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讲什么

学习心得:佛教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2-25 03:26:56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学习心得:佛教是什么

阿弥陀佛!

感恩老法师的慈悲开示,为学佛弟子的修学之路指明方向,并为以后的破迷开悟之旅奠定坚实的基础。弟子在恭听老法师开示的《佛教是什么》课程之后,以问答的形式,粗浅的整理了学习内容,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修,以及学院的大德菩萨们批评指正!

一、 为什么要学佛?

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大智大觉的教育,佛教是智慧觉悟的教学。佛教的教学宗旨是在彻底破除迷信,启发正智,使人能明辨真妄、邪正、善恶、利害、得失、进而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去、乐观、向上的清净慈悲救世的宇宙人生观,达到解决众生一切苦难,获得圆满、真实、幸福的生活目标,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因此佛陀教育确是每个人都应当接受,应当依教奉行的。

二、 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指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于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生,从生到死,而佛法是三世的教育,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延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如民国初年的大佛学家,欧阳竟无先生在中山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所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

三、 什么是佛法?

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因为佛的含义无限深广,中国字汇里面的智、觉二字不能够全部包括,所以采用音译,同时佛用一个代名词代表无尽时空里面多包涵的一切万事万物,这个代名词就叫做法,所以佛法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万事万法,既是中国人常讲的“佛法无边”,所觉的对象没有边际,能觉得智慧也没有边际,而这无量无边的智觉,是自己的本能。本能的智觉与智觉的对象(宇宙人生万事万物),是一不是二。同时佛从真如本性给我们说出无量无边的经典,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说的一切全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都是自己本有的,因此世尊49年所说的,没有说到别人,全说我们自己,所以佛陀的教育与一般教育确实不一样,是与我们自己切身相关的。总而言之,释迦摩尼佛为一切众生,说什么法呢?以一言蔽之,就是为我们说了大圆满法!

四、 佛教是消极、落伍的吗?

佛教教学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困难问题的,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圆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佛教是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

五、 学佛是搞宗教迷信吗?

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看错了,想错了,于是就做错,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了解,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学佛就是学习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学习如何获得永恒幸福、完满的生存状态,绝非迷信!

六、 佛教化众生的原则

佛陀教化众生的原则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菩萨在十法界认真教学,比追求名与利的勤苦世间人还要辛苦,还要努力,这种力量出自内心的爱护,叫做慈悲心,佛对于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这种慈爱是平等的,无条件的,这样的慈爱是推动佛菩萨教化无量无边众生的永恒的力量。而这种无尽的大慈悲心,无尽的智慧中流露出来,智慧就是方便法,佛菩萨用种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加上大慈大悲的力量推动,这样才能帮助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慈悲要建立在力行的基础上,不能够感情用事,否则便是: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了。

七、 般若与智慧

“无知”是般若,“无所不知”是智慧,换句话说一个是体,一个是用,更具体的说,能够说明宇宙现象的这种智慧,叫做智慧,能断烦恼、破无明的智慧叫做般若,般若智慧能断无明烦恼,称为“根本智”,能够解释宇宙无数现象,称为“后得智”,后得智是从根本智里生起来的,如果对于整个宇宙的大圆满,不能彻底证得,怎么能说得出来呢。智慧与般若都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八、 什么是修行?

佛法讲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就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佛法把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类:一、身体所造作的身业行为。

二、言语所造作的口业行为。三、起心动念,意业行为。心正,我们的言行一定正,因此修行要从根本修,心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佛法将行门是无量无边,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方法门道都是修定,并非只有禅宗才修定,哪个宗派都修定,所以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并无高下。”修学最要紧的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法门多就会产生迷惑,反而不容易成就。哪一种法门我用得习惯,用得很自在,很顺利,就用选哪个法门。

九、 什么是吉祥?

