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七)
发布时间:2024-08-27 03:26:13作者:楞伽经讲什么《楞严经》轻松学卷五(之七)
接下来,第十三位由普贤菩萨自述圆通: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接着,普贤菩萨从座位上起身,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对佛说:我曾经是恒河沙数如来之法王子,常被如来赞为长子。十方世界如来每每教导其具备菩萨根性的弟子们,修习‘普贤行’,此法就是因我而立名。”
【普贤行】即实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其内容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也就是行菩萨道的主要内容。
有人问:既然是行菩萨道,这“十大愿王”当中为何没有“度众生”的内容呢?
答:前八条的修行,度众生的内容已经隐含其中,因为,佛陀真正能够度众生,所以需要“请佛住世”,等等。第九恒顺众生,应当善巧理解为:“恒顺众生之根机,而行教化与利益”,这正是“度众生”之真义。
有人把“恒顺众生”理解为:“任何事儿都顺着众生的意愿去做”,这简直荒谬透顶。试问:众生心中充满了贪婪,当满足不了的时候,他们就要去偷、去抢、去杀人放火,等等,此时,他们要求您帮忙,或提供方便,难道您也要恒顺众生吗?
所谓的“度众生”,究其根本,重点不在慈善事业,而在于“教化众生”。因此,那些给人类带来有益影响的伟大人物们,都是些宗教领袖、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科学家,等等。
有些人,或许曾经强力影响这个世界,但是,其副作用通常更大些。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帝王之一的秦始皇,永远也不可能与老子、孔子相提并论;后面两位,才是中华民族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佛陀呢,则是这个世界无尽安乐的财富之源,没有佛法,这个世界就没有光明,只剩下了茫茫无尽的轮回苦海。
普贤菩萨乃是即将功行圆满的等觉大菩萨,《普贤行愿品》云:“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在娑婆世界的四大菩萨当中,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同居于上首。
普贤菩萨以“行愿力广大”著称于法界,故名“大行普贤菩萨”。下面,菩萨来介绍自己的广大行愿之功德: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世尊,我用‘心闻’,就可以直接听闻一切众生的‘心声’,从而分别了知众生的心境与见解。”
“如果在恒河沙数世界之外的他方世界,有任何一位众生心中发起了普贤十大愿王之修行,我当时就会乘坐六牙白象,分身千百亿而到达他那里。纵然他由于业障较深,不能够见到我,我也会暗中为他摸顶加持,拥护他安慰他,让他获得成就。”
【心闻】指“耳识”的自在了知之功用,此功用源自于心,故名“心闻”。
普贤菩萨仅仅用“耳识”之了别,就能够随念了知一切众生的心念与见解,而不必借助于“意识”之分别,故名“心闻”。究其根本,就是直接用“心”去“听闻”众生的种种见解。显然,这是一种“六根互用”的功德。
通常,咱大家要明白别人的想法,首先要听他说话的内容,这用的是“耳识”;然后,“耳识”再把听到的内容转交给“意识”去分别,才能够了解。可是,普贤菩萨不需要这么麻烦,他直接用心来“听闻”众生的“心声”,不需要任何思维分别,直接明白,充分了知。
南北朝时期,慧思禅师出家后行头陀行,日中一食,夜宿冢间,坚持坐禅并读诵《法华经》和《无量义经》,禅师因行愿广大而与普贤菩萨相应,梦中见到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来为自己摸顶加持。梦醒之后,菩萨摸顶之处肉髻隆起,慧思禅师因此智慧开明,以前不通达的经文都变得一目了然。后来,慧思禅师成就了法华三昧,得到不可思议的证量,此乃获得普贤菩萨加持的典范事例。
