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讲什么

贤崇·贤宗法师: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发布时间:2024-08-21 03:28:19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贤崇·贤宗法师: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佛法是必须实修体证的学问

提到修行,多数人有一种恐惧,觉得这是一个道士的行为,住在深山老林里,不染人迹,或者一个老和尚,整天青灯木鱼,嘟嘟嘟,嘴里念个不停……所以对这样的人,要么害怕,觉得他们是怪物;要么鄙视,觉得呆板枯燥、无意义;要么是害怕兼鄙视,觉得他们既是怪物,又感到他们在故弄玄虚。

但是,话说回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修行,不过不一定是那样的修行。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言,能到上海来讨论佛法,是一个大福报。许多人对这句话不以为然,这也正常,因为接受福报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我们看《西游记》里面,那个人参果掉下来,如果没有相应的器盘去收,就掉下去被大地吸收了。福报也是一样,当你的善根、因缘没有成熟,再大的福报,也可能失之交臂,没法消受。

佛法里面有句话,“万法唯识,唯心所现”,意思是说,你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世界,世界是心灵的图像。

比如,你的心是喜乐的、积极的、慈悲的,你会发现,身边每一个人都特别好,环境也十分称心。反之,你感到身边的每个人看上去都不顺眼,环境也令人心生龃龉。前两年流行过一本书叫《秘密》,它里面讲到最多的就是吸引力法则:我们起什么心动什么念,便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你心术不正,便会感召到邪人邪事;你心地光明正大,便会吸引到正能量的事物,这个和我们佛教讲“依报随着正报转”是一样的道理。

不了解佛教的人,认为佛教是迷信,是低层次、带有原始意味的多神教,或者是没有文化的一些老太婆老太太搞的行当,这个误解太深了。其实从唐代开始一直到明末清初,中国主流的哲学的思想是什么?是佛学。但是到清末民初这一阶段,由于民族存亡、国难当头,大家救亡图存的心情极为迫切,所以一下子拜服在西方洋枪洋炮的物质文明之下,把自己本来具有的东西一股脑扔完了,觉得这些都是无用的玩艺儿,把佛教和鸦片、迷信、女人的裹脚联系在一起,等同视之,于是,佛教本来的面目就被遮蔽了。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把思想打开,破除一切栅栏,尝试性地去了解事物,不仅应该了解佛教,还要了解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了解马列主义学说,中西方哲学,了解文学艺术……只要是知识都应该多了解一点,多学习一点,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接近真理。在没有了解一门学问的时候,不要人云亦云地发表对它的看法,不要轻易地、武断地下结论。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作为一个登楼者,当你在一楼的时候,不要想当然地说三楼的风景是什么样的,因为你还没有亲证到三楼的风景。所以,佛法,是非常注重实修体证的学问。

修行的本质是改变因果

今天早晨,我还跟寺院里面的义工讲,你们来到寺院就是修行,这是唯一的目的。因为在这里,得不到物质、金钱方面的满足,吃的是粗茶淡饭,也没有钱花,还有很多社会上没有的规矩。所以,做义工,你内心深处必须要有信仰,才能安住在这里,否则,就会觉得枯燥无趣。

修行,是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在寺院里需要修行,就是在社会中每一个工作岗位,我们都需要修行。只有修行才能达到那种理想的圆满境界。

修行,首先是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观念,就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改变我们的人生,就会改变我们的命运。

很多人不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他信奉八字,说命运是被八字决定的。但你想想,八字是怎么来的?还不是自己造的吗?佛教讲三世因果、三世轮回,所以,你今天的结果就是前世种的因,这一点,只有开了天眼和得了宿命通的人,才能明白,才能亲证。

实际上,道理很简单,没有什么深奥,——只要你当下改变自己的心,就可能改变一切。因为心是一切的根源,一切唯心造。比如说对于一个工作,你的方法改进了,行为就会跟着改进。行为改变了,身边人对你的认可就改变了。身边的人对你的认可改变了,自然而然会有更多人来拥护你。领袖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很多人认同他的观点,认同他的行为,愿意跟着他赴汤蹈火,愿意跟着他追求光明的前途。领袖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你不具备做一个领导者的素质,就应该多多学习,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身边一点一滴学习。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他是多么善于学习,吸取别人,以提高自己。要注意和你交往的人,他的思维、行为、境界有哪一样东西值得我去学习,甚至他优雅的笑容,得体的举止,不俗的谈吐,都值得我们去借鉴,见贤思齐。只要哪方面比我强,他就是我的老师。