吉祥的一般定义是,凡是我们本分应该得到的,我获得了就是吉祥,我不该得的,我得到了,那就不吉祥了,往深里,尽虚空遍法界,无论是理论,现象,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一切万事万物的受用,也是我们应该得到的,这称为“大吉祥”,例如,念佛一心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你应该享受的,这是吉祥的本意。佛说法,第一绝对不违背真理,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决定不能够违背。第二还要适合众生的程度,假如不合程度,这是枉然,就不吉祥了,所以“契机契理”的说法是最吉祥的,佛没有白说,我们没有白听,真正得到真实的利益,这是圆满的吉祥。

十、 福德与功德

我们现前大众,念念不忘的,心心追求的财富、健康、长寿、这些都是福德,福德是果报,果之前一定要修因,修什么因,得什么果报,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德才是真实的,所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慧三学属于功德。一个人会说法,大家看他没有福,就不会相信他,他要是说大福德是我修行来的,别人见到很羡慕,自然就跟他学了,所以有智慧还要有福德才能度众生,这是佛法真正教给我们的——修福、修慧,福慧双修。

十一、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

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以四大菩萨作代表的,第一位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第三位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第四位是峨眉山的普贤菩萨,用四大菩萨来代表整个的佛法。佛陀是教育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我们孝亲尊师,将孝敬发扬光大,孝敬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一切平等,孝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观音法门了,所以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称为大慈大悲,没有地藏哪来观音。孝、慈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依止在理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第三位菩萨就是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能够从心所欲都不违背这个原则,就是普贤菩萨。谁是普贤,人人都是普贤,普贤是心心大圆满,愿愿大圆满、行行大圆满,普贤法门是圆满的法门,所以《华严经》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如果没有真实的智慧,普贤菩萨的大愿就不圆满,四大菩萨表现此义,代表大乘圆满的德法,所以要从地藏学孝敬,进而学习观音的大慈、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愿大行。

十二、什么是三皈依

三皈依总结起来说,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皈依法就是正而不邪,皈依僧就是净而不染,佛教导我们修正行持的三个标准就是“觉、正、净”这是自性三宝,此三宝每个人都有,都具足的,从前把它忘掉了,从皈依这天起,时时刻刻想到觉、正、净,并用觉、正、净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这叫做三皈依,是真正的皈依。觉、正、净这自性三宝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个觉悟的人,见解一定正确,心一定清净,因此只要在这三个标准中,采用一个就可以成功,可以全部得到,中国大乘宗派里,禅宗选择由觉入门,要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除禅宗外,都属于教下)像天台、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宗、这些选由正门入——依照经典的教训来修正见解、思想、言行。念佛的净土宗和密宗,这两宗都是由“净门”入——修清净心。但是觉门要上根利智,要很聪明的人,心地很清净的人才能学,否则这个门是走不进去的、正门,一般根基都可以走,时间较长,要念很多书,念很多年,路很长。净门既不需要上根利智,也不需要很长时间,特别是专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比密宗成就还要容易,更容易得清净心。以上自性三宝,道理也许能体会一些,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找不到依靠,三皈仍然是落空,我们到哪里找到真正的一个依靠呢?就是把三皈依落实在生活里,佛教的每一宗都有它依据的经典与修学的方法,如净土宗所依的三宝,佛是阿弥陀佛,法是《净土五经一论》,僧是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诸大菩萨,以他们为修学榜样,要学得跟他们一样,这三皈就落实了。

十三、佛法修学的五大科目

1. 净业三福

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属人天福。

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属小乘福。

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属大乘福。

净业三福是一切法门修学证果的根基,是大乘佛法的基础,像盖大楼一样,是地基。如果人都做不好,不够资格称为善男子善女人,怎么能作佛?作佛先做人,净业三福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人道,是佛道的根本,学佛第一重视做人,要把人做好,孝道是诸佛菩萨修行的大根大本,每尊佛菩萨都是从这个法门修学成就的,处事待人接物不能够尽心尽力,常常犯过错,全都是不孝,你能孝亲,你的学问、德行就有根,你能亲近明师、善知识,你德行学问就有本,只要有根本,枝叶花果自然茂盛。一个人真正能做到孝亲尊师决定不堕恶道。往生的基本条件是净业三福,信愿行三资粮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三福只要修一条,回向就能往生。

2. 六和敬

1) 见和同解:建立共识,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要养成守规矩、守法的习惯,遵守常住公约。

2) 戒和同修:大家同住在一起修学,总要制定一个规矩,在家的僧团以五戒为基础,出家的僧团是以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为基础,再加上大众现前生活共住所必须要遵守的一些规矩,一般讲寺院里的常住公约。

3) 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

4) 口和无诤:大家住在一起没有争论,真正能够用功向道。

5) 意和同悦:就是平常讲的法喜充满,真正学佛人无论遇到善人还是恶人,顺境或是逆境,无一不视为帮助自己消业障、增福慧的助缘,怎么不欢喜呢,这个内心的喜悦是油然而生的,叫“法喜充满”。

