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关斋戒十讲
发布时间:2022-05-18 10:24:15作者:楞伽经讲什么释能度记
八关斋戒十讲
——佛历二五一四年于星洲灵峰般若讲堂八关斋戒会讲——
绪说
诸位居士!今天是般若讲堂落成以来举行第一次传授八关斋戒。因为是第一次举行,相信有很多地方,可能不怎么如法。诸如饮食的调理,住宿的环境,修持的安排,以及其他方面,想来或不理想,希望诸位不客“的提出来告诉我,期能做到应改进的加以改进,至于修持方面,亦望做到应增加的予以增加。总望在举行八关斋戒一天,做到一切如法如律,好让大家身心安然的修持,并能切实的得到佛法受用,不致使这一天空过!
天台家有句话说:“身安则道隆”。意即显示做一个修道的人,最要紧的一个条件,就是在修持过程中,要能身安心安,唯有身心安泰,那你所修圣这,才能一天天的隆盛起来。如以诸位所受一日一夜八关斋戒来说,假使身心能够安和,就可时刻与道相应。不然,不说不会与道相应,而且还会烦恼重重,坐卧不安。所以学佛修道的人,虽不应该怎样重视食住,但食住毕竟是修持的助道,不容我们完全忽视的。否则,就难专心;恳的修持。这是世间事实,所以特先提出来说明。
今天下午,我在菩提兰若为众开讲的梵网经,是属大乘菩萨戒律;现刻在此与诸位所讲的,是属七众弟子所受的别解脱戒。在七众别解脱中,属于在家二众的一部份,约可分成两类,就是近事律仪与近住律仪。
近事律仪,是专指在家一一众所受的五戒而言。在家学佛的男女,印度叫做优婆塞、优婆夷,中国译为近事男、近事女,意示一个发心归敬三宝的行者,从此以后,即当经常的亲近三宝,事奉三宝,而为三宝中的佛化新人。其本身的名字,既然含有此义,其所受的五戒,在佛的戒律中,就称为近事律仪。近住律仪,是即指诸位今天所受的八关斋戒,这到下面会要予以解说的。
遵照如来八关斋戒的仪式,发心受持八关斋戎,在这扰攘不安的今天,我觉得确是很难得的,亦是诸位的善根深厚所致。说老实话,我在十二岁出家时,还未听过八关斋戒这个名词,当更谈不上受持。不唯如是,过去在国内以及现在的台湾,一般在家居士受八关斋戒的亦不多见,可能是受这戒的风“未开。星马接近南传佛教的区域,受了南传佛教的影响,所以受持八关斋戒的风“盛行,这是极为难得而又值得赞美的事!诸位今天发心来讲堂受八关斋戎,让我首先祝福诸位能因此而种下出家的善根
刚才我说祝福诸位种下出家的善根,不是随便讲的,而是有所本的,因为佛制近生律仪,目的乃是专为在家学佛的弟子,所制订的一种暂时出家修学的方法。十善戒经中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根据经中这一说法,我们可以明确知道,不但释迦佛的佛法中,有为在家人制出家法的八关斋戒,而是过去现在诸佛所共有的制度,由过去现在推之于未来,未来诸佛自亦同样会有这个制度的订立。是以八关斋戒,看来是很简单,而实极为重要,值得每个在家佛弟子,经常受持此学习出家的八关斋戒,以期进一步的正式出家。
在此诸位或许有人要问:佛法既有出家在家二众,在家弟子即在家修学佛法好了,为什么要为制订暂时出家的方法?关于这点,我得正确的告诉诸位:佛法虽也说有世间法,但毕竟是以出世为佛法终极目的,而不以世间法为重的。染著世间的世人,一下子要他出世,当然是不容易的,亦不是每个人的力量所能做得到的,然而。不论吾人有没有力量可以达到出世这一崇高目的,但在每个学佛人的心念中,都应从此为唯一目的,不唯如此,而且还要时刻的把这一目的,记在自己的脑海中无时或忘,希望总有这么一天,能圆满的实现这一出世目的。这是学佛的根本,学佛行人,如没有这一出世念头存在,那就不论你做什么,或者是修何种行门,都与佛法根本精神不相应。
佛法既以出世为最高日的,而出家为达到这一最高目的的必经途径,所以虽为在俗的学佛弟子,亦必须设法学习出众生活,以期终有一天得以出家,迈向出世的解脱大道。当然,佛法并不鼓励每一个人出家,不过,出家的清净环境,出家的生活方式,应为每个希求出离进趣解脱者所仰慕,并认为这是达到出世解脱最适当的途径!
出家一法,在佛教中,为什么看得这样重要?原来佛法所说大小乘的极果,不论是小乘的阿罗汉果,不论是大乘的无上佛果,都是要由出家而完成的。如问三世诸佛是怎样成佛的?佛在经中告诉我们,是由出家而成佛的,无有一佛不由出家而成。既然如此,我们现在学佛,希望将来成佛,若不发心出家,怎能达到成佛目的?菩萨本生鬘论说:“出家之利,高于须弥,深于巨海,广于虚空。所以然者,由出家故方得成佛,三世诸佛未有不因舍家出家成佛者也”。所以佛法行者,要想完成最高佛果,终必会有这么一天,舍俗出家。要成佛而不出家,根据佛经的宣示,那是绝对做不到的。
不但三世诸佛如此,就是小乘罗汉亦然。如依向来所说:出家者证得初果,固然没有话说,在家众得证须陀洹果,同样是没有问题的;乃至出家者可以证得三果,在家众证得不还果,在佛时代同样是很多的;所以前三果的证得,在家出家,可说足平等的;但以在家身份,欲证阿罗汉果,那就无法办到。这不是说在家学佛行人,没有证阿罗汉果的可能,而是说他在澄阿罗汉果之前,必定要现出家籼。如快将证阿罗汉果,而仍舍不得落发出家的话,那就只可永远停在第三不还果的阶位,阿罗汉果是无法证得的。本此可知:大小乘的最高果位,例必均须出家。
不过出众生活,并不怎么简单,不是一般人所过得来的,佛陀深知此理,所以大慈大悲,特为在家学佛行者,制有一日一夜八关斋戒,以训练佛法行人,慢慢来过出众生活。所以太虚大师说:“这是佛为在家居士使对于出众生活作短期的训练,或则进为练习出众生活的戒条”。或有以为:我已受过五戒,或已受菩萨戒,还受八关斋戎做什么?应知受八斋戒,是受出家人的生活训练,犹如当兵要受作战训练一样,慢慢不断训练,才会觉得习惯。与受五戒及受在家菩萨戒,纯粹过在俗生活,有著很大的不同,这在诸位必须首先认识清楚!
