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讲什么

现代物理学和佛学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4-06-26 03:30:31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现代物理学和佛学的关系


  现代物理学和佛学的关系
  绪论
  孙中山先生指出,佛教是现代科学之母。信矣。
  佛学,是一部大百科全书,记载着历代先贤在各方面的不懈探索,达到了人类文明的最高峰,因此,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
  本文着重谈谈现代物理学和佛学的关系。
  物理学作为形而下学,地位虽然不高,但可以很好地诠释佛学,使得研究佛学的人做到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现代物理学面临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统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从而缔造一个大统一物理学理论,进而解释自然界。为此,爱因斯坦付出了下半生的宝贵时间,可惜未获成功。
  窃以为,解决大统一难题的方法就是引进佛学,为什么呢?因为物理学的发展有二条腿,一条是宗教,一条是哲学。最著名的,就是佛教的“一乘道”理论。
  那么,什么是“一乘道”呢?
  一、一乘道
  “一乘道”理论是用来解释大自然的,现实情况很能说明问题,就是太阳光照在绿草上,草生长,牛羊吃草,人喝牛奶吃牛羊肉,拉出来的粪便可以种蘑菇,最后的残渣回归草地,又可以促进绿草的生长。大自然就是这样循环。
  这就是“一乘道”。
  在这个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真理,就是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
  有人问洞山良介禅师,如何是佛?禅师答“麻三斤”,其实说的也是这个现象。
  太阳光照在麻草上,麻草生长,人们收获了麻草,晒干后可以织成麻布,做成麻衣、麻袋,进行使用,日久以后,东西破旧了,可以烧成灰,撒到大田里,又可以促进麻草的生长。
  二者的不同之处:一个是吃,一个是用。
  物理学家为了统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目光专注在引力场、电磁场、弱场、强场等四种场的统一上,遭到了失败,我分析原因是:场是能量的天然存储器,而不是能量本身。
  联系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大统一物理学理论,只能是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整个物理学是以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开始,也以这个定律结束。当今最高深的M理论,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是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
  二、因果论
  佛学的三大基石就是一乘道、因果论、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的理论。
  《金刚经》就是以否定一切的思辨方式来论述的,其中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中又有否定。
  本文要说的佛学最根本的基础––因果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释迦牟尼佛放弃苦行,在菩提树下静坐七日,最后睹明星而悟道,他悟到了什么?
  台湾佛学家南怀瑾先生在《怎样印证佛法》开篇中认为,释尊悟到的是缘起性空,所谓缘聚则有、缘尽则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如此,古人的因缘说,现在叫因果理论。
  近代物理学,为佛学做了科学的证明。我们知道,客观世界由原子构成,原子有一个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外面有电子围着原子核快速转动。质子、中子、电子作为基本粒子,又是怎么来得呢?共振态粒子的发现,揭开了基本粒子的奥秘。形成基本粒子的外因是物质波的交汇,交汇处形成一个波包;内因是交汇处发生了共振。这样产生了一个基本粒子。
  在物理学研究的最前沿,既是物理学,又是哲学。
  物理学上叫共振,哲学上称因果。
  现代宇宙学说宇宙始于一次大爆炸,那么,大爆炸以前宇宙是啥样?爆炸的中心在哪?一次大爆炸能产生那么多能量(E="mc2)?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宇宙无所谓起点,它就是一种存在。宇宙的最小组成成分----基本粒子,决定了它的性质,宇宙起源于共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悟到的缘起性空,也就是悟到了世界产生的第一因,即因果理论。
  曾经有人去老和尚那里请教佛法真谛,老和尚说挑水去、扫地去,奥妙在哪儿呢?答案就是因果理论,扫是因,地上干净是果;挑水是因,有水喝是果。按照知行如一的观点,生活中我们就要晓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果。
  印光大师说,通宗通教之后,也是从因果起修。
  如果我们多行善事,不为恶业,未来还会不美好吗?
  三、量子力学与人类社会
  量子物理学虽然是解释微观粒子运动情况的理论,但同样也适合于人类社会。
  如果我们把银河系看成是一碗米,那么太阳就似一粒米,围绕它转的地球就像灰尘一样小,地球上的人不就像基本粒子一样大小吗?
  爱因斯坦在反对哥本哈根学派时说,上帝不掷骰子。其实是他疏忽了,大自然确实是随机的,因为物质波是几率波。
  在量子力学中,最著名的,要数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即我们不能同时测得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
  佛学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曾有一个外道梵志,手里握着一只小鸟去见佛祖,他问佛,我手心里的小鸟是死是活?很显然,如果世尊答活,他将暗暗用力将鸟捏死;如果世尊答死,他将放飞小鸟。
  世尊反应很快,他跨到门槛上,一只脚踏在门里,另一只脚在门外,反问道,我是出门还是进门?