而且,即便恒河沙数世界当中,有无数人同时发起普贤菩萨之广大愿行,菩萨也能够同时分身千百亿,乘坐六牙白象前往为他们摸顶加持,无一遗漏。这对于二十一世纪拥有所谓先进科技的人类来说,完全不可思议。
那么,普贤菩萨如此广大愿行之功德是如何成就的呢?最后,普贤菩萨自述圆通根本,回应世尊的询问: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佛陀您询问哪个法门最圆通,据我在因地的修证过程,以‘心闻清净’则发生智慧光明,能够自在分别一切众生之心,得‘心闻圆通’最为第一。”
此乃“十八界圆通”当中“六识圆通”之第二“耳识圆通”,亦名“心闻圆通”。
接下来,第十四位由孙陀罗难陀尊者自述圆通: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
“接着,孙陀罗难陀尊者从座位上起身,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对佛说:在我最初出家,随从佛陀入道之时,虽然能够具足持守戒律,但由于在三昧禅修方面不够深入,心念时常会散乱浮动,所以未能获得无漏圣果。”
【孙陀罗难陀】“孙陀罗”汉译“艳”,乃尊者出家前的妻子之名;“难陀”汉译“喜”,故“孙陀罗难陀”翻译为“艳喜”。孙陀罗难陀是佛陀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阿难尊者的堂兄。由于在佛陀座下,名叫“难陀”的人有多位,例如“牧牛难陀”等,故大家把他妻子之名加上来称呼他,以示区别。
【三摩地】“三摩提”之别译,即“三昧”,指定慧等持之禅境。
关于孙陀罗难陀之出家,有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最开始,由于妻子孙陀罗美艳绝伦,据说是迦毗罗卫国第一美女,王子难陀对她爱恋不已,根本不舍得出家。可是,佛陀是他的亲哥哥,缘分很奇特,只要一见到佛陀,难陀就会六神无主,就会说愿意出家。于是,佛陀便命令阿难招剃头匠为难陀剃度。
剃头匠刚拿起剃刀,因为佛陀不在场,难陀便恐吓剃头匠说:“你要是敢为我剃发,等我将来做了国王,我就砍断你的手。”把剃头匠吓得不敢执行阿难的命令了。阿难便向世尊如实汇报,世尊来到难陀面前,和蔼地问:
“难陀,你不出家了吗?”
难陀回答:“出家。”
“那你同意剃头匠为你剃发吗?”
“同意。”
于是,佛陀便命令剃头匠为难陀剃发,正式出家为僧。
比丘难陀每天都在思念自己美艳的妻子,好几次偷偷跑回去相见。
一天,难陀趁佛陀外出托钵乞食,特意从小路往家里跑,快到家的时候,却看见佛陀远远走来,他便躲在低垂的树荫里,没想到,当佛陀走近之时,树枝自动抬高了,把他完全暴露出来。于是,佛陀开口了:“难陀,随我回去吧。”
看到难陀如此心绪不宁,佛陀便说要带他出去游玩,难陀表示愿意,佛陀让难陀拉住自己的衣角,忽然来到了一座山,风景很美,山上有许多果树,树下,有一只母猴,长得很丑,还瞎了一只眼睛。
佛陀问难陀:“这只母猴,与你的妻子孙陀罗相比,谁更美丽呢?”
“这还用说嘛,孙陀罗比它美丽千百万倍也不止呀!”难陀自豪地回答。
过了几天,佛陀问难陀想不想上天界去看看,难陀表示愿意,于是,他依旧拉着佛陀的衣角,忽然来到了天界,看到许多天宫里,每一位天子身边都有无数天女陪伴,美妙的天女简直把难陀给看呆了,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她们竟然可以美到如此程度。
最后来到一座壮丽的天宫,里面的天女很多,却没有天子。好奇的难陀便问道:“各位姐姐,你们这里为何没有天子啊?”天女回答:“哦,我们的天子还在人间,听说他是佛陀的弟弟,因为出家修梵行,但心里仍旧喜爱美女,所以,他去世以后,就会化生到这里,我们都在等他呢。”
难陀听完,简直是心花怒放,他从未有过地喜爱上了持戒修行。回来以后,佛陀问他:
“难陀,天上不错吧?”
“简直太棒了,世尊!”
“依你看,你的妻子孙陀罗与天女相比,谁更美丽呢?”