如果每一天,你都能够从身边的每件事物上去学习、成长,最后自我超越,那么,你的生命每天都在蜕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你的世界就会日新月异。反过来,倘若觉得身边每个人都不如自己,他身上都没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那是因为你看待事物的视觉出了问题,罗丹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理,他们不是缺少优点,而是缺少发现。当你总瞅着别人缺点的时候,把人家缺点无限放大的时候,怎么可能发现隐藏在缺点之后的优点呢?你以挑剔的眼光看别人,正说明你有颗挑剔的心,你以狂妄自大的眼光看世界,正说明你有颗狂妄自大的心。当心残缺的时候,看到这个世界就是不圆满的。内心悲观,这个世界就是灰色的,内心快乐,这个世界就是彩色的。所以,心净则国土净,这个世界只是心的投影而已。

我们修行,首先就要修一种“静”的状态。静,指的是心静,如何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呢?就像我们坐在这里,把六根关闭起来,眼不看,耳不听,脑子不想,盘腿打坐,把手机关掉,切断外面的一切联系,把家里和单位的事全部放下,这个时候,你感受一下,是一种什么状态?

佛法里面讲,“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所以要想开智慧,非定不可,而要“定”,非“戒”不能。有人一听到“戒”,浑身都发麻了:佛教这些清规戒律多难受呀!实际上,“戒”是为了保护我们,就像一个孩子早晨出门,父母叮嘱他,过马路一定要看红绿灯啊,不要乱闯,这就是“戒”。

佛教的修行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最简单的可以总结为“六度修行”,也就是“六波罗蜜”。什么叫波罗蜜?翻译过来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到什么彼岸呢?从生死到涅槃,从痛苦到快乐,从烦恼到解脱,从污浊到清净……

这“六波罗蜜”包括哪些?——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也就是佛教常说的“戒、定、慧”外加“布施、忍辱和精进”。

若想圆满我们的人生,解脱我们的生命,就需要实践这“六度修行”。大家每个人都想快乐,都想身体健康,都想家庭幸福,都想工作业绩好,都想事业兴旺发达,都想有超人的智慧,都希望自己的美名远扬,都希望走到哪里受人尊敬,都想拥有足够的财富……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需求。

可这些需求怎样去达成呢?只能靠修行。以前我讲过,一个德性浅薄的人,是无法承载巨大福报的。“厚德载物”即是此理,你累世修行的德行就是水,你的福报就是船,你的财富、美名、健康等等都是船上的货物。当水很浅的时候,上面只能放一艘纸叠的小船;当需要承载万吨巨轮时,那个水就需很深很深,因为只有水深浮力才大,浮力大才能承载重物。

我们看到很多莫名其妙中了六合彩的人,他们本来很穷,一眨眼成了千万富翁,这么多钱就不知道怎么花了。有的买房买车之余,还剩下很多,怎么办,拿着吃喝嫖赌,每天卡拉OK到深夜,酒气熏天地回来,或者在赌场输个一干二净才回来。有的还包二奶,有的夫妻、兄弟、子女为了分钱大打出手,反目成仇,本来一个很和谐的家,有了这笔钱,就像扔进一个炸弹,最后家破人亡的,并不鲜见。像这种情况,就属于主人德性浅薄,没有能力去享受这个福报,这笔财富对他来说就成了凶财。

很多人不相信这个道理,我经常给企业界朋友讲一个逻辑:企业是靠产品去占领市场的,产品的开发又是靠人才,人才的背后呢,其实是使命,价值。这个企业创立者他怎样来解读这个世界,怎样做人,怎样开发产品,怎样来定位自己的东西,这与他的胸怀、福报,是密不可分的。

有人认为福报是迷信,你仔细想想,身边的那些领导,那些有魅力的朋友,他们是怎样成就自己的?他们有什么特点?建议有空去看看电视剧《楚汉战争》、《楚汉传奇》,去看看朱元璋这个草根皇帝、这个叫花子,是怎样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帝国的?如果我们没有这些特质,就应该去修行。也许今生太短,还不足以成就自己,但相信这些结果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一生显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一生下来就很有智慧的原因,从此岸到彼岸,人家一直在修行。好比一张银行卡,人家一直往里面存钱,你呢,存一点用一点,或者挣一个花两个,账户里面是空的,你怎么跟人家比?所以,修行的本质就是改变因果。