有人看到出家人的生活简单,以为出家是很容易的,甚至说出家人享清福,殊不知出众生活,是极清苦朴素的。诸如生命生存所需的衣食住,在在与俗人有显著的不同。戒律中告诉我们:出了家的男子女人,要著坏色衣,要舍一切饰好庄严品,要住简陋的房屋,真正依照佛制,出家还要托钵乞食。诸位现在受八斋戒,金银珠宝的庄饰品除下不戴,平常穿的花绿漂亮的衣服脱下不穿,换上灰色黑色的朴素服装,是即学习出家人过的清淡生活,而诸位亦已一一加法做到,是即显示诸位认真的在过出众生活,这在讲究物质生活享受的今天,诸位当然是很难得的!
但真正做个出家人还不止此,戒律中说要应能忍受十事:一、天“冷时要能忍受得寒“的侵袭,不畏任何风霜雨雪。二、天“热时要能忍受得热浪的翻腾,不畏任何酷日炎暑。三、要能忍受自然界的种种迫害,不管什么来袭都无所畏。四、要能忍受自然界的雷电交加,决不因此有所畏缩。五、腹中饥饿的时候,要能忍受得住饥饿。六、口中干渴的时候,要能忍受得住口渴。七、严格的遵守过午不食,每天只是中午一食,或是早中雨餐。八、严格的守持佛陀所制的各种戎行,那怕有生命的威胁,亦不得违犯如来的戒律。九、忍受各种恶言,就是听到人家辱骂、讥讽、说风凉话、闲言闲语、拎嘲热讽,要装作听不到,决不从此为忤!十、忍受毒虫的伤害,因为印度是热带地方,比丘常于树下坐,十二头陀行中,就有树下坐的一法。树下地上,不用说,是有毒虫蚊子之类的动物,来伤害人之身体的。比丘在树下坐,毒虫蚊子来袭,佛陀只许把它赶走,或令比丘清理环境,不让这些东西滋生,绝对不容比丘将这些毒虫杀死。
如上所说十事,看来似很平常,而实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得了,所以佛在律中,说为“唯大丈夫能忍”。中国佛教向来亦有这样的话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出家能出得好,那真是了不起,如受不了自然璟境的逼迫,如忍不住人事关系的打击,如经不起毒虫之类的侵害,如不甘于淡薄的生活,是不能做个好好出家人的。所以严格说来,出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佛为在家学佛的善男信女,制此学习出众生活的近住律仪,可说是佛的善巧方便,因为佛陀深切的知道,出世的解脱善根,不是一下可以培植得起来的,需要逐渐逐渐的熏习所成。在家庭中学佛,虽不是不可以,但因眷属的围绕,恩爱缠缚著身心,对于修持方面来说,不免是个大的障碍,所以佛特方便的制一日一夜之八关斋戎,使在家学佛的男女二众,虽说是处家庭之中,而能做到像八大人觉经所说觉知“五欲过患,不染世乐”;能够做到“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这样,就可作舍俗出家解脱系缚的殊胜因缘。所以八关斋戎,是每个在家学佛者,想要走上解脱之道所必修的法门之一。
八关斋戒的受持,既是训练在家佛法行人学习过出家人的生活,我倒很希望在般若讲堂受持此戒的人中,能训练几个人真正发心出家。在今日佛教中,希望有人特别是男众发心来出家,实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因为我国海内外的僧众,一年比一年少,如没有新出家的来补充,不特弘扬佛法的没有人,就是住持寺庙的僧案亦不可得,能说问题不是已到严重关头?能不令关心佛教慧命延续的现代僧伽感到忧心如焚?能不设法劝导学佛青年到寺庙来出家?能不为僧伽命脉的断绝而求有以补救?
经律告诉我们:不论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方,劝人发心出家,赞叹别人出家,或是自己出家,或放他人出家,是都有大功德,当然是不错的。如贤愚因缘经说:“放人出家,若自出家,若老若少,其福最胜”!但我以为在僧种将要断绝的今天,能够劝人出家,或训练人出家,那他所得功德,尤为不可思议!
佛教所以有出家制度,佛陀所以要成立僧团,目的是为合如来辛勤所证的正法,得以不绝的久住世间。也就因为如此,所以佛陀郑重的将住持佛法的责任交给僧众。有了僧众在世间行比,一般人才知道有法有佛,假定没有僧众的存在,试问世间的人们,怎么知道有如来的正法?怎么知道有大觉的佛陀?所以不论在什么时代,如佛法所说的正法时代也好,像法时代也好,末法时代也好,为三宝之一的僧伽,是都不可缺的,如果僧伽没有,佛法也就灭亡!佛法能否流行世间,关键全在有无僧伽,律说“僧在即法在,法在即佛在”,旨意就在于此。
僧在即法在的僧,是由出家人而来,如果没有出家人,试问那来的僧伽?所以归根究底的说来,还是劝人出家为第一要务!如自不劝人出家,别人自动来出家,理应予以鼓励和赞誉,假定不是如此,反而去讥毁他,对他生轻蔑心,妨碍他的出家,是即无异断僧伽种,亦即等于断佛种子,那过失是很大的!出家功德经说:“若复有人破坏他人出家因缘,即为劫夺无尽善财福藏,坏三十七助菩提法涅槃之因……于四道(地狱、饿鬼、畜生、人)中,生而常盲,我终不记此人当有得解脱时”!这么说来,在僧种面临灭绝的今天,我们怎可忍心反对别人出家?