此时的难陀,几乎快把孙陀罗给忘了,他回答说:“孙陀罗与天女相比,就如同母猴与孙陀罗相比一般,差出了何止千百万倍呀。”
从此,难陀再也不回家了,他专注地持戒修行,一心向往着来世的美妙天宫。过了一段时间,佛陀看难陀已经完全习惯了出家生活,便让阿难通知大家,任何人都要远离难陀,不与他同行、同坐,尽量避开他,尽量不要和他讲话。
渐渐地,难陀发现没有人理睬自己了,他很纳闷,独自寻思:别人不理我,阿难一定会理我的,他是我弟弟呀。于是,难陀便去寻找堂弟阿难,奇怪的是,连阿难都四处躲避他。难陀好不容易才把阿难堵住,问他:
“阿难,你是我弟,为何不理睬我呢?”
阿难回答:“因为,咱们志不同,道不合,修行目标不一样啊。”
“哪里不一样呢?”难陀问道。
“你修梵行,不过是为了升天享福而已;而我们大家修梵行,都是为了解脱轮回。”阿难说道。
“轮回有啥不好呢?人间有美女,天上有更美的天女。”难陀暗自嘀咕,他想起了孙陀罗,又想起了天女,实在不明白轮回有何不好。
又一天,佛陀对难陀说:“难陀,天界你去过了,再去参观下地狱吧。”难陀表示愿意,于是,他牵着佛陀的衣角来到了地狱,看过了种种刀山、剑树、火海,和受苦的罪人以后,在那鬼哭狼嚎的氛围里,难陀已经有些胆战心惊了。忽然来到一口大油锅旁边,与其它油锅不同的是,油尚未烧热,里面没有罪人,是空的;旁边的两个鬼卒,竟然在那里懒洋洋地打瞌睡,也不添柴。
难陀仗着胆子责问道:“你们两个太懒了,为何不添柴把油锅烧热呢?”
鬼卒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带答不理地说“急什么,那个罪人听说是佛陀的弟弟,叫什么难陀,他还在人间修道呢。他去世后便会生到天宫,享受五百年的天福,然后,福报享尽了,由于贪恋欲望的缘故,便会来到这口油锅里受罪。还早呢。”
难陀一听,惊得他通身冒出冷汗,把衣服都湿透了。赶忙随佛陀回到人间,从此,他再也不想念天女了,他开始明白,三界轮回终究是苦,他也要像大家一样,为了解脱轮回之苦而修梵行。
后来,佛陀特意为难陀讲说了中阴身入胎、住胎、出胎的情景,帮助他认识到欲望就是轮回的根本。难陀因此舍弃了贪欲,精进修法,最后证得了阿罗汉果。在佛陀的弟子当中,被大家誉为“调和诸根第一”。详见《佛为难陀说入胎经》。
对于散乱心比较严重,无法进入三昧的人,佛教当中有许多对应的修法,例如数息观、随息观,或者是观想鼻端白息出入,等等,都与呼吸有关。这是因为,妄想与呼吸是密切相关的,没有呼吸提供能量,妄想就无法持续。因此,在禅修当中,只要把握住呼吸,就可以降伏妄想,逐渐进入禅定。
另外,当您吸足一口气之后,憋住气,观察自己的心念,您会发现,此时,粗重的妄想无法持续。这样的观察,某些教派认为,比较有利于明心见性。大家不妨一试,在呼吸憋住,心念不会散动之时,往回观察一下,看看什么是心的本性。
当我坐在马桶上的时候,有时我会这样观察一下,还是蛮有意思的。吸一口气憋住,一边解手,一边看着对面的白墙,此时,杂念已经难以生起,那么,哪个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呢?
孙陀罗难陀所修的法门,乃是观想鼻端白息出入,换句话说,观想那本来没有颜色的出入息,让它变成白色的气息,最开始像烟雾一样,再渐渐变为纯白,最终则化为白色的光明。
有人问:为何偏要如此观想呢?
