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这72个地方被国家重点保护,看看都是些啥宝贝?
发布时间:2024-06-11 03:29:08作者:楞伽经讲什么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郑州历史上曾五次为都,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 ,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
1、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区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与印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
2、观星台:位于登封市东南13公里告成镇,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登封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在世界上也属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3、巩县石窟:位于巩义市东北9公里大力山下。初建于北魏景明年间(500—503)。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1个、摩崖造像3尊、摩崖造像龛225个、碑刻题记256方、佛像7743尊。石窟多呈方形,窟中有中心方柱,方柱四周凿龛造像,龛内均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窟顶浮雕平棋,以第5窟藻井浮雕最为精美。
4、净藏禅师塔:位于登封县城西北 6公里山坡上。建于唐天宝五年 (746),是一座平面八角形单檐仿木构的砖塔,高 10.34米,基座高2.63米,上部为须弥座,束腰各面均砌出 3个门。塔身背面嵌塔铭一方,记述净藏禅师的生平。塔身的其余四面,均雕出破子棂假窗。塔身以上为叠涩砖檐,塔顶由须弥座和山花蕉叶等组成刹座。塔刹以石雕成火焰宝珠,雕刻精美。
5、初祖庵及少林寺塔林:位于登封市西北10公里处的少室山下。初祖庵是为纪念达摩而建的寺院。印度高僧达摩泛海至此,面壁九年,传授禅宗,被推崇为鼻祖。现存山门、大殿、千佛阁等。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为我国较早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供达摩和禅宗二、三、四、五祖像,石柱雕有武士、游龙、舞凤、群鹤闹莲等雕刻精美。少林寺西的塔林占地1.4万平方米,墓塔二百多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塔林。
6、康百万庄园:又名河洛康家,位巩义市康店镇,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中原活财神”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康氏家族前后十二代人在这个庄园生活,跨越了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共计400余年,庄园也从最初的山腰建至山顶。是一处典型的十七到十八世纪封建堡垒式建筑。 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是全国三大庄园(康百万庄园、刘氏庄园、牟氏庄园)之一。
7、会善寺:位于登封市嵩山积翠峰下,会善寺与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并称为嵩山四大寺院。是佛教传入我国后最早建立的佛寺之一,千百年来,成为嵩山名寺声名远播,不仅因寺内现存北齐、东魏、唐代、元代、清代等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而且与名僧辈出有关。
8、永泰寺塔:位于登封永泰寺北面的山坡上,建于盛唐时期,是一座单层密檐式砖塔,采用青砖黄泥垒砌而成,平面呈方形,塔的外壁敷有一层薄薄的白灰。塔身高耸,塔基底边长5.05米,塔体通高24米,壁厚1.6米。塔刹由仰莲、五重相轮等组成,其精美的造型,是我国现存唐塔塔刹中的佼佼者。
9、法王寺塔:位于登封市区西北5公里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约建于唐代盛期即公元八世纪前半叶,法王寺塔呈方形,底层面宽约7米,密檐式,第一层塔身比例特高,以上密檐15层,总高34.18米。法王寺塔的轮廓线中部微微臌出,上下收小,上部收小更多,整体呈梭形,檐端连成极柔和的弧线,体现了唐代艺术家高度的审美能力。
10、中岳庙:位于登封市嵩山南麓,总面积13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
11、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位于登封市区北2公里嵩阳书院门前右侧。唐天宝三载(744年)刻立。由基座、碑身、碑额、云盘、碑首五层雕石组成。高9.02、宽2.04、厚1.05米,重达80吨。李林甫撰文,徐浩八分隶书,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嵩阳书院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文物赡富,名扬古今。