在佛教中出家,绝对是高尚的,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没有办法才出家。可是中国人对于出家,向来抱有这么一个观念,以为出了家就不能还俗,因而使得很多人,想出家不敢出家,认为出家再同家,是很难为情的事!其实,佛法并未硬性规定,出家不可还俗同家,而是容许出家再回家的。在无人发心出家的今天,对这有加以强调的必要。就是不论何人,只要肯得发心出家,出家的期限不规定。出家两三个星期也好,出家两三个月也好,出家两三年也好,能够长期出家更好。到了某个时候,想过世俗生活,是可自由罢道还俗的。
不过还俗有个条件,就是不能偷偷摸摸的,定要公公开开的回去,并在一位高僧面前说明。这样,你虽还俗,仍可做个三宝弟子,仍可在佛教寺庙中往来。过去中国人出家不好意思再同家,如果要回家只好偷偷的同。这样,一旦还俗,就和佛教脱离关系,在佛教中再也见不到他的影子,不但失去一个僧人,亦失去一个佛教徒,这实是佛教的最大损失!太虚大师有鉴于此,特呼吁大家“尊重还俗的僧人”。因此,诸位如不能终身出家,不妨试作短期的出家。这样形成风“,出家的出家,还俗的还俗,如是川流不息,就可使僧种不断,寺庙住持也就不成问题。
八关斋戒,据经律说,不论是否已归依三宝的在家白衣,不论是已归依三宝的优婆塞、优婆夷,不论是学小乘佛法或大乘佛法的行者,都可受此八关斋戒,这是我们所应知道的第一点。
八关斋戒,通常说于六斋日受,但据律典说,不一定于六斋日才可受,诸如佛菩萨的诞日,亲生父母的诞辰或忌辰,自己师长的诞辰或忌辰,还有自己的生日,作诸念诵的功德日,同样是都可以受此八关斋戒,这是我们所应知道的第二点。
八关斋戒,一般说来,是要到一寺庙中,亦即在一远离尘扰的清净道场中,请一大德僧尼为之传授,最为相宜,但亦可在自己的家庭中受,就是请一大德僧尼至自家中传授。如严格说,男子受斋,到寺内去较为方便,女子受斋,则在家内较为方便,这是我们所应知道的第三点。
八关斋戒,虽足我们所熟知的一个名词,但在佛说斋经中,佛为丞相母维耶夫人,说有牧牛斋、尼键斋、佛法斋的三种差别。这不是说有不同的八关斋戒,而是看受斋者的用意如何以为别,合乎佛法的受斋,才是佛教的八关斋戒,这是我们所应知道的第四点。
佛说斋经的经过是这样的:有次佛在舍卫城柬的丞相家住,丞相母维耶夫人,于
一日清晨起身沐浴以后,率领她的干媳,同到佛那里为佛礼座。佛见她们来得这么早
,于是问道:大清早来我这里,有什么事情吗?维耶夫人回答说:没别的什么,我们
想从佛受斋戒。
佛陀告诉她们说:你们发心要受斋戒,这当然是很好而又极为难得的,但斋有牧牛斋、尼键斋、佛法斋的三种差别,你们究竟要受那种斋?维耶夫人不知这三种斋的差别何在,请佛开示,佛乃为之逐一解释三种斋的含义不同。
一、牧牛斋:诸位初闻此名,必会莫明其妙,其实这是譬喻:如牧牛的人,每天出外放牛,到了下午四五时同家,心里就在那儿考虑,什么地方水草丰富,明天就去那里放牛,好让我的牛吃得饱饱的,既不会使我感到辛苦,亦不致觉得放牛困难。世间牧牛的人,大都是如此的。这喻世间上某些人,或男或女,虽在一定的斋日,发心从佛受斋,但于受斋之后,没有好好的受持所应受的斋戒,乃于受斋的当日,心中便在打妄想:我今天受斋戒,什么都受限制无法好好享受,明天我得多享受一点五欲之乐,以弥补今天斋戒所受的损失!受斋,不把心放在所受的斋戒上,而把心放在明天的欢乐享受上,那里是真正的受斋?举个例说:今天大家在此受八关斋戒,严格的守持过午不食戒,假定有人心里这样想:今晚一餐不吃没有什么关系,明天回去要多吃些好东西补一补。这样,在大智佛陀看来,是受的牧牛斋,不是佛弟子所受的真正斋戎。
二、尼键斋:尼键子,是印度的一类外道,平常称为离系外道。他们亦有他们的修行方法,而且用功修行的目的,亦在出离三界生死系缚。可是,虽极精进的用功修行,但没有找到一条正道,结果,总是无法获得离系解脱。因为他们所修的是苦行,如大炎热天“,站在太阳下曝晒,寒拎的天“,则躺卧在水上受冻,或在身上涂了灰等。一般人看起来,是极希有难得。但在佛陀看来,却是无益苦行,对于生死解脱,既无丝毫补助,对于真理体悟,亦无半点功效!他们受斋戒,都在每月十五这天,当受斋戎时,将整个身体伏在地上,对十由旬内诸神这样说:我今天开始受斋,再不敢去作不如法不合理的事,我今离开家庭,等于是没有家,家内妻子奴婢,现在都非我有,我亦不是他们主人。这说法,和八关斋戒的内容差不多,只未列出一条一条的戒相而已。他们口虽这样说,但未切实的实行,只是外表做得好看,以图取悦他人耳目,实则是在欺世误己,结果,仍然沉沦生死大海。发心受戒的人,于受戒这一天,如未能放下一切,好好利用这一天,如法的真修实践,那就如尼键外道所受的斋戎一样,过了今天一切依然为我,不足学佛人所应受的斋戒。
三、佛法斋:佛法斋,就是我们现在听说的八关斋戒,于律典中有多种不同的名称。最简单的名八戒,有些地方称八支斋,枝通用的是八关斋戒。现在我们就来对这名义,略为加以解释如下:
八关斋戒的“八”字,一看就知足个数目字。为什么要用八字来说?因受此戒的时候,所要防范遮止的境界共有八事,所以称为八支,或者叫做八分。即此所遮的八法,有的时候叫做戒,有的时候叫做斋,有的时候叫做关,这又是什么意思?戒在佛法中,通常释以防非止恶为义。如以身口二业说:身有杀、盗、淫的三种恶非;口有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的四种恶非;综合而为七支,都是不好的事。这不好的罪恶事,受了八关斋戒后,在身心上发生一种力量或作用,可以防止去做这不好的八件事。如杀生的罪恶事,没有受戒时,吾人可能毫无顾虑的任意去杀,但是受了戒后,当你要去杀生时,戒就会在你心中,发出一股很大力量,告诉你:杀不得,不能杀!由此而阻止了自己的杀生犯罪行为,当知这就是戒的力量和作用。