  我们每个人,就像是踏在善恶之门上,为善还是为恶,决定权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将来的善报或恶果就不问自知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们扔一枚硬币至空中,落地后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答案当然是不确定。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扔得次数足够多,正反面朝上的几率都是50%。硬币在空中飞行时,相当于波特性;硬币落地后不动,相当于粒子特性,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基本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表现为波,或表现为粒子,当然是测不准。
  我们每个人一生所为善恶参半,若能加以自觉控制,将能止于至善。
  在哲学上,给我们的启发更大,唯物主义就像是粒子理论,而唯心主义就是波动理论。虽然二者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了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而这个迷点,就是世界的本源。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根本是能量。粒子中储存有能量,波传递着能量。现在看来,基本粒子是物质场中的一个奇异点,并且它本身也是一个场,而场是能量的天然存储器;物质波,对应着波能,也能计算。一切的核心,都指向了能量。
  四、认识论
  大家知道,哲学由三部分组成,即形而上学、伦理学和认识论。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天台宗祖师智顗认为,应该做内省的功夫,即所谓向内心做自我复归,很显然,他的观点在认识论上属于唯心论的先验论。
  然而,佛教所持的方法是包括二个方面的,除此之外,还有唯物论的反映论。
  《五灯会元》绪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二个猎人打到一头野猪,释尊想去瞧一瞧是什么样子,一徒弟说您是知道一切的圣人,还用得着亲自去看吗?释迦牟尼佛答道,也要看过。
  很显然,世尊所持的观点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因此,必须通过二种认识论,且不断比较使用,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
  五、认识物理学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在物理学研究的最前沿,既是物理学,又是哲学。在科学上,要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在哲学上,又要回答一个什么问题呢?
  有这么一个故事:中国道教二祖庄子有一天和他最要好的朋友---惠子,一起去郊外踏青,路过一个池塘时,见一条鱼突然跃出水面,在空中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然后落入水中,自在地摆动尾巴,欢快地游走了。庄子见状道:“此鱼从容也。”
  惠施道:“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它从容不迫呢?”
  庄子言:“你又不是我,怎么晓得我不知道呢?”
  以上这个故事,划分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也就是人类所有学问都要回答的问题。
  对于宇宙、对于我们自身,究竟是怎样的?这些历来是仁人志士所推究的目标。
  毛泽东同志认为:世界上的学问有二门,一门是自然科学,一门是社会科学,哲学是对二者的概括和总结。
  在哲学上,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大阵营。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那么,什么是物质呢?列宁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客观实在。”很显然,列宁所说的物质就是能量。可惜的是,唯物主义到此为止了。
  只有佛教,对能量做过研究。一、认为能量是不生不灭的,佛学上称为“无生法忍”;二、认为能量是完全遵循一乘道原则的,佛教称为“禅境”。
  本人对能量总结出七大特点:
  1、多样性,有电能、机械能、势能、质能、热能、磁能等等。
  2、不生不灭性。
  3、严格遵循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
  4、客观实在性。
  5、物极必反特性。
  6、有量变到质变的特性。
  7、矛盾性,是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对立统一。
  物质、心所指的都是能量,大自然就是由能量变现的,天主教称其为上帝,佛教徒称其为佛,物理学家称其为能量,唯物主义者称其为物质,其实指得是同一样东西---能量。
  六、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这样一个画面:有一个人见到地上有一个阿拉伯数字6,在他对面的人却说是9,这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立场上的差别,所谓立场不同观点就不同。而所指的都是这个数学符号,标的物是一致的。
  这个要说明的东西就是大自然,就是物质,就是能量。唯物主义说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唯心主义说世界是心理作用,所谓三界唯心,由于物质是不生不灭的,还没生呢,不是心理是什么?
  物质、心所指的都是能量,大自然是由能量变现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有差别的,毛泽东同志认为,有差异就有矛盾。因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是有矛盾的,它们既对立,又统一,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统一于物质,即统一于能量。
  按照“禅心指月”的说法,唯心主义是指月之手,并不是佛教所要推崇的,标的物是“月”,指能量,以及怎样超越物质世界。
  那么,怎样从物质中超脱出来呢?因为人是有精神灵魂的呀?答案是利用物质不生不灭的特点。
  大家体会一下,不生是怎样的境界?