12、新郑轩辕庙:位于新郑市千户寨乡始祖山(具茨山)主峰顶上,创建年代无考。台基、墙身和屋顶均为石材构成。面阔三间7.35米、进深三间4.8米,高约5米,建筑面积40平方米。
13、崇唐观造像:位于登封市城北书院村。雕于武周长寿二年(693年),石制,通高2.8米,坐于须弥座上,面部丰富,神态丰富,神态沉静,安详自如。座上浮雕5伎乐,自左至右分别为弹琵琶、吹笛、舞蹈。座上方刻隶书。该造像是河南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道教老君造像。
14、少林寺:位于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15、千尺塔:位于荥阳市贾峪镇南的大周山上,修建于北宋时期。该塔坐北朝南,为九级(1989年维修时第八级尚存局部,以上部分无存)六角形楼阁式砖塔,1989年维修时存高12.981米,维修后高度为15米。塔体用长0.315米、宽0.15米、厚0.055米规格的青砖,以白灰、黄土混合浆作粘合剂砌筑而成。
16、寿圣寺双塔:位于中牟县黄店镇冉家村东约1公里处,为宋代建筑,距今约有800余年的历史。塔的形状是仿照尉迟敬德的双鞭来建的。塔建得比较慢,至宋初,此处多被袭扰,当时西边的塔建到30米不建了,东边的塔建到18米不建了,两塔一直都没有顶。
17、凤台寺塔:位于新郑市区南洧水河南岸,是一座六角九层叠涩密檐式砖塔,高19.10米,基部周长13.38米。塔身呈园锥体由水磨青砖砌成外壁,灰浆添缝,造工精细,古朴雄伟,甚是壮观。
18、清凉寺:位于登封市西南少室山南麓清凉峰下,创建年代不详,金贞佑四年(1216年)重修,寺内大部分已毁,仅存山门、大殿及一些碑刻。
清凉寺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覆盖殿顶。19、南岳庙: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镇老街上,俗称“大庙”,建于南宋时期宋、金对峙期间,金人认为天下五岳,金已占长江以北四岳,唯有南岳尚在南宋治下。为彰一统天下之野心,就在大金店街修建了南岳庙,来“位配南岳”。
20、郑州城隍庙:位于郑州市商城路东段路北,建于明代初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是目前河南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主要有山门、前殿、乐楼、大殿、寝宫等,全部殿堂均为琉璃瓦覆顶,造型精致,结构紧凑。
21、郑州文庙大成殿:位于郑州市东大街东段路北,始建于公元58--75年(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乾隆三年曾经大规模修建,光绪二年遭火焚。现仅幸存有清代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坐北朝南,殿宇雄伟高大、庄严肃穆。它的建筑形式为古代“歇山式”建筑,其殿顶构造复杂,工艺精湛,堪称一绝。
22、登封城隍庙:位于郑州登封市嵩阳路东关街交叉口附近,始建于明代初年,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占地面积5286平方米,现保存山门、前院东西厢房、仪门、卷棚、大殿、后院东西廊房等古建筑80余间1663平方米,清代碑碣7品,砖雕、木雕5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其中城隍庙大殿保存完整,为清代建筑,具有较高有科学价值。
23、郑州清真寺:位于郑州市北大街128号,又名北大街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始于元末明初。寺内有明代宣德炉两只,为稀世之物。寺院现占地近17亩,为两进院对称,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要由大门、望月楼、大殿、南北讲堂 浴室、殡仪馆组成。
24、密县县衙:位于新密市老县城中心,始建于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县衙元代毁于战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冯万金于原址复建,现仍保持明、清建筑风格。
25、慈云寺石刻:位于巩义市大峪沟镇民权村青龙山腹地慈云寺内,现存石刻101通,包括古代记事碑52通、元代至清代僧众墓塔塔铭43方,宋代旗杆夹1座,佛教石刻造像、经幢5件,另有古塔1座、佛湾“空寂禅师舍利之塔”1座、塔基8座、汉代大殿遗址、白衣阁遗址、钟鼓楼遗址及千佛殿遗址等建筑遗存。
26、张祜庄园:坐落于巩义市新中镇新中村琉璃庙沟,始建于清朝末年,因早年窑顶的一株古柏树(已不复存在)枝叶繁茂,便以“柏茂”为号,将住宅群自南向北依次分为柏茂园、柏茂仁、柏茂信、柏茂永、柏茂和、柏茂恒六个大宅院,共有院落13处、楼房80余间、窑洞30余孔。
27、刘镇华庄园:位于巩义市黄河和洛河交汇处的神都山南侧,整体建筑风格中西结合,各项生活设施齐全。 刘镇华清朝末年人,早年曾参加同盟会,进行反清活动,后任镇嵩军司令,民国时期任陕西、安徽两省督军和省政府主席, 兼任豫、鄂、皖边 区“剿匪”总司令,1948年赴台湾,1952年病 故于台。
28、太室阙:位于登封市城东4公里嵩山南麓中岳庙前500米处,始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原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石阙为汉安帝元初五年时的阳城长吕常所建。