关,从字面上讲,是禁闭意思,如军队中的军人犯了军纪,须受禁闭的处分,叫做关禁闭,亦即关起来。再如一般人犯了国法,被禁闭到牢狱中去,亦被说为关进监狱。可是,关字在这里解释,是说受了八戒的人,对于一切罪恶的事不再去作,于是就将三恶道的大门关闭起来,不会再走进三恶道的大门里边去。原来,地狱、饿鬼、畜生的一二条道路,都是有门可以通进去的。平常,这三道门都是关得紧紧的,不论什么人要走进去,都得先将门打开,但能打开这个门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门内,明明是不好的,是众苦充满的,为什么要走进去?这也是身不由己的,因为造了罪恶的行为,三恶道门自然就打开,自己也就不知不觉的走了进去,受所应受的行为果报。现在受了八关斋戒,不再造作一切罪恶,不说三恶道门未开,我们不会去打开它,就是三恶道门打开,我们亦会把它关闭起来,想要进去也不得进去。这末说来,我们知道:三恶道门,打开是由我们自己,就是自己造了种种罪恶;关闭也是我们自己,就是自己修了种种善法。所以我国俗语有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又有说:“天堂有路汝不走,地狱无门汝自开”。是以为佛弟子,不但不应去开三恶道门,且应努力去关三恶道门,才合学佛意趣。
斋,中国向有齐的解释。原来我人的思想,一天到晚杂乱得很,时而想到这,时而想到那,从来没有停过,可说杂乱之极!现在运用一种方法,将杂乱的思想,予以齐集起来,合之专注一境,不再散漫不整。斋,又有释为清净的意思。这在世俗上,可明显看出。如一般的斋菜馆,一走进去就使人有清洁之感。当知环境清洁是很重要的:如人不论到什么地方,若环境清洁,心中便感受愉快,若环境污秽,心中就觉得厌恶。对于外在的环境,吾人内心总是有此感觉与认识的。斋之所以说为清净,因为斋戒,能使一念心静寂的收摄起来,进而遮断一切的罪恶过非,更可发生一种防护根门的力量。根门,就是通常说的六根门头。世间很多罪恶,都从六根门头造出来的。如眼见到色境,喜爱的就起贪心,不爱的就生嗔心,进而采取或求或拒的行动,于是便造出种种的罪恶。如要不造恶,就得设法防范守护自己的根门,不让它随外面的境界所转。这么一来,就可断绝纷歧杂乱的思想,远离各式各样所可能造的过失,不再为世间的一般邪欲之所染污。正因斋有清净的意思,所以我国读书的士人或一般淑女,喜以自己居住的静室或书房称为斋。如篆香斋、万古斋、悲萆斋、德馨斋等,以示居处超然脱俗,不为世间之所染污。
如上所说,诸位可以了解,所谓斋戒这个名词,共源本是出自我国。我国古童声曲礼中说:“斋戒以告鬼神”。所以古人祭祀鬼神,必先斋戒沐浴以自齐洁。就是修斋之时,必然要有所戒,所以合名斋戒。斋的特性在于革洗内心,不让有不纯洁的意念存在;戒的力能,在于防患未然,不容有不正当的行为活动。
如在印度来讲,斋是布萨或褒沙陀的意思,译来中国有净住与长养的两个意思。在家学佛的优婆塞与优婆夷,在六斋日发心受持八戒、就可令诸恶法一天天的去除,同时使诸善法一天天的修集,善法日集,恶法日除,身心便能清净而住,不致一天到晚生于烦恼罪恶中,所以叶做净住。其次,在家学佛的二众,于六斋日发心受持八戒,善法就可一天天的长养起来。因为任何一个人的善法功德,要想继续的长养起来,必须不断的修习,如果修修停停,那就难得长养,现在既于一定的时间内,受持如来八关斋戎,善法当会一天天的长养,所以叫做长养。龙树智度论中,又曾这样说道:“受行八戒,是则布萨,秦言善宿”,意谓布萨又可译为善宿,显示于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善能安住于清净法中,不为外界的尘劳欲染所扰,所以名为善宿。
关于这个道理,智度论中又说:“受行八戒,随学诸佛法,名为布萨,愿持此布萨福德,生生不堕三恶八难”,意谓在家学佛的行人,发心受持奉行八戒,自然就可随顺修学一切佛法,如此奉行修学佛法,是即名为布萨。斯布萨所得福德,愿持以同向生生世世不堕三恶八难。三恶八难的地方,站在佛法的立场讲,都是不美满,不理想的。极苦的三恶道不理想,固不用说,就是快乐的天堂与北俱卢洲,虽说生活环境相当的好,但因没有机会修学佛法,不特不认为是好的地方,反而认为是灾难之处。当知学佛最大的要求,是有修学佛法的机会,如生于没有佛法的璟境,试问你怎样依法修持?所以受行八戒以后,应发愿以此功德不再堕入三途八难不理想的环境。由这足可证明佛法所说的八戒,不论是在律典或论典中,都名布萨。还有在布萨下面加一护字,名为布萨护的。护足守护,重在自心的防守。意在发心受持八戒的人,要时时刻刻的守护自心,因为心是罪魁祸首,一切罪恶都由心所造出来的。若能本著八戒的精神,时时守护著自心,就不会再向罪恶方面发展,所以叫做布萨护。受持八关斋戎,当然不是专为防护内心的,亦要防护身口的,因而古德告诉我们说:“在心曰护,在身口曰戒”。
还有,八关斋戎的斋,有人说成过午不食名持斋,并且从此作为斋的自体,至于受前不杀生等戒,不过是助成斋体而已。亦有人说吃长素叫做长斋,于六斋日吃素叫败花斋。殊不知长斋花斋的斋,与八关斋戎的斋,根本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与过中不食戒,亦没有什么特别联属。因为过中不食,只是就缘防范,与斋体无关的。
佛在经中告诉我们:据印度固有宗教的传说,人类世界的最初成立,亦即所谓劫初的时候,于六斋日的期间,有很多有大势力的恶神恶鬼,常在世间吸取人的精“,可是生命的生存,端赖精“的支持,如果精“被吸取,生命生存就感受极大的威胁,因而人人为生命生存而提心吊胆。当时有一大智慧人,发现了这一种情形,为了解除人们的困危,就告诉大家说:不要怕,有办法,只要大家于每月六斋日,一天不吃饮食,让心寂静而身受到节制,恶鬼恶神就无法吸取精“,精“得以保全,生命也就不虞丧失!这末说来,可知印度向来就有六斋日,而且于六斋日,整天不吃任何东西。及后佛陀出世,发现六斋日的方法可取,但需加以修正,期能适合佛法,所以就将一天不食,改为过午不食,叫做不非时食。非时,指十二点以后,过了这个时候,就不可食,乃为八戒之一。