答:因为本来如此,微妙的息相,本来就是洁白的光明,大家因杂乱妄想而不见,所以,世尊才传授此修法。只要大家专注去观察,心念足够集中的时候,就会看到“息相”本来的样子,就会证入三昧。甚至,进而开发无漏慧而证果。
这个修法的可操作性非常强,很具体,也容易掌握,建议大家付诸实践。
孙陀罗难陀尊者继续陈述道:
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
“世尊您便教我和拘絺罗,观察鼻端出入白息。”
“我最初仔细观察,经过三七二十一天,见到鼻子当中的出入息变得像烟雾一样。于是,身心从内到外透出了光明,这光明圆满洞达于整个世界,到处都化成了虚融与清净,犹如琉璃世界一般。”
【拘絺罗】即《楞严经》卷一的“摩诃拘絺罗”,翻译为“大膝”,是舍利弗尊者的舅舅,皈依佛陀之前,叫做“长爪梵志”,因为生来双手过膝的缘故。尊者是世尊十大弟子当中的论义第一。
以上是“观鼻端白”的初步成就,刚入三昧,初见世界如幻。
有人问:过去的人为何如此厉害,仅仅二十一天,就可以获得成就?
答:心淳朴的缘故,生活极其简单的缘故。另外,其宿世善根恰恰在此修法的缘故。如此善根,唯有佛陀以及圣者知晓,所以说,遇到佛陀乃是最殊胜的机缘,遇到圣者亦复如是,且可遇而不可求。
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继续观察,出入息的烟雾之相渐渐消散,最后,鼻端出入息完全变成白净之相,得以深入三昧。”
“在鼻息白相之三昧当中,我的心地忽然开明,诸漏消尽,所有的出入息都从白相化为了光明,此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得阿罗汉果。”
“世尊您为我授记,将来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其中,“烟相渐销,鼻息成白”,乃是此修法的真正成就,证入甚深三昧。由于孙陀罗难陀尊者宿慧深厚,他在三昧当中,迅速开启了无漏慧,消尽了种种欲漏、有漏和无明漏,出入息以及一切世界万物随之化作了光明,轮回已尽,成就阿罗汉果。又因尊者具备大乘根性,所以得到世尊授记,将会成佛。
这个“观鼻端白”的修法大约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成就是鼻息“烟雾之相”、正式成就是鼻息“白净之相”、最后发无漏慧则鼻息化为“光明遍照”,洞达世界,成就无漏圣果。
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佛陀您询问哪个法门最圆通,据我的修证过程,以观察出入息之白相而入三昧,再于三昧当中消尽息相而发生光明,光明圆满则灭尽诸漏,得‘观息圆通’最为第一。”
此乃“十八界圆通”当中“六识圆通”之第三“鼻识圆通”,亦可名“观息圆通”。
接下来,第十五位由富楼那尊者自述圆通: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
“接着,富楼那尊者从座位上起身,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对佛说:我从遥远劫以来,就具备了四种无碍辩才,能够宣说苦空无我之法,深达实相妙义。”
“以至于,即便是恒河沙数如来所传授的无量秘密法门,我也能够在大众当中尽其微妙而作开示,初步得到了如来‘四无所畏’之功德。”
【辩才无碍】具有四种无碍辩才,名为“辩才无碍”。
这四种无碍辩才是:一、法无碍辩:通达法相差别,能够自在讲说;二、义无碍辩:通达法义妙理,能够自在讲说;三、辞无碍辩:通达文辞运用,能够自在讲说;四、乐说无碍辩:具足菩提心,能够随顺众生喜乐而自在讲说,且说法不倦。
【得无所畏】得到如来“四无所畏”之功德。
这“四无所畏”是:一、得一切智,无所畏惧;二、得证漏尽,无所畏惧;三、宣说种种障道因缘,无所畏惧;四、宣说出世尽苦之道,无所畏惧。
这“四无碍辩”与“四无所畏,不是一般二乘圣者能够具备的,本来就是菩萨摩诃萨之功德。因为,富楼那尊者乃是大乘菩萨显现的声闻圣者,所以他才能够宣说“恒沙如来秘密法门”,在世尊座下,被誉为十大弟子当中的“说法第一”。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世尊您知道我具有广大辩才,所以教导我,让我运用语言音声来说法,发扬特长。”