放下,才能真正解脱

几年前,一个从小照顾我的老伯伯生病了,第一次动大手术,抢救过来。后来我发现,这四年时间,基本三分之二他都躺在医院里面,肝、心脏、肺、胃,不断地抢救,他身上插满十几根管子,这种煎熬、难受的滋味,恐怕是健康的人没法想象的。我当时看着他,这种用现代医学延续下来的生命质量,真的感觉生不如死。所以那时大逆不道地想,应该在他第一次生病的时候就让他走掉,这样他就不会受这么多年的痛苦了。

若是能坦然地面对生死,人便少了许多烦恼。对人生的很多问题,都可以放下。正因为能放下,你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生命特质就异于常人,因为别人老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担心领导,担心客户……身上有无数的担心约束着,而你,把生死都置之度外,都可以放下的时候,对于世间的一切名利琐事,自然更是不介于怀。

此时,你对生命的认识和解读,就跟常人不同。只有把一切难以割舍的东西放下,生命的那种独立性,那种倜傥和从容,才能表现出自我主宰的品质,你的生命之花才能真正绽放。我常说,即使是夫妻之间,也不要认为这个人永远属于你的,他只是和你在人生路上相伴一段而已,“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东西”,用这样的思维去解读两性关系,解读家庭问题,去看待子女问题,看待长辈、晚辈问题,你会豁然开朗。这就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别人没有站到的高度,你站到了,别人想不到的,你想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你看到了。你得出的结论就会与众不同。

没事时要多读读《金刚经》,里面有句话值得反复体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看到的一切,听到的一切,想到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刹那生灭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有种虫子叫浮游,朝生暮死,寿命如此短暂,我们觉得它可怜,但是对于整个宇宙来讲,我们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只浮游呢?一切皆是众缘和合而生,你的身体,你的家庭,你的事业,无不如此,因缘具足则生,因缘离散则灭,谁能抗拒这个规律呢?

为什么这个世界有智慧的人凤毛麟角,而愚痴的芸芸众生多如恒河沙数?因为他们看不透,没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或者看得透,但放不下,仍然被“我执”绑架。佛教,便是站在生死的高度、宇宙的高度指出人生实相。正因为众生放不下,所以才不断轮回,不断接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从这个角度讲,佛教是人世间最终极的智慧。因此,能接触这个的,都是有大福报的人。

布施波罗蜜

关于“六波罗蜜”的意旨,我们先从布施说起。布施,这个大家很好理解,别人没有鞋我给他鞋穿,没有饭我给他饭吃,没有钱我给他钱花,这个就是布施。但在佛教里,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刚才说的这些,基本上属于财布施的范畴。在佛教里,最殊胜的是法布施。

佛陀有次走到路上,一个穷得一无所有的贫民对他说:“请问智者,我这么贫穷,如何才能富有呢?” 佛陀跟他讲:“你要学会布施。” 他疑惑地问:“我什么都没有,怎么布施呢?” 佛陀说:“你可以拿很多东西布施啊,你用语言真诚地赞美别人,是布施;用脸上的笑容,友好地面对每个人,也是布施;用健康的双手去帮助别人,是布施;把座位让出来给别人,也是布施;你和别人在一起时,让人家觉得快乐、心生欢喜,也是布施。你只要拥有一颗布施之心,时时处处都可以布施的……”

所以,布施不仅仅是指给别人钱物,如果那样,穷人就没法布施了。人家生病了,你去安慰他、照顾他,这叫无畏布施。有人不懂佛法,你给他讲解,把经书送给他读,这是法布施。法布施,在诸布施中利益最大,为什么?因为你给别人传授的是出离的智慧,是解脱之道,是促使人家成佛的因缘,这个果报就大了。

布施,关键是要有颗布施的心,我们常说有的领导很有魅力,别人都拥护他、愿意跟着他,这是因为他身上具有布施的功能,他身上散发出迹象,就是一个布施的迹象。我经常跟一些老板讲,如果你有颗布施的心,你的员工是赶不走的,你的人才也会源源不断被吸引过来。

一个人有这样的魅力,他身边就能聚集一个巨大的磁场。所以,我们没做好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抱怨别人,应该好好地观照自己,看自己身上有什么问题,当问题越来越少的时候,你的事业会越来越顺利。