不非时食,既是八戒之一,当然不是斋体,有人说为斋体,自然是误会的。可是在此或有人说:吃饭并不是罪恶的事情,非时而食又有什么关系?当知饮食是众生沉沦生死的增上缘,因此对它就不能作平常看待。饮食为什么会成为众生轮转生死的增上缘?我们常有一句话说:“饱暖思淫欲”。一个人生活太美满,佳肴美味吃得太饱,就会想到不正当的地方去。为使人们能清心寡欲,佛陀特制过午不食戒,以节制人们的食欲增长,遏止恶法的滋生,所以道宣律师说为“乃就缘防”,实在是很对的。若说不非时食戒为斋体,余戒为助成斋体,就与此义不相应。关于这点,我们必须要弄清楚,不然的话,受持八关斋戎,专重视于过午不吃饭的非时食戒,反而忽略其他的戒行,就与八戒的精神不合。
八关斋戒,还有一个名词,叫做近住律仪,亦有称为长养律仪的。意谓一个发心受持八关斋戒的行者,善根本来是很薄弱的,可是由于受持八关斋戎的关系,不期然的善根会一天天的增长起来。或亦可作这样说:一个在家学佛行者,能发心受持八关斋戒,从此八关斋戒功德,不断熏习,久而久之,便可合出家善根,逐渐的增长起来。因为受持八关斋戒,主要就是为了学习出众生活,虽只一天一夜的时间,若一月举行一次或多次,慢慢熏习长养出家善根,即使本来没有出家意念的,由于常受八关斋戎,受出家人的生活训练,久之,觉得出家人的生活,自己还能适应得来,因而自然不禁想到,与其在家不如出家,是即长养了出家的善根。因为此能长养出家善根,所以佛又特别将八关斋戎称为长养律仪。
八关斋戒,为什么又名近住律仪?简单的说,就是亲近三宝,安住于三宝道场中,受三宝的思想熏陶,如诸位现在来住般若讲堂一样。详细的说,则有三义:
一、近时而住:意谓所受之戒,只是一日一夜,如以时间计算,是二十四小时。比方今晨六时开始受戒,到明晨六时以役,此戒即成为过去。就时间方面来说,你所住的日子,是很近而极为短暂的,不过一昼夜二十四小时而已。近时而住,所以称为近住律仪。
二、近尽寿戒住:出家众,不论沙弥、沙弥尼,不论比丘、比丘尼,不受戒则已,如发心受戒,必然是要尽形寿的受持。如今天受了比丘戒等,那就一直要到寿命结束时,戒体才会离身。在未死亡之前,只要没有破根本戒,戒体总是在身心中,起著防非止恶作用,所以出家四众是尽形寿戒。八关斋戒,虽是一日一夜的短时期戒,但这是在家二众,暂时出家的轨则,虽还没有出家,但可作为出家受尽形寿戒的胜因。因为一次一次的受持熏习,不断的增长出家的善根力量,久而觉得与其一次一次的受,不如老实的出家,受尽形寿的大戒。可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看来时间似乎很短,实已接近出家尽形寿戒,亦可说是出家尽形寿我的前方便,所以称为近住律仪。
三、近阿罗汉住:意谓发心受八关斋戎,既是学习出家人的生活,那他所修的行门,就是修阿罗汉的行门,亦即是修学阿罗汉。如常常的修学阿罗汉法,此受八关斋戒的行人,不久的将来,亦可澄得阿罗汉果。虽然现在还是一个薄地凡夫,但因近阿罗汉住,与阿罗汉相处已甚接近,所以称为近住律仪。
八关斋戎的名义,已略为解释如上。从如上的简略解释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知道:修持八关斋戎,于短短的一昼夜中,净洁自己的身心,严格的约束自己,虽还没有能够立即出离三界,但是仗此斋戒功德,已经种下出世胜因,将来一定可得出世解脱的。学佛最要而最大的事,莫过于了生死得解脱,如未到达这一阶段,那就始终在三界中沉沦不息。诸佛为了度化我们众生能够出离,所以特别说此最胜方便的希有法门,希受此戒者不可等闲视之!
佛教的戒律,都是佛制的,但有待缘而制与不待缘而制的不同。待缘而制的是声闻律仪戎,不待缘制的是菩萨三聚戒。所谓待缘而制,就是有了某种因缘,佛陀才制此戒。所以沙弥戒有沙弥戒的制立缘起,比丘戒有比丘戒的制立缘起。现在诸位受的八关斋戒,是律仪戒的一种,当然亦有它的制立缘起。大乘菩萨戒不是这样的,是如来一时顿制的,即在一次中,把所有大乘菩萨戒,为诸菩萨说得清清楚楚,根本不待什么因缘而后始制其戒。所以大小乘戒,不特内容有所不同,就是制立方式亦别。
佛为我们制八关斋戒,其缘起是什么,这是我现在所要为诸位说明的。诸位发心受这八关斋戒,当然是好的,但若不知八关斋戒的制立缘起,不免有些美中不足,所以有对诸位将这交代清楚的必要。
求受八关斋戒,严格说来木不限定时日,如天天受固可以,一月二十日亦司以,一月十五日亦可以,亦可说是受得越多,对自己越有利益。但因一般俗人,世事头绪纷繁,为了要做家庭事务,为了维持家庭生活,有时还要寻求俗乐,根本不能放下一切,亦复没有太多时间,常常来受八关斋戒。佛为适应俗人的时间可能性,乃制定了每月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如优婆夷堕舍迦经,对这有很好的说明:“天下人多忧家事,我用是故,使一月六斋持八戒。若有贤善人欲得阿罗汉者,若欲急得佛道者,若欲生天上者,能自端其心,一其意者,一月十五日斋亦善,二十日斋亦善。人多忧家事故,与一月六斋”。佛制订六斋日受八关斋戒,可说完全足为在家学佛人著想的。
从现在情形看,佛陀这一制订,可说是佛高度智慧的抉择,因为到了工业发达的今天,不说一月六日受八关斋戒不易做到,就是一月一日受八关斋戎亦很难行!过去农业社会的时代,不说工作没有现在这样忙,就是用人亦没有现在困难。可是看看今天的实际状况,人人每天都在忙,而且忙得很紧张,甚至忙得透不过“来,就是这样,家庭工作仍然请不到人做。因而,一般家庭主妇以及维持家庭生活的先生,终日为家庭的事操心,要他或她放下家庭一切俗务,去受八关斋的确不是易事!所以诸位于百忙中,抽暇来受八关斋戒,实在是值得赞叹的!