29、少室阙:位于登封市嵩山南麓邢家铺村西,距城六公里的少室山下,约建于东汉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118~123年),是汉代少室山庙的神道阙。少室阙保存较为完整,东西两阙的结构基本相同,两阙一南一北,相互对峙,东阙高3.37米,西阙通高3.75米,两阙相距6.75米。
30、启母阙:位于登封市西北2公里嵩山南麓万岁峰下,为汉代启母庙前的神道阙。
31、刘碑寺碑:登封市东南15公里西刘碑村北,北齐天保元年(557年)刘氏家族所立造像碑,高3.17米,宽1.46米,厚0.45米。由黑色律石制成。质地坚、细而明亮,阳面刻大小佛像七十多尊,阴面刻碑文及立碑人姓名,楷隶并书。碑座浮雕武士,线雕禽兽,射猎图。雕工精湛,造型逼真。
32、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和纪念堂:位于郑州市二七广场,是为纪念二七工人大罢工而建。二七纪念塔为双身并联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层,其中塔基座为3层塔身为11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顶角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塔顶建有钟楼,六面直径2.7米的大钟,整点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
33、宋陵:位于巩义市嵩山北麓与洛河间的丘陵和平地上,北宋皇帝(960-1127年)及其陪葬宗室的陵寝,是我国现存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著名帝陵之一。占地面积约156平方公里,共有300余座陵墓,现地上所存700多件精美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个巨大的陵墓群,几乎涵盖了北宋所有的皇帝,北宋九帝中除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囚死在漠北外,其余七帝均埋葬在巩义,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陵墓,统称“七帝八陵”。
34、后周皇陵:是五代时期后周的帝王陵墓,位于新郑市区(属郑州)北18公里的郭店村附近,是五代(公元907年-960年)时期中原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较为完整的陵墓群。现存陵墓包括嵩陵、庆陵、顺陵和懿陵。后周皇陵薄葬且形制较小,但陵园和祭碑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为中国历史上各王朝皇陵不可缺少的一段实物例证。
35、欧阳修墓:欧阳修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特别是他的文学成就震惊文坛,被誉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熙宁五年(1072年)卒于颍州(今安徽阜阳)私邸,享年66岁,赠太子太师,谥文忠,追封兖国公。熙宁八年(1075年)赐葬于开封府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今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
36、李诫墓:位于新郑市龙湖镇于寨村西约200多米。李诫编写了《营造法式》建筑巨著,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划时代创举,是营造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对后世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诫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伟大的建筑科学家,李诫也成为中国古建筑界所供奉的祖师爷。
37、后士郭壁画墓:位于新密市西大街办事处后士郭村,后士郭地面上现存4个土冢,5座汉墓。后士郭1号墓出土的陶仓楼所绘彩色收租图,描绘细致,形象生动,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壁画珍品,是研究汉代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
38、苌村汉墓:位于荥阳市王村乡苌村西,该墓为外石内砖结构,石壁厚0.7米,砖厚0.3米。墓道在北,有两石门,主室呈长方形。主室南有三耳室,皆有石门,东有一耳室。墓室东西长21.4米。绘有彩色壁画,内容信息丰富,车马出行,杂技表演,神话动物,亭台楼阁等。
39、巩义窑址:是对河南省巩义市东约5公里的白河两岸一系列瓷窑址的统称。这一带沿白河两岸分布的水地河村、白河村、铁匠炉村、大黄冶村、小黄冶村都发现了瓷窑址,其中最早被发现的是位于白河下游大、小黄冶村的唐三彩窑址。
40、密县瓷窑遗址:位于新密市,是唐、宋时期的古遗址。遗址南北长1080米,东西宽200—3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在历次考古发掘中出土有碗、盘、壶、盒、灯、罐、杯、注子、枕、俑及围棋子、象棋子等,在现场还发现刚被大水冲出的一座宋代瓷窑。