6) 利合同均:一起共修的人,物质生活是平等的,

在道场里,六和敬一条都不能少,。否则就不是释迦摩尼佛的僧团,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如果我们依世法来讲,所谓“家和万事兴”。

3. 三学

三学指戒、定、慧是佛法的课程标准,这个时代,这个地区的众生,病痛到底在哪里呢?第一、造十恶业,佛用戒来对治,戒学是对治恶业的药。第二、人心散乱,不能得定、不能清净,所以用定学来对治,最后用慧学对治愚痴。佛经分为“经、律、论”三藏,定学是经藏,戒学是律藏,慧学就是论藏。戒学是调身的,定学是调心的,慧学是调行的,因此一个学佛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智慧,你说他怎么能不快乐呢?

4. 六度

1、布施:在整个大乘佛法里,布施是菩萨修行最重要的一条,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六度,这六条再归纳,就是布施一条,所以佛首先教我们布施波罗蜜。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为别人,不为自己,就是布施,就是供养。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其中财布施分为内财布施和外财布施,外财是身外之物,内财是身体,佛菩萨与凡夫不同的地方在念头,一念觉,为一切众生就是佛菩萨,一念迷,为自己就是凡夫。第二种法布施,是智慧、聪明才艺的修因,凡是别人想知道的,想学习的,只要我会,我能就热心的教导他,这都是法布施。第三无畏布施,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消除他的恐惧,这一类布施叫做无畏布施。吃素食也属于无畏布施,一切众生看到你都不会害怕,真正做的圆满得健康长寿的果报。

2、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间一切事物,无论大小,都有它的法则,一定要循着法则,才能够做得圆满、快速。我们想在佛法上有所成就,必须要遵守佛教给我们的修学次序,先从发大心起,大心是要度一切众生的愿心,然后断烦恼,断习气,再学法门,最后圆成佛道。

3、忍辱波罗蜜:忍辱就是忍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一个人没有耐心,无论他条件多好,也是一事无成,成功永远属于有耐心,有毅力的人。忍耐分为三类:第一是对人为的加害要能忍受,第二是自然的变化,第三就是修行,没有得到法喜前,功夫没有得力前,修行是很苦的,路很艰辛,这个阶段过去以后,就很乐了,因为功夫上轨道了,所以修行要有很大的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就,耐心是禅定的前方便,不能忍耐就没有更进一层的境界,耐心也是精进的预备功夫,有耐心才谈得上精进。

4、精进:精是专精,进是进步,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无论世出世间法,想在这一生有真正的成就,一定要知道精进,最好一生,只学一部经,专讲一部经,这就是精,每讲一遍,必定有一遍的境界,遍遍都有进步。所以一门深入的修学才叫精进,精进的利益、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5、禅定:禅定包括世出世间的禅定,世间的禅定是讲四禅八定,能够修成,将来就能够生色界天、无色界天,出世间禅定,有大乘、小乘之分,诸佛如来所修的,我们称为出世间上上禅定,整个佛法修鞋的枢纽在定,这一生当中,自己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这个方向和目标绝对不会被环境左右,动摇,就是定。

6、般若:对宇宙之间一切事物的看法,跟诸佛如来一模一样,那个时候的知见就是佛知、佛见、正知、正见,这就是般若波罗蜜。

总而言之,一切作为都是方法,都有程序,这个就是持戒,有耐心,有毅力,这是忍辱,能够专精不懈,这就是精进,心地有主宰,不会被外境所动,就是禅定,一切事物没有一样不透彻、不明了,这就是般若,佛教我们这六条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做到就是道道地地的菩萨行。

5. 十愿

1、礼敬诸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质”,情是指一切有情众生,就是一切动物,无情是植物矿物,所以诸佛包括所有一切,把我们对佛的那种恭敬心,转而对一切众生,就是普贤心。

2、称赞如来:善的我们称赞,不善的,我们恭敬而不称赞,但都恭敬。

3、广修供养:普贤菩萨的供养,一供一切供,供养一尊佛就是供养一切诸佛,不是单指已经成佛的这些诸佛,是请与无情全部包括在其中,所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这是菩萨修学的方法,也是我们常讲的华严境界。普贤菩萨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中,是依教修行供养为第一。