一个人要是在第一层楼,你跟他用第十层楼的思想去对接,他是不能接受的。一个内心狭隘,思想层次很低的人,你跟他讲话就要非常客气,非常注意礼节,用百分的恭敬去跟他交往,否则,一不小心就把他得罪了。反之,一个心胸阔大、视觉高远的人,你就很难伤害到他,因为他“宰相肚子好撑船”,心的畛域非常大,一般人在里面怎样游泳都无所谓。

所以,一个真正的布施者,他的内心是空阔的,无着的,因为他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三轮体空”地布施,这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所谓布施,换个角度说,就是不断地把爱奉献出去,当你给予爱的时候,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爱。爱就像火炬,点燃别的火炬时候,自己并不因此而减少火量,它可以一十一百地传递下去。你奉献的是爱,收获的也一定是爱。这种人到哪里都会成为焦点,在家里,他很幸福,在朋友之间,会得到信任,就是一个陌生人,面对他第一印象也一定给他以善意的微笑,因为他那颗布施爱的心,天长日久,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

有个故事说,地狱里有两个小鬼要到人间去投胎,临行前阎罗王跟他们讲,人间有两个工作岗位,一个是不断地得到东西,一个是不断地给予别人东西,随你们选择。第一个小鬼马上就跳下去说,我要第一个岗位。结果他发现,自己成了乞丐。因为乞丐一无所有,无法给予别人东西,只能接受。第二个呢,他发现自己成了富翁,因为他富可敌国,不需要别人的任何东西,所以就不断地向外施舍。最后,成为乞丐的那个小鬼,实在追悔莫及,就抱怨阎罗王戏弄他,阎罗王说,这不怪我,是由于你自己的贪欲造成的!

因此,一个真正的布施者,他的内心是博大的,仁慈的,无我的。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一点点修布施,培植自己那颗慈悲、无私的心,就等于是在培植自己的福报。有怎样的布施,就有怎样的福报,布施,永远和福报联系在一起。

持戒波罗蜜

我们再讲持戒。“戒为无上菩提本”,要修行,不持戒,就无法入门。我们知道,戒生定,定生慧,所以无戒便无慧,永远愚痴,不开悟,生命呈现愚昧执迷的状态,这正是轮回之本,苦恼之因。

在佛教里,最基本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诳语、不饮酒。杀生,是佛教里第一大戒,它不仅仅指杀人,还指一切微小的有情生命,包括飞虫蚂蚁都不能伤害。有人说,这太麻烦了,走路不小心踩死个蚂蚁,喝水不小心淹死个虫子,怎么办?——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尽量小心。凡是无心之失造成的罪过,当然比起故意杀生要小的多,所以,佛教教我们要时时忏悔,就是因为我们在无意中会伤害到很多其他生命。

别说杀生,其实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在现实中都不会与人有敌对之心,“仁者无敌”,他会不断转化这种与自己相忤的局面,从而反败而为功。有一句话说:一个人要想成功,靠朋友,要想成大功,靠敌人!一代圣君康熙就说过类似的话,他说我们要感谢我们的敌人,不是他们我们不会有今天的胜利,不会开创今天的局面,所以第一杯酒要敬献给我们的敌人!事实上,这时候,那个敌人就成了你的密友,为什么?他不断折磨你,激励你,使你强大,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磨砺自我,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来修炼你、成就你的。

我认识一个女老板,企业做的很好,但有个老公令她太难受。他是个监狱长,可能长期养成的职业习惯,对她非常严苛,随时用命令的语气说:你在哪里,赶快回来!一个董事长被老公这样使唤,她受不了。我跟她说:“他就是上天派来磨炼你的。你看,林肯为什么能当上总统呢?因为他有个坏老婆,这个老婆每天让他活得生不如死,他宁愿整天呆在办公室加班,通宵加班,也不愿回家听她河东狮吼。所以林肯最后取得了那么大成就,没有这样的老婆他还不一定能当上总统呢!因此,事情要一分为二地看,这世上的事,哪有绝对的好坏,就看你怎样转化!”