41、铁生沟冶铁遗址:位于郑州市巩义铁生沟村,这里是一处冶炼生铁、铸铁、脱碳退火(柔化处理)、制造铁器的综合性工场。出土的部分铁器上有“河三”铭文,推测这里应是汉代河南郡所辖的第三号制铁作坊。从出土的煤块、煤饼和煤渣看,我国西汉时期即已用煤冶铁,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42、荥阳故城:郑州古荥镇,自古为军事交通要地,秦汉屡有修建,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500米。城墙版筑,残高20米,上宽10米,基宽30米。东城墙已被黄河冲毁,仅存东北、东南两城角。西城墙有三缺口,当为西门遗迹。故城内发现有房基、夯土台、水管道等设施。
43、郑韩故城:位于新郑市城关附近的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的地方。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在此建都539年,因此称郑韩故城,郑韩故城周长约45华里,其平面形状象一只牛角,郑韩故地至今仍城垣逶逦,巍巍壮观,它是世界上同期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之一。
44、古城寨城址:位于新密市曲梁乡大樊庄村,是我国迄今发现保存最好、城防设施最完整、中原地区面积最大的龙山文化时代城址。现存三面城墙和南北相对的两座城门缺口,周围环绕护城河,面积达17.65万平方米。城外西南部为仰韶文化遗址,北面、东面是龙山文化遗址。
45、王城岗及阳城遗址:位于登封市,王城岗遗址以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存为主,兼有裴李岗文化、二里头文化、商周遗存。阳城遗址位于王城岗北面,是春秋时郑国和战国时韩国西面的军事要地。
46、郑州商代遗址:位于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一带,为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面积约25平方千米,包括三重城垣遗址、宫殿区遗址、居住聚落遗址、墓葬区、手工作坊遗址、窖藏坑等遗迹类型,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骨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以周长约7千米的(内城)城垣遗址和分布范围巨大的宫殿区遗址保留最为完整,也最具历史文化价值。
47、西山遗址:位于郑州市邙山区(现已更名为惠济区)古荥镇孙庄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城址,年代为距今4800~5300年。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是发现和确认了仰韶时代晚期的夯土建筑城垣。古城址的平面略近于圆形,城墙现存高度保存最好处约3米,宽约5~6米。
48、裴李岗遗址:位于新郑市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遗址年代距今约8000年,绝对年代早于仰韶文化1000多年。该遗址出土的器物有独具一格的文化面貌,被考古学界命名为“裴李岗文化”。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证明早在8000年前,我们的先民们已开始在中原地区定居,从事以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为主的氏族经济生产活动。
49、大河村遗址:位于郑东新区西北部、连霍高速与中州大道交叉口东南隅,发现于1964年,是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时期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
50、织机洞遗址:位于荥阳市城南20公里的崔庙镇王宗店村北500米,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织机洞洞穴遗址是继周口店之后,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晚期考古的重要发现,它既为旧石器考古提供了珍贵资料,又为豫中地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被誉为“河南第一洞”。
51、新砦遗址:位于新密市东23公里刘寨镇新砦村西部,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主要遗存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
52、唐户遗址:位于新郑市观音寺镇唐户村西部和南部,该遗址面积约140余万平方米,南北长1860米,东西宽300—860米,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存面积达30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
53、大师姑城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大师姑村和杨寨村南地的索河二级台地,城址内部二里头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文化层厚度一般在2米至2.5米左右。已发掘出土有夯土房址、灰坑、窖穴、灰沟等多处遗迹,出土有青铜工具、玉钺、玉杯,大量的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
54、小双桥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的石佛乡小双桥村及其西南部,是一处大型商代都邑遗址,年代相当于商代中期较早阶段。遗址规模较大,占地约4平方公里,文化内涵规格较高,具有都邑遗址的性质。