“于是,我便在您座下,协助您转*轮,因为说法犹如狮子吼一般,降伏了种种分别烦恼,而成就阿罗汉果。世尊您为我印证,在诸弟子当中说法第一。”
【音声轮】以语言音声而运转妙法之轮。
所谓的“转*轮”,六根都可以运转妙法,都可以摧伏烦恼,都可以度众生。只是在娑婆世界,众生耳根伶俐,故以音声说法为最佳方式。
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佛陀您询问哪个法门最圆通,据我的修证过程,以‘舌识’宣说法音,以法音降伏魔障与仇怨,进而消灭种种有漏烦恼,得‘心说圆通’最为第一。”
“舌识”有两种功能,一是分别各种味道;二是分别宣说语言音声,即发音。“舌识”的功能离不开心的觉知性,它们是一体的,因此,比对前文舍利弗之“心见”圆通,以及普贤菩萨之“心闻”圆通,此处,富楼那尊者可以叫做“心说”圆通。掌控发音的是舌头,说法的则是心。
所谓的“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正是修行的基本内容。其中,“魔”指各种魔障,通常说有“四魔”,即“烦恼魔”、“五阴魔”、“天魔”和“死魔”。“怨”指怨家债主及宿业,也就是自己过去曾经伤害的众生,它们以仇怨之心前来阻挠修行。
问:如何化解这些修行障碍呢?
答:勤修戒、定、慧,以及忏悔、回向,等等。假如说有一个修法,可以同时具备所有这些功德的话,那正是富楼那尊者那样的“宣说正法”。
对于各位法师们来说,富楼那尊者是最好的榜样,毫无疑问,尊者说法可以证得阿罗汉果;诸位法师说法,也完全可以获得各自的成就。依《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所开示,读、诵、受持、书写、为人讲说《法华经》等大乘经典,这样的人都可以叫做法师,将来都会得到“六根清净”,此乃宣扬佛法的不可思议之善果报。
因此,各位同修,大家能够读诵受持,能够静心学习《楞严经》,也可以算作法师的范畴,至少,都是未来的法师,也都将具备“六根清净”之善果报。那些被称为“法师”的人,假如不认真学习经论,不随力宣扬如来教法,其实,反而算不上法师。
此乃“十八界圆通”当中“六识圆通”之第四“舌识圆通”,亦名“心说圆通”。
接下来,第十六位由优波离尊者自述圆通: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踰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接着,优波离尊者从座位上起身,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对佛说:我曾经亲身跟随佛陀您越城出家,亲自见证了您在雪山六年的勤苦禅修,亲眼目睹了您在菩提树下降魔,以及成佛后制服诸多外道,度化他们解脱尘世间的贪欲等等有漏烦恼。”
【优波离】汉译“上首”,严持戒律,为大众之典范。原名“车匿”,是太子出家前的侍者。
【踰】通假字,通“逾”,超越、越过的意思。
关于悉达多太子之出家,其过程是比较神奇的,大致情形如下:
在太子十九岁那年,他因为数次出城游玩,见到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之苦,想到自己有一天同样会老病而死,他心中闷闷不乐,他在思考,如何才能够解脱生死之苦呢?
一天,净居天人化现为一位比丘的形象,身披袈裟,手持锡杖,从太子面前安详地走过,分外从容。太子十分好奇,便问道:
“您是何人,为何如此安详从容?”
“我是比丘,乃出家修道之人。”天人回答。
“所修何道?”太子追问。
“我修断除生老病死苦之道。”天人回答。
太子听后大喜,正想请问如何修道,变化比丘忽然将锡杖卓地,腾空而去。
太子已经知道了出家修道之事,便下定决心要出家修行。向父王请求之后,净饭王不允许,并派遣重兵,严密守护太子居住的东宫,禁止太子外出。
到了二月初七夜晚,净居天人在空中对太子说:
“你贪爱五欲,难道把宿世愿力都忘了吗?”