说到河东狮吼,我又想到“吃醋”这个词的来源。唐朝的宰相房玄龄,有个老婆以强悍出名。可能她太不像女人了,所以生不出儿女来,房玄龄于是想娶一个小妾以做传种接代,但这个女人铁了心的死活不答应。最后弄得唐太宗都很头疼,便把她找来,对她说:“我今天给你两种选择,第一,答应你老公娶姨太太。第二,要么马上把这碗毒药喝下去。”这悍妇也真是好样的,听后毫不犹豫把那碗毒药吞进去了。原来皇帝只是为了吓唬她,里面并非什么毒药,而是一碗醋,酸得这女人直打摆子,引得众人哈哈大笑,所以“吃醋”这个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事说明什么?想一想,堂堂一朝宰相,在家里还如此受妇人之气,还要“绝后”,从这个角度讲他和林肯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伟人不是那么好当的,他们取得大成就,在辉煌的表面下,吃了多少苦,消化了多少磨难,一般人不会知道。

《圣经》上有句话说,上帝把一扇门关上的时候,会偷偷把另一扇窗打开。因此,不要抱怨自己的命运,无论你面对的是多么恶劣的人,都要学着去接受他。从佛法来讲,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无缘无故来到你身边的,他们要么报恩,要么报仇,要么还债,要么讨债。报恩和还债的当然是善缘,而报仇和讨债的就是恶缘了。所以遇到恶缘,你要想,那是前世自己欠他的,这么想的时候就心里平和了,你的思想、观念就会有180度转变。看开了一切都能接受,看不开每天都在纠结,生活就是如此,当你能主宰自己情绪的时候,就能主宰眼前的世界,因为境随心转,最后,一切便能转化过来。

刚才讲到杀生,以及如何与人相处之道。现在再讲第二大戒,偷盗。就是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爱占便宜,是人性的弱点,由占小便宜,到占大便宜,最后发展到不占便宜心里难受,占便宜天经地义,到这个程度,他身边的人就会越来越厌恶他,因为他越来越自私,身上的正能量越来越少,所以他的人气就会越来越弱。偷盗的概念非常广,不仅仅是我们俗称的做贼。爱占便宜,是偷盗,贪污公款,是偷盗,现在有很多人做“小三”,那也是偷盗。因为这个老公并不是你自己的,你没有经过允许而使用。所以,像这种情况,破坏人家家庭幸福,既邪淫,又偷盗,数罪并罚,果报是非常惨烈的。

第三大戒,邪淫。什么是邪淫?它有个定义,就是凡法律允许的正常夫妻关系以外的男女关系,都属于邪淫。这一点,在如今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现在为什么离婚率这么高,为什么每天都有那么多家庭破裂?与此有很大关系。古人有君子三戒:年少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年青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年老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佛陀早就告诫我们:淫欲是生死轮回之本。“淫心不除,如砂蒸饭,终不可得。”,由此可见,淫欲之心,是人的根本大患,古人连“正淫”,就是夫妻之间必不可少的淫欲接触,都很讲究,都是为了“传宗接代”而行男女大事,何况邪淫?而现代人,我们看看,所有的媒体、宣传,都是教人如何恣意行淫、如何享受人生的。“炽盛世间,广行贪淫”,身处末法时代,群魔共舞,颠倒黑白,把魔鬼的邪知邪见、堕地狱的行径竟然加以推崇,追捧,我实在为无明众生感到悲哀。

第四,妄语。这里面还包括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今天的人诚信是越来越差了,骗子满地,有人说谎已成为习惯,一天不说几句谎,总觉得对不住自己的舌头。你看佛陀为什么有“广长舌相”,可以以舌覆面?因为他从不说谎。所以,我们造口业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很多女同胞,最容易犯这个毛病,所以她们死后,说的可怕一点,就在拔舌地狱。

最后,饮酒。它在佛教中属于遮戒,不是性戒。遮戒是什么意思?比如,在悬崖边拉一个围栏,当你要走到围栏边时就不能再走了,提示你下面有危险。所以饮酒本身罪恶不大,只是因为酒能乱性,喝酒后有人把其他戒律都破了,为了防止这种连锁反应,佛教就把酒也作为五戒之一。

不过从世俗的角度看,你会发现,爱喝酒的人,身体没有好的,一个酒鬼,家庭也没有和睦幸福的。有的人喝酒上瘾后,成了一条酒虫,天天泡在酒坛里,最后就死在酒里。所以,对于酒,还真是少喝为妙。

好了,由于时间有限,这次“六波罗蜜”只简略地讲了布施波罗蜜和持戒波罗蜜,希望我的这些琐碎观点,能给你的人生带来一点助益和启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