  古往今来,在对大自然的认识上,产生了多如牛毛的学派,比如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神秘主义、工具主义、民主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不可称数,物理学研究用得是实证主义,它们都是指月之手。
  通过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我们得到了佛家的“好像主义”。
  诸多主义犹如淤泥,而“好像主义”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台湾佛学家南怀瑾在《南禅七日》视频中,也说是好像;纵观《大般若经》洋洋万言,说的就是“好像主义”。
  按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的哲学原则,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大自然是好像的、仿佛的,一切都是好像的。
  怎样达到这个境界呢?有一个时空通道,叫做不二法门,就是远离有我,并且远离无我,有我无我一如,真实如常,平平常常。南泉禅师所谓平常心是道。
  一切都会过去,唯有真理永存。这个真理,就是“好像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只看到地球文明的中段,而“好像主义”是地球文明的始终。
  假传万卷书,真传二个字---好像。
  七、宇宙观
  当今物理学发达异常,但是发展方向,毫无目的。对于宇宙,我们知道了多少?已经揭开大自然的神秘面纱了吗?
  整个宇宙由三个重要元素组成,那就是时间、空间、能量。
  初期,是牛顿的绝对宇宙观。
  其次,是爱因斯坦相对的宇宙观,即认为宇宙是有限无边的,空间有限,时间无边,像个球形。
  当代著名科学家史蒂文·霍金认为宇宙始于大爆炸,通过哈勃望远镜,科学家们计算出宇宙的直径是180亿光年至220亿光年,宇宙现在膨胀中。
  我们不禁要问,有限无边的宇宙外面是什么?大爆炸以前宇宙是什么样子?
  科学家的宇宙观,是原始的宇宙观,是不能揭开宇宙奥秘的。
  解决的方法,就是对他们的宇宙观进行抽象加工,也可以借鉴古人,这就是禅学的宇宙观。
  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种宇宙观,因此,佛教对大自然的认识,是很彻底的,也是很负责的。
  佛说一粒沙里有三千大千世界,这是符合广义相对论的,因为时空的大小是相对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一间房间只有几十平米大,而对于一个细菌来讲,空间该有多大啊!所以不能机械地用人的角度、观点、眼睛、感情来看宇宙。
  比如,普遍认为时间是一维的。
  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时间是空间这个物理量派生出来的,他就像是一根头发丝,远看是一维的,近看却是三维的。
  正因为如此,佛学有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之说。
  同样的,宇宙可以容纳电子,电子里也可以放进大宇宙。
  因为时空都是相对的。
  比如黑洞,够大吧,但它完全能放进中微子里去,因为二者的物理性质一致,黑洞就是一个大的基本粒子。
  分析绝对的宇宙观的结果,由于质量无限,宇宙将最终塌陷,黑洞的产生原因正是如此。当今的宇宙是相对的宇宙观和绝对的宇宙观的对立统一,现在是相对的宇宙,由于宇宙在膨胀,将来是绝对的宇宙。
  宇宙产生于大爆炸的理论有待商榷。关于宇宙的产生时间,它是由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的,由于物质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决定了宇宙也是不生不灭的,无所谓开始和结束,他就是一种存在。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就是能量,宇宙就像是一个大的物质场,里面存储有能量,场是能量的天然存储器。
  本人认为,现今观察到的宇宙,只是一个肥皂泡,而真正的整个宇宙,却是一大盆肥皂泡。
  有趣的是,品茗时,瞧着茶盘上排列整齐的数个茶杯阵,我想,这不就是宇宙吗?我拿起其中一个茶杯,想象那茶杯由数亿个原子构成,每个原子类同于一个太阳系,绕着的电子就像是地球,那上面的60亿人中有我,正在大谈宇宙观呢。拿着茶杯沉思的境界,很神奇。
  佛曾言:“视大千世界如一砢子。”
  八、第一因
  有二个问题是当今科学界最头疼的,一个是宇宙的成因,另一个就是生命的起源,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在哲学上,叫做第一因,即什么是自然界千姿百态的起源呢?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释尊出家修道,也正是为了寻求这个答案。世尊睹明星而觉悟,正是发现了大自然的这个奥秘,即一切的缘起是空无,所谓缘起性空,终归于空。而“有”是相对的暂时的存在,是假有,是因缘和合有,是“场”有。
  在物理学上,客观表现为基本粒子都是共振态,关键是能量从传递状态转化为滞留状态,能量被储存了起来,具体事物就是场。组成客观世界的基本粒子内部都是场,存储有能量,场是能量的天然存储器。
  比如听音乐,怎样感知音乐的内涵呢?关键是和音乐旋律产生共鸣,这样听者才会有感知。
  共振、共鸣其实是一回事,通过这个途径,我们才找到自然的起源。深究下去,我们能发现事物产生的内因和外因,而共振是内因则确定无疑。
  在生物学上,鸡和蛋的先后,就是谁是因谁是果的倒溯,答案当然是巴莆洛夫的条件反射机制。
  本人曾看过一部科教片,科学上认为蛋在先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而生命的起源必定离不开闪电对水中原始鸡蛋的刺激作用。
  有一个物理学实验是这样的,1.02兆电子伏特的光照射到铅板上,能产生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
  很明显,是光传递的能量停留了下来,转化为电子的静质能了。铅板的原子核电场和光波的交汇是外因;交汇处发生共振,使得光的振幅叠加,形成共振态,这是内因。共振态的客观表现是一个场。