大圣释迦牟尼,出现于两干五百年前,观察当时的实际情形,发现世人的受戒不易,特制订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可说佛陀早就知道,末法时代更难实行。事实确也如此,不说一月六日,就是一月一日,亦没有太多人发心。
佛所制订的六斋日,究是指的那六日?以我国农历来说,就是每月初八、十四、十五的上半月三日;二十三、二十九、三十的下半月三日。我国农历向有月大月小的分别:月大有三十日,当然依二十九、三十日受戒;如遇月小没有三十日时,即于二十八、二十九日受戒;除去三十日,加上二十八日,仍为六斋日。
受八关斋戎及没有受八关斋戒的在家居士,名称亦稍有所不同:如没有受八关斋戒的在家男女居七,虽归依了三宝,甚至受了五戒,只能称优婆塞、优婆夷,若受八关斋戒的在家男女居士,则称为净行优婆塞、净行优婆夷。所以今晨为诸位传受八关斋戎,在念三归依时,有“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优婆夷)”句。净行两宇,在这里有它的重要性。如受五戒,并不主张完全断绝淫欲,正常夫妇的关系,还是许可的,所以称为“尽形寿不邪淫”。可是在受八关斋戒的这一日一夜,不但邪淫绝对不可,就是正常的夫妇关系,亦是绝对被禁止的,所以在宣戒相中,说为“一日一夜不淫欲一,是即显示要完全远离男女的关系,才有资格成为真正的清净行。所以净行优婆塞、优婆夷,不是行三归依、受五戒者所得而称的,而是在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戎者,才得这样称呼。
佛法所说六斋日的斋字,主要是约受行八斋戎说的,这在讲八关斋戒名义的时候,已经说过。可是中国人对这,向来亦有所误会,以为吃素为斋,所以民间向有这种说法:发心信佛后,如长期素食不再吃荤,叫做吃长斋;若学佛以后,还不能立即吃长斋,只规定于六斋日发心吃素,叫做吃花斋。不错,专门吃斋不吃荤,足佛法所竭力提倡的,希望人们从吃长斋中,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增长自己的慈悲心,但严格的说来,佛法讲斋,不但吃素而已,还要受持过午不食等的八戒,才得真正称为持斋。关于这点,我们务要把它分别清楚,不可混为一谈。
佛为在家众制订每月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戎,主要的因缘,当然是为使令在家二众,由此趣向出离而种解脱的善根,所以到了六斋日的这天,应到僧团中,请出家人传授此戒,俾藉这个短暂的时间,远离一般纷繁的业务,专心一志的修学佛法,以示虽处居家,不为尘事所迷,仍能逐渐的稳步的向解脱道上前进!大慈佛陀,对于一般信徒的度化,一方面顾念在家众的修学时间,一方面不忘引导在家众趣向解脱,这不能不说是佛陀的最大善巧方便!佛陀处处为我们设想,我们应怎样的遵循佛陀的指示,脚踏实地的去行。以不负佛陀的化导恩德,实是最要的一著。
佛制每月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这在前面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但受斋戒为什么定要在六斋日子这是我现在要为诸位说明的。关于这个道理,根据经论告诉我们,要有两种不同说法,略为分别如下:
一、依龙树的智度论说:佛之所以定于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因据印度固有宗教相传,在这六日当中,世间有种恶鬼,经常追随在人的后面,时刻要夺取人的生命,即或不能夺取生命,亦可能令人生些难以痊愈的怪病,再不然,就是令人发生种种不如意的事!因此,在古代人智未开的时代,人们认为这六天足最不吉祥的日子,大家到这六日,都生恐怖害怕!由于一般人有这恐惧心理,传说劫初有位智慧的圣人,为了消除人民的恐怖与灾难,教导人们在这六日,修善作福。可是古代的持斋修福,不同我们佛法的受持八关斋戎,只是教人在这六日中,整天不吃饭,以为如此就可避免恶鬼的追逐!据佛法说,鬼,大都足饿鬼,这在印度古代宗教中,也有这个共同的见解。因为是饿鬼,所以见人间受用饮食,便感到饥饿痛苦的难以忍受。若是较为善良的鬼,虽饥饿难忍也得忍受下去,若是较为凶恶的鬼,就生起错误的感觉,以为人类有得吃,我为什么这样捱饿,于是便想办法,来找人类麻烦。人类为了避免这个麻烦,所以古圣就叫人于此六日不吃饭,这可说是印度古代宗教的固有传说。
印度古代宗教一向有这六斋日的施设,而且这一宗孜信仰一直流传到释尊出现时,仍然盛行于印度。到释尊成佛后,发现六斋日的持斋修福,不失为一个良风美俗的办法,于是佛即对它加以巧妙的修正,而成为佛法的八关斋戎。当时佛对大家说:于六斋日修善作福持斋是对的,但不是一天不吃饭就算,除了不吃饭外,还要受持净戒,才能真正做到消灾免难。如智论说:“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佛陀特别重视过中不食,因佛认为早、午雨时受用饮食,不会影响饿鬼的饥饿难捱,但晚上是饿鬼食时,若人类晚上也吃饭,就不免使饿鬼感到饥饿难当,所以释尊特将印度宗教一日不食改为过午不食,再加持不杀生等戒。如此一来,不特消灾免难,修善增福,而且从此功德,直入涅槃妙城!由此证知:六斋日持斋的宗教仪式,并不是释尊创始的,而是印度固有宗教所一向流行的,释尊不过把它加以修正而成为佛法中特殊受持八关斋戎的日子,所以佛法中也有六斋日受持八戒之说。这不但是于斋行善灭恶以修己,且藉此以植出家解脱的善根,不能不说是佛陀的大善巧。
像这样改良古印度的宗教仪式,在佛法中是很多的,不止此一端。杂含四卷、九十三经,曾经说到婆罗门教的祭祀用三火,可是婆罗门教的烧火祭天,在佛看来,完全是种迷信行为,但佛去教化婆罗门时,木其高度的智慧,运用善巧的方便,不直接的指出他们的错误,且说你们祭祖用三火很好,不过我佛法中,也说有三种火,若能像我这样的事火所得的功德就更殊胜。婆罗门徒听了,觉得极为奇怪,想不到释迦牟尼也有事火的方法,于是请教佛怎样事火?佛开示说:我的三火是:供养父母名根本火,供养妻儿眷属名居家火,供养沙门婆罗门名福田火。婆罗门事火的目的,无非希望获得天人的赐福,殊不知求天赐福,根本不可能得到,佛陀认为,与其求天赐福,不如在这现实人间求福,而最合理的求福之道,则无过于在家庭中,侍奉孝顺自己的父母,促进夫妇问的关系和谐,而在宗教信仰方面,要以恭敬虔诚的心,尊重供养沙门婆罗门,就可得到广大的福德。婆罗门教徒听佛这末说,觉得佛的事火方法,是最合乎隋理的,是真正的事火之道,于是放弃原有的火祀,依佛所示的实行。当知火这东西,是代表温暖的,人与人间的关系,最要紧的一点,就在获得温暖,而家庭与宗教是得温暖的温床,所以称为三火。
除这,还有“神教徒礼拜六方,佛也说礼拜六方,但这是亲子、师生、夫妇、亲友、主仆、宗教师与信徒间的合理的义务”。详见中含善生经,这里不再为详说。本此我们知道:感化其他的宗教徒,不要直斥他或批评他的不对,而要好好的以理举喻说眼他,除非是固执成性的人,不受影响而被感化,但若称有理智的人,定会接受合法道理。释尊出现在印度,就是以这方法,改良印度宗教仪式,成为佛法合理仪式,而且收效顿宏!即如现在所讲于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是即改良印度宗教仪式成功之一。所以佛法中有很多方法,不一定完全出于佛陀所创说的。