“我不爱五欲,志愿出家。无奈被困宫中,没法出离。”太子回答。
“如果你真想出家,今夜我帮你,请速做准备。”天人承诺。
于是,太子便唤来自己的侍臣车匿(即优波离),让他备马。当太子骑上马以后,四大天王分别捧着一只马足,带着车匿一起腾空而去。
出城一百多里以后,降落在树林当中,太子便以剑割发出家。将原来的华贵衣冠、珍宝等等,一起交给车匿,送回王宫。后来,净饭王再派五位家臣,和车匿一同去请太子回国。太子发誓说:“不成佛道,不回本国。”
于是,五位家臣(即后来的五比丘)与车匿也留下来,随太子一同修行,直到太子于菩提树下降魔成道,他们也都成为最早的比丘弟子。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
“承蒙佛陀您教导我持戒修行,我因持戒清净,乃至于在比丘的三千威仪和八万四千微细行持当中,无论是‘性罪’还是‘遮罪’,都能够持守清净。”
“最终,我因持戒而到达身心寂灭,成就阿罗汉果。”
【三千威仪】比丘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都具备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成为一千威仪;再叠加于菩萨“三聚净戒”,所谓: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共成为比丘“三千威仪”。
【八万微细】以“三千威仪”为基础,配合降伏身业与口业的“七支”,即“身三:杀、盗、淫;口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成为二万一千微细行持;再配合对治“贪、嗔、痴、等分”这四种烦恼,共成为“八万四千”微细行持,简称“八万微细”,或者“八万细行”。
【性业】也叫“性罪”,指杀、盗、邪淫等等行为,本来就属于罪恶,同时也犯戒。
【遮业】也叫“遮罪”,如饮酒、吃荤(葱、蒜、韭菜之类)、开垦土地,等等,本来不属于罪业,但能够引发罪业,因此如来所制定的戒律当中,不允许比丘去做,做了就犯“遮罪”。其中,“遮”就是不许可的意思。
关于开垦土地,放火烧草地,等等,这些种田的相关行为,佛陀不允许出家人去做;还有做生意等等,也不允许。出家人,本来应当乞食为生;或者,在道场当中,接受信众供养为生。
但是,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中国人最瞧不起“讨饭”行为,认为那是好吃懒做的懒汉行为,为人所不齿。而对于寺院的供养呢,往往不充足,尤其是山林苦修之时,极少有人供养,那该如何生存呢?
禅宗祖师们对此不得已而大开方便之门,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所谓“农禅并重”之风气。中国修行人往往以此为自豪,其实,那是没办法的办法。本来不应该,为了填饱肚子修行,只好随方就俗了。
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
“我是如来您授予管理大众戒行的人,您亲自印可我心地清净。在持戒修身方面,我被大众推举为第一。”
【纲纪】统辖管理,维护执行。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佛陀您询问哪个法门最圆通,据我的修证过程,以持戒修身,身体因持戒而得自在;接下来再持戒修心,心自然就会通达。最后,身心于一切境界都通畅无碍,得‘身识圆通’最为第一。”
所谓的“执身”,就是“持戒修身”,运用的是“身识”。当把戒律守持好了以后,“身识”不再贪恋触尘,也不再无聊造作,行为自然如法,叫做“身得自在”。
接下来,由外而内,身体已经调顺,再来调顺内心,让心念也不要犯戒,就叫做“执心”。久而久之,心不会再流连于外境,也不会再产生犯戒的念头,则心地就会于戒法得通达,乃至于一切处得通达。叫做“心得通达”。
于是,修行人就会“身心一切通利”,由“身体”到“身识”,再到“心地”,统统畅通而轻快,“身识”与“心”都没有了牵挂的缘故。其后,便会得入三昧,到达“身心寂灭”而成就无漏圣果。
此乃“十八界圆通”当中“六识圆通”之第五“身识圆通”,也可以叫做“心触圆通”。
接下来,第十七位由大目犍连尊者自述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