2.78米,头手皆残,肩胸宽厚,身穿敷搭双肩式袈裟,内着僧祗支(衬衣),不露足结迦趺坐(即盘腿坐)于仰覆莲须弥座上,体态较丰满健壮,身后有桃形背光,这是初唐造像标准样式。 阿弥陀佛汉译为“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他与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他也经常与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塑在一起,称为“横三世佛”。河南阿弥陀佛造像多,这与禅宗流行有关,其修行方法简单易行,只要静坐闭目,双手合十,口内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西方净土”。 阿弥陀佛两侧为二弟子,头手均被盗割。他们身穿裟衣,双手合于胸前,赤足立于大瓣仰莲台上。二弟子身外东西壁雕二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右侧为观世音菩萨,头手皆残。隆胸鼓腹束腰,帔巾饰法作身前二次环绕式,这正是初唐造像特征。两菩萨是释迦牟尼未出家前在家形象,戴宝冠,着天衣,全身有璎珞、耳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