二、依四天王经说:佛之所以于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因为在这六斋日,诸天下来人问,伺察人的善恶。因而佛对诸弟子说:每逢斋日,你们应时刻的注意自己的心,看看自己的一念心,是向善还是向恶的?如果是向善的,就将之一直保持下去;如果走向恶的,就得立刻的予以制止。不但对于心理的活动是如此,就是身口的行为活动亦应惧重防范,不可稍有疏忽!佛据印度固有宗教一向传说: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帝释天,具有巍巍的福德,典主下面的四天王天,而四天王天,就是各理一方的四大天王。帝释于六斋日,遣派天神到人间来巡视,看看人间的人们,作恶的多还是行善的多。如果作恶的多,天帝释就要予以责罚,合人间遭遇种种不如意的事;假使行善的多,天帝释就要予以拥护,合人类享受种种幸福的生活,这是四天王天所负的责任。据经中说:每月初八日,四王派遣使者巡视人间,人类行为活动,不论是好不好,都要向上报告。如中国民间所奉的灶君,有副对联写著:“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这可说是人类共同心理的要求。每月十四日,则遣四天王的太子巡视人间;十五日便由四天王亲自到人问来巡视。到了月之二十三门,复遣四天王的使者下降,二十九日又遣四天王的太子下降,三十日四天王自己再度巡视人间。昆婆沙论四一说:“三十三天于白黑月,每常八日,若十四日,若十五日,集善法堂,称量世间善恶多少,见造善者便拥护之,见造恶者即共嫌毁”。帝释天的称量人间的善恶,完全根据四王天的报告。经中说:它们巡视人问时,如发现人类知道如法持戒,勤行布施,孝顺父母,作诸善行,报告到帝释天那里,帝释天知道人类的确在行善,所以就很欢喜的降福给人类,使这世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发现人类不知如法持成,布施贫穷,孝顺父母,并作诸恶,报告到帝释天那里,帝释天知道人类的三业作恶,所以心里就感到老大的不高兴,为了警告人类的改恶向善,于是人间就不那么平静,人类也就不能过著安定生活!天帝释有偈说:“六日神足月,受持清净戒,是人寿终后,功德必如我”。佛陀听帝释说偈后,当即告诉诸北丘说:帝释所说这倡,虽不怎样究竟,大体是不错的,你们应该相信。
如上所说,我们知道,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人发心受持八关斋戎,所谓逐人的恶鬼,就会远远的离去,住的地方也就安吉,所以于六斋日,持斋受戒,所得福德,超过余时!不过在此要请大家注意而不可误会的,就是不要以为于六斋日,有天人到人间来巡视,我们就规规矩矩的,不敢为非作歹,过了斋日,是就可以马马虎虎。当知在这世间做人,不论什么时候,身口意的三业,都要如法清净,都要表现合理的行为。
依成实论说:正月、五月、九月,称做三善月,为昆沙门天王分镇南洲之月,在家二众,亦应受斋而修福的,为什么经中未曾说到)于三善月受斋,在佛看来,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但在俗人,要他实行,不免较为困难,只可随各人的力量所能做得到的去牧,不能硬性规定的强制执行,至于六斋日,由于时间短,行来较易,不致感到什么不便的地方,所以佛制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戎。
受戒,不论是受那一类型的戒,必然是都有其所应得的功德。以在家学佛者说:受五戒有受五戒的功德,受八戒有受八戒的功德。这是发心受戒者,所应予以肯定了知的。不然的话,谁还愿意受戒?诸位现在受的是八关斋戒,其所得的功德如何,得先与受五戒功德较量说起,唯有从这互相较量中,才能显示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殊胜,才能坚定诸位受持八关斋戒的信愿。
经中说:假定有这么一个人,发心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供养满四天下所有的众生,而且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这样的供养,乃是以一百年长时期这样的供养,其人所得功德当然是众多的,可是尽管有这么多的功德,但不如在一日一夜的短时期中受持五戒的功德。戒德的高超殊胜,于此可得到明证。
受持五戒,虽有这么大的殊胜功德,但与受持八戒所得功德比较起来,还是差得很远。龙树在智度论中举个很好的比喻说:譬如带兵作战的将领,假定是个软弱而胆怯的,纵然统兵作战很久,亦不能建立破敌的功勋;假定是个勇健而威猛的,迅速的击破来犯的敌人,于一日当中就可功盖天下。当知五戒功德和八戒功德的不同,也是如此。因五戒但能远离邪淫,还未能根绝欲本;八戒已断除正淫,不再受欲染的料缇,事相已经同于无漏。时间虽仅一日一夜,而所取的戒行则多,所以功德超过五戒。
不过在此还有一点需要加以说明的,就是不论受持五戒或受持八戒,依大智度论说,最要紧的一点,在于发广大心,若能发广大心,虽持一日一夜戒,亦会获得殊胜福的,若不发广大心,虽尽形寿持五戒,所得只是有漏功德。所以诸位发心受八斋戒,不为个已功德及解脱著想,而应为一切众生受此戒行,亦即不将这受戒功德,视为独自一人所有,而应视为与诸众生共的,愿与众生同向无上佛道前进,才能得到最极殊胜的福德!大乘佛法的最大特色,是要每个佛弟子,不论做什么善行功德,都要把广大众生,放在自己的前面,不可专为个人的利益设想!
弘一律师说:“五戒八戒,当分属于小乘;然欲秉受戒品,应发大菩提心。未可独善一身,偏趣寂灭。虽开遮持犯,不异声闻;而发心起行,宜同大士。清信之侣,幸其自勉”!律师又说:“八戒通大小乘。小乘者,如成实论等。大乘者,即菩萨八戒:如文殊问绖及八种长养功德经所明。吾等既已受菩萨戒,今受八戒亦即是大乘八戒也”。所以受了菩萨戒的,同样可受八关斋戎。有人说受了菩萨戒,不需再受八关斋戒,显然是错误的!从弘一律师所说看来,受菩萨戒与受八戒,既不重复亦不冲突
受持八关斋戒所有的功德,既是无漏而又是大乘的,当然不是世间有漏功德所可比拟的,所以佛在经中对天帝释曾经加以呵斥。就是有次天帝释闻佛所说八关斋戒的功德殊胜,于足不期然的欢喜赞叹说:“六斋神变月,奉行八戒斋,彼功德殊胜,则为与我等”!一般听来,奉行八戒,能得像天帝释那样的功德,亦觉是很不错的了。可是佛陀听后,立刻呵斥天帝释说:你这样的讲法,是不合道理的,你也没有资格可作这样说,唯有阿罗汉始有资格作这样说。为什么?要知你天帝释,既没有远离贪嗔痴等的烦恼,又没有解脱生老病死的大苦,种种忧愁与悲苦,都还缠缚著你的身心,怎么可说受持此戒的功德与你相等?老实告诉你:你天帝释所有的功德,只能感受天帝释的果报,是不能出离三界的;可是受持八戒所得的功德,能够证得出世三乘圣者的菩提,而阿罗汉是舍诸生死重担的出世圣者,所以他可说受持八戒所得功德与我等,你天帝释是不应该这样说的!从佛的这一宣示,我们得以明确的知道:天帝释的福德与无漏的福德相比,是有著大渊之别的,诸位应常发心受持八关斋戒。
进一步说,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不但与阿罗汉的功德相等,而且他就是世间菩萨。文殊问经说:“世间菩萨,八戒者是”。可见要在这人世间做个菩萨,并不是怎样困难的事,只要发大菩提心受持八戒,当下你就是世间的菩萨。受持八戒的功益殊胜,岂不更显然的表示出来?这还不算,处胎经说:“八关斋戒者,是诸佛父母”。受持八戒的功德,简直与诸佛功德相等,甚至诸佛如来是由八关斋戎所出生的。金刚经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现在套用这句话,亦可作这样的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八关斋戒出”。是则八关斋戒的功德殊胜,真是不可思议,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得到的!