55、大周封祀坛遗址:位于登封市西万羊岗上,坛体建于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是女皇武则天封禅中岳时行禅少室——祭地之礼的场所。该坛上圆下方,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观念,该遗址是研究中国古代封建君主祭祀天地活动的重要实物见证。
56、李家沟遗址:位于新密市,是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在此发现距今10500年至8600年左右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堆积下部出土有细石核与细石叶等典型的细石器遗存,上部则含绳纹及刻划纹等装饰的粗夹砂陶及石磨盘等。
57、尚岗杨遗址:位于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曹乡尚岗杨村西,七里河东岸台地上,为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是郑州市市区目前保存较为完好、面积较大的一处重要遗址,于1984年发现,1993年进行发掘。
58、后庄王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北郊约20公里处高新技术开发区双桥办事处后庄王村东北。该遗址属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处原始聚落遗址
59、青台遗址:位于荥阳市广武乡青台村东,是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延续到晚期的文化遗存,在史前遗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研究仰韶文化不可缺少的资料。
60、秦王寨遗址:位于荥阳市高村乡枣树沟行政村西,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之一,以其文化内涵命名的仰韶文化秦王寨类型,代表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国内外考古研究中曾产生过一定影响。
61、人和寨遗址:位于新郑市区西部约7.5公里的辛店镇人和寨村西,是一处包含龙山文化、新砦期文化、夏、商文化以及夏商城址在内的多时代遗址,其历史至今已长达4千多年之久,这在中原地区的古聚落和古城址中都具有其独特性。
62、花地嘴遗址: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北瑶湾村村南的较为平坦的台地上,为新石器时代至夏代的遗址。发现重要遗迹有:环壕、祭祀坑、房址、灰坑及陶窑。出土有骨、石、蚌器、陶器、玉器、朱砂绘陶礼器、诸多动物骨骼及农作物颗粒。
63、曲梁遗址:位于新密市,是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汉代的遗址。
64、娘娘寨遗址:位于荥阳市豫龙镇寨杨村西北约200米,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古城址。
65、稍柴遗址:位于巩义市西南10公里处芝田镇稍柴村及小訾殿村,遗存文化分为四期,其中一、二、三期相当于二里头一、二、三期文化,四期相当于郑州二里岗上层文化。
66、南洼遗址:位于登封市,是夏商至唐宋时期的古遗址。以二里头文化为主,兼有殷墟、东周等时期的文化遗存。
67、望京楼遗址:位于新郑市新村镇杜村和孟家沟村以西及周边区域,城址平面近方形。三重城墙及三重护城河、城门、道路、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房基、墓葬等计200余处遗迹,其中以夏代和商代城址的发现最为重要。
68、祭伯城遗: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是周代时期的古遗址。经初步发掘,发现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城墙,南北长1260米,东西宽780米,面积约98万平方米。墙宽15米,高4—5米,黄土夯筑而成。
69、华阳故城:别名卸花城,古华国的国都,位于新郑市郭店镇华阳寨村。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北部门户和军事重镇。著名的华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70、京城古城址:位于荥阳市豫龙镇京襄城行政村周围,东周初年(公元前770年),郑武公将郑国东迁,以京城(现荥阳京襄城)为郑国东迁后的第一个国都。有据可查的资料记载最早是《左传·隐公传》(公元前743年):郑庄公母后武姜氏为叔段“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说明在春秋时期京城就已存在。
71、苑陵故城:位于新郑市北18公里的龙王乡古城师村的东北角。城址平面呈长方形,整个城墙黄土板式夯筑,层次分明,夯窝清晰,绳纹、陶片举目可见。共筑有马面4个。城墙下层叠压有周代夯土,内含夹砂绳纹陶片。城内有大量西周文化遗存。
72、汉霸二王城:位于荥阳西北约17公里的广武山上,两座城址中隔鸿沟,遥遥相对,秦汉之际,刘邦与项羽对垒,修筑东、西广武城以为相持。西城为刘邦所筑,称汉王城;东城为项羽所筑,称霸王城。二城中隔广武涧(一说即战国时期的鸿沟),涧深200米,宽100米,口宽约800米,南北走向。此涧即“楚河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