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讲什么

阴蕴之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29 08:36:09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阴蕴之研究

  梵语“塞犍陀”、古译为阴,新译为蕴。盖阴为覆蔽义,谓一切差别生灭之有为法,能覆蔽无差别不生灭之涅槃性,其义惟局有漏。蕴为积聚义,谓众多之法积为五聚,在众生为有漏杂染之五蕴,在佛果则为无漏清净之五蕴,其义通漏无漏。故二乘入生空、菩萨证二空、佛证果地时可具五蕴聚,而无五阴蔽。是则蕴义为究竟,而阴字所不能及耳。然有五取蕴,在小乘有部为烦恼之异名,大乘唯识有贪爱之所取,此蕴专属凡情,与五阴之义为相等也。或谓阴义亦通于二乘,以彼常观五阴而得解脱故。然二乘入无余涅槃时尽舍前覆蔽涅槃之五阴法,且二乘许四谛中之道谛及十八界之后三,咸皆无漏,故五阴亦不通于二乘也。如此、欲明通漏无漏之法者,则当以蕴字为然,而阴字较狭劣矣。

  夫译阴者为罗什,多用于法性之经论。译蕴者为玄奘,多用于法相之经论。盖什师盛宏法性,以性宗专显无为法性为目的,故视此无为法性在众分上名自性涅槃,在佛果位上名无上涅槃;而有为法皆能覆蔽无为法,欲尽除无为法之蔽故什师译之为阴也。奘师盛宏法相,以相宗专从有为法转有漏成无漏为目的,故睹一切有为法皆有各各不同之种子,即将众多有为之法合为五聚,故有色等五聚之名。此五聚在众生分上名有漏,在佛果位上即名无漏;欲转有漏法而成无漏法故奘师所译为蕴也。

  此二宗皆有大小乘之差别,性宗小乘所明之法性是生空所显,性宗大乘所明之法性是二空所显;故知法性一宗,以空为能显之门,性为所显之目的也。但由生空所显为浅,二空所显为深。总而言之,为空一切法以明法性──空一切有差别生灭之法,以显无为无差别生灭之法性;而此五阴,是有为生灭之法,能覆蔽无为不生灭之法,故必空之耳。若小乘二十部,唐列为六宗,其现通假实宗、诸法但名宗等为小乘之法性宗。在中土则可以成实论为其代表,然其所明之空犹浅,而所显之性亦不深。三论宗代表大乘之法性,亦明空一切法,较前小乘所明之空则显且深。如此、若就所用门言之,可名空宗;就所法言之,可名法性宗。什师盛传成实、三论,故此二宗之经论亦多译为阴也。

  相宗小乘之专明一切法有者,为萨婆多部,此部之经论有大毗婆沙等。此宗之说明皆从有法上如何而有,又如何显明其本来如是之实相,以此引生智慧,证得涅槃解脱,即是达到其目的也。在中土有俱舍论可作小乘法相之代表,以彼兼采经部之长,以说明一切法因缘幻有,而非断灭空无,如其所有即了达其有,而不增益其妄执我,故能成立一切法皆为如幻之妙有也。若能如是了达即不起无明颠倒,可转有漏之识而成无漏之智。成唯识论之大乘法相,明一切生灭差别之法皆不离识,而一切无为无漏之法亦不离识,是知一切生灭差别法及无为法,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故能转烦恼而成无上菩提,达幻有即显圆成实矣。如此若就其所用之法门言之,亦可谓为有宗;就其所显之法体言之,亦可谓为法相宗。奘师盛传俱舍、唯识,故此二宗之经论亦多用于蕴也。

\

  上之性相,以其所崇尚所显示之点不同,故其显示之方法亦有不同也。然则性相殊途,何能融佛法为一味平等耶?曰:佛法无边,凡有施设,皆为令众生达到绝言思之实际,但欲达此真目的地,必须假方便而能入之,故谓佛法为一大方便法门耳。由此言之,性相二宗亦为二种方便之大法门耳。故小大性相之二宗,其标立方法虽殊异不同,而其舍生死、证涅槃,则同一不二。故云:“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顾此性相二宗,虽各标方法之不同,但细为观察实多融会之点:如性小乘明五蕴空,欲明空先须明诸法,其反面仍明法相矣。而相小乘明诸法有,而其反面正显我空,亦即仍明法性矣。所谓显真空即彰妙有,彰妙有即显真空,即此义也。其性空大乘极明诸法毕竟寂灭,离言绝相;虽然如是,其意乃正成一切法。故中观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此是言陈上明一切法空,而意许上仍明一切法有。故天台以一切空成了不思议假,尽将中论之意许、亦表为言陈矣。法相大乘极明因缘依他之法,皆为幻有;虽然如是,其意仍在空一切法,离言自相毕竟不可得。故成唯识论云:若执有法名唯识者,亦是法执!此亦是言陈上明一切法有,而意许上仍显一切法空,诸法圆成性中毕竟不可得言说思议分别也。而华严以不可思议圆融无碍法门,尽将唯识之意许、亦表为言陈矣。但详察台贤之言陈,颇不与性相二宗全同。何以言性相之意许、台贤表为言陈乎?盖天台立宗根据法性,而进融法相之说;华严来原由于法相,而进融法性之义。故性相之隐义为台贤所发挥宜哉!惟阴与蕴虽成各相沿袭,亦可随其经论之文义而融会之。如天台止观云: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又仁王云:不可说识生诸有情色心二法,色名色蕴,心名四蕴;皆积聚性,隐覆真实。如此等文,可见天台用法性阴而融法相之蕴,其根据仍在阴义也。(法芳记)(见庐山学三之十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