菩萨本生鬘论,对这八戒功德,有更透辟的叙说,现我用语体文说明如下:若人能够持是八戒斋法,从表面看来,这人虽没有穿著华丽的衣服,但他已经具有惭愧之衣。当知惭愧之衣,比什么衣服是都来得庄严的!受持八戒斋法的人,虽无有形的墙垣,阻挡外贼的侵入,抢夺尊贵的珍宝,但已具无形堡垒,御捍六根的怨贼,纫夺内在的功德。依佛法说:外财的丧失不足惜,法财的被纫才是最大的损失。要想法财不被劫取,唯有筑起斋戒的墙垣。受持八戒斋法的人,就世间的种族说,不一定是高贵的,可能是首陀罗族,在印度的种族说,足属最下的一等,可是由于彼受八戒的关系,已经住在圣种姓中,经过一个相当时期后,会结圣菩提果的,只是世间种族的高贵有什么用?印度方面,自古以来,以诸璎珞为庄严具,什么人有诸璎珞,就显得其人的庄严高贵。受持八戒斋法的人,不一定会有世间真珠之类的璎珞,但因由于八戒斋法的在身,是就已经具有种种善法功德庄严其身了,而且这种庄严不是世间任何珍贵的璎珞所能比拟。优婆塞戒经八戒斋品说:“是八戒斋,即是庄严无上菩提之璎珞”。同样的理由,受持八戒的人,虽不具有金银等的七宝,但已积集了人天的七种法财,不需依赖任何桥梁,是就可以超越险道!
受持八戒的功德是这样的殊胜,所以经中说用十六大国中,最极珍贵的宝物,供养诸比丘僧,不如斋戒一日一夜的功德。萨婆多论亦说:如果一个人做了阎浮提王,于间浮提中广行布施,使得一切人民,于诸金银财宝,得到受用自在,其功德自然是很大的,但以八戒斋法的功德,分作十六分来说,间浮提王布施所有的功德,不及受持八戒功德的十六分之一!诸经论中所以这样盛赞八戒的功德,因这是出家离俗的始基,是得三乘菩提的道种,乃至成佛亦是由于受持八戒的这一念而来!
受持八戒能得殊胜的功德,相对的自然也就可以灭罪。关于这点,善生经说得非常明白:受持八戒,能够除去五逆重罪。其余的罪障能灭除,自然是更不成问题。五逆,就是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佛法认为这是最重的罪,将来要感五无问苦果的。可是现在由于受持八戒,五逆重罪当下就被消除,八关斋戒的功益殊胜,真是难思难量!中阿含经还有这样的说法:“多闻圣弟子,持八支斋时,忆念如来十号名字,若有恶思不善皆灭”!多闻圣弟子,尚赖这功德力,灭罪除愆?进德修业,诸有要求出罪进德者,宜更乘此良机受持八戒。
受持八戒,会得如上所说的殊胜功德,这当然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于短短的一日一夜中,是否做到净念相继,能够净念相继的守持清净,自然会得如上的功德,不然的话,由于你的一念心,没有放在斋戎上,终日东想西想的,不知在想些什么,那你所得的功德,就要大大的打折扣!所以在受斋戎的一日一夜中,要放下世俗的一切,将整个身心沐浴在佛法中,受佛法的熏陶而与佛法相应。如果漫不经心,只是随人起倒,受戒是受戒了,但未随于戒转,结果空过一日夜,那是非常可惜的!为此,木堂特别制订修持的时间,领导大家共同的修学。
净念相继,固然是保持八戒清净的很好方法,除此而外,成实论中,说有五法能使戒行清净:一、于受我的期间,能够如法的行十善道;二、于受戒的期间,断除前后恼诸众生的事,不再使众生感受不必要的苦恼;三、于受戒的期间,在自己内心中,不再为恶心所恼,亦即不再动起不正当的念头,以免影响戒行的清净;四、于受戒的期间,时刻忆念佛、法、僧、戒、舍、天而为戒行的守护,仗斯六念的功德,以保持戒行的清净。五、于受戒的期间,愿将自己所得持戒的功德,回向于究竟涅槃,决不以此而求人天的福报。能这样的受斋,戒行自得清净。
昆婆沙论更以五句分别受持八戒功德,是否能得大果,现我亦向诸位略为介绍一下:
一、如有自在受此斋戒的人,为他负责厨房饮食的人,想要杀害众生的生命,以供他于饮食时受用。他知道这事,就对厨人说:今天是我受戒的一天,你不得杀生供给我食,可以留待明天杀给我吃,这是普通人的观念。另有担负保家卫国的国家军警,将所捕获的怨敌,送到高级官员这儿来,请求给子怨敌的应得之罪,高级官员对来使说:你且把他扣留起来予以看管,因我今天受了斋戒,不可违律杀害众生,到了明天,我会依法予以杀伐的。像这样的受八斋戒,根本业道虽是清净的,但近分方面并不清净。佛陀说这虽是胜业,但不能够获得大果。
二、另有自在受此斋戒的人,不但根本业道是清净的,就是近分亦定极清净的,但为欲寻伺、恚寻伺、害寻伺之所损害,因而仍然不是理想的受此斋戒。当知欲、恚、害的三种寻伺,是一种恶分别,有了这些不正当的分别存在,内心必然是不得清净的,当然就会影响到戎行的守持。正因恶寻伺是扰乱心灵的不好东西,所以佛说这个发心受我的人,就其所受我说,虽是一种胜业,但不能由此获得大果。
三、还有自在受此斋戒的人,不但根本业道与近分都是清净的,而且亦没有恶寻伺之所损害,自然是很难得的,可是仍然不理想的,就是他不能提起正念,将一念心放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的六念上,以致仍有种种不正当的妄念现前。由于妄念不断的涌现,其心自然不能安住在净戒上,而求戒行的清净也就不可得。正因是这样的关系,所以佛说这个发心受戒的人,就其所受戒说,虽是一种胜业,但不能由此获得大果。
四、复有自在受此斋戒的人,根本业道是清净的,近分同样是清净的,亦没有恶寻伺所损害,更能时刻提起正念,不能不说这受戒者的难得!然而仍有不美满的,就是他不能将受持斋戒的功德,同向于出世解脱,只是要求上生到天堂,享受天上的欲乐,因此,佛说这个受斋戎的行