4、忏悔业障:业障是所有的人都有,人起心动念就造业,一定就产生障碍,障什么呢,障了我们的本性,忏悔业障在佛法的修学里,是关键,是枢纽,所有一切修学法,都是忏悔业障的,后不再造为真忏悔,有业障,修行决定不能成就,在无量无边的法门里,只有净土法门最殊胜,既是我们造作了五逆十恶的重罪,要堕落阿鼻地狱,业障还没有忏除,只要真正发愿改过自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求生净土,业障就消除了,马上就能够成佛。

5、随喜功德:随喜不但是看到别人的善行善事,能够生欢喜心,还要尽心尽力的促成他,帮助他,如果我们能力不够,无法帮忙,我们有这个喜心赞叹,也是随喜功德。

6、请转法轮:礼请法师大德来讲经说法、来弘法利生,这也是最大的福德。一般讲修福,不管是为自己修福,为大众修福,为亡人修福,念经的功德就很大了,如果讲经那功德更大。

7、请佛住世:请好老师常住,以便于天天教导我们,使我们接受长期熏陶,才能得到成就。

8、常随佛学:我们说出以佛为修学的榜样,学习的典范,佛今天不在世,佛的经典还留在世间,依照经典修行,就是常随佛学。

9、恒顺众生:面对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一定要顺,在恒顺中观察机缘,诱导众生断恶修善,助他破迷开悟,这一定要知道时节因缘,什么时候我该怎么做,才能恰到好处,收到圆满的效果,所以要有智慧、善巧、方便才能恒顺。

10、普皆回向:把自己所修所学的功德,毫发都不保留,全部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把自己的心量拓开,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到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究竟大圆满。

总之,我们修学净宗所依据的经典是净土五经一论,修行的方法,有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非常的简单,明了,一点都复杂,我们一生遵守这个原则来修学,决定成就!

十四、佛法的教学艺术

佛当年在世到处讲学,跟周游列国的孔老父子没有两样,佛法传到中国来,才有寺院、丛林、固定的住处,因为佛教史中国帝王迎请到中国来的,在印度,社会大众对托钵的僧人非常尊敬,乐意恭敬供养,而中国人把托钵当成要饭的,既然僧人是皇帝请来的,皇帝又拜他做老师,哪有让皇帝的老师讨饭的道理,所以佛法到中国来之后变中国化了,不再托钵,不再树下一宿,而是盖好的房子,宫廷派专人侍候供养僧人,到唐朝的时候寺院发展成丛林,百丈大师跟马祖,是丛林治堵的二位创始人,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是真正有规模,把佛教教学制度化的大规模的学校。丛林的教学、讲学、教材、教法,没有一样不是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甚至一幅画、一首诗都蕴含高度的哲学修养在里面,才显出真善美慧。以绘画、雕塑艺术而言,敦煌壁画、云冈石窟和房山石经都可体会到中国佛教艺术的伟大和壮观。佛教寺院的体系好像学校和波无光的结合体,佛教所有的一切艺术,都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很高的灵性智慧,有很多人看到佛教这么多的神像,便以为是低级宗教,泛神教,他不知道佛教所供养的诸佛菩萨不是神,是代表法门的,世间有无量无边的事,无量无边的理,用一个形象,一个方法是无法完全表达的,所有用许许多多不同的艺术品来表达,佛教艺术在教育上的特殊用意了解了,佩服之心便油然而生了。一切诸佛是代表我们的性德,一切菩萨、罗汉代表我们的修德,性德虽然有,但不能够显现数来,得不到受用,所以性德的显现要靠修德。佛教正规的建筑,一进山门,第一个见到的建筑物就是天王殿,里面供养四大天王——护法神——当中供着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塑像是布袋和尚,看他笑眯眯的样子,就是告诉我们,你想学佛吗?先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他的肚皮很大,大代表什么都能包容,不与人计较,对任何人,任何事,心里都欢欢喜喜,平平静静的,不要跟任何人计较,有这些条件才能入佛门,由此可知寺院没有一样不是教学,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意义,佛前供一杯水,也是表法,水是干净的、清净的,代表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水不起波浪,是平的,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平,一样的静。佛前供花,供水果,花表示因,果表示果报,我们供水果不是给佛菩萨吃啊,是教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就应该修什么样的因。佛教的教学工具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累述。

总而言之,佛法是以真实的智慧、无量的大觉,无尽的悲心,帮助一切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真正的快乐,彻底的解脱。正如欧阳竟无大师演讲中所说的那样:“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听来真觉如雷贯耳,振聋发聩……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顶礼尊敬的老法师!

顶礼各位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大德菩萨们!

弟子观之(学号eb30191)敬上!

2012年6月15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