  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许多事物,就是不断与这个那个场发生共振,这样才能感知世界万物的存在。
  禅宗有个公案,就是说有人发现一头老虎脖颈上套有铃铛,怎么解下来呢?一聪慧的僧人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就是这个道理,因果倒退上去,就发现了第一因。
  记得小时候玩伴问我,世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当时我为之语塞。现在晓得了缘起性空的道理,真相就大白了:由于古时候地球上还没有生命,所以既没有鸡,也没有蛋。
  缘起性空的发现,是释迦牟尼佛对人类的极大贡献。
  同时,可知宇宙的起因不是大爆炸,而是共振。
  九、质量的来源
  有一派哲学家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所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分到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必然是虚无主义。数学公式是Lim(n→∽)1/2n=0,这个极限数学公式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用“原子”一词,就是“不可分割”的意思,对原子的否定,必然走向虚无主义。在这里划分了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里所阐述的微粒说,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物理学上,对原子的再分割,证明它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最小的基本粒子是光子,光子的半径为零,是不可再分割的。以前认为,光的媒质是“以太”,现代物理学证明,“以太”是不存在的。
  不是吗?就这样,物质世界走向了虚无主义。
  禅宗六祖慧能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虚无主义这种境界的很好写照。
  那么,大自然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认为,宇宙是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对立统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由物质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物质是不生不灭的,不生就是虚无主义,不灭就是存在主义,因此说宇宙是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对立统一。
  这个观点不但有物理学意义,而且有宗教意义。知道了大自然是不生不灭的,人们将安详地面对死亡,所谓生死是现象,不生不灭是本质。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得到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可推导出物质质量的来源。
  大家知道,光是靠物质场来传递的,由于物质场是没有媒质的,是以太构成的,以太的质量为零,是个无穷小量。
  实验有1.02兆电子伏特的光,打在铅板上,可产生一对电子偶。可见电子由光转化而来。
  电子的结构是个电磁场,但电子是有质量的。数学上有“有限个无穷小量的和为零,无限个无穷小量的和不为零。”
  由此可知,电子由无限多个以太组成,这就是电子质量的来源。
  而以太是不存在的,这样我们可知古人“有生于无”的观点,是多么科学、多么深刻。美国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主弗兰克,也佩服中国古贤的“有生于无”理论。
  在数学上,我们可以计算质量的大小:m=E/c2.
  由于知道了质量来源于无限多个以太所构成的场,因此,物理学家希格斯关于质量的来源之说,是有待讨论的。由于以太的不存在,希格斯所说的玻色子是永远找不到的,那么,欧洲强子对撞机的建造,这个钱我看花得冤枉。
  十、循环论
  唯心主义不能被一棍子打死,也有可取之处。比如循环论。
  客观世界确实有循环现象,除了前文所述吃的、用的以外,还有地球上水的循环。
  太阳光照射到太平洋上,使得海水蒸发,升到空中变成白云,风将云彩吹到喜马拉雅山,降温后变成雨水落到地面,由于地势的高低,在地球引力势能的作用下,又汇成河流,流向东海。小溪、瀑布、湖泊等自然景观,全面的俯视,不正是水的循环吗?同样,一年四季的变化也是一种循环现象。
  因此,古人总结出的唯心主义的循环论是有道理的。当然,也不能否定进化论。然而请问,有没有退化现象呢?
  其实,大自然是进化论和循环论的对立统一,循环论是生存,进化论是发展。
  至于人生命现象的六道轮回,星系的生生死死,那也是循环现象,只不过,更有趣。
  十一、心是什么
  佛教所谓“心即是佛”、“心是宇宙”、“三界唯心”,那么,心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它不是指得我们肉做的红嘟嘟的心,这一点,是要先排除的。其次,心的种类数不胜数,有诚心、粗心、小心、细心、担心、开心等等。曾有西方学者请了中国西藏的喇嘛、禅宗的高僧,研究了半天,也没搞清楚心是什么。其实,心就是一个物质场,而场是能量的天然存储器,根本的仍是能量,而能量是世界的本源。
  东方文化与西学不同之处,是整体的看待一切,也就是把世界万物看成一个场。对应的,有物理学上的量子场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玄学,其实就是哲学上的量子场论。
  玄学现在叫形而上学。
  现代西方学者也发现了这个奥秘,著名的有蝴蝶效应,就是大西洋这边有一只蝴蝶煽动翅膀,甚至能在大西洋的另一边引起一场大风暴。
  打个比方,心好比是一个面团,可以捏成千姿百态的面人。而我们心的扭曲,才形成了各种心情。
  发展起来,才形成了唯心主义。
  至于现在的中学哲学老师,把唯心主义说成是,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那就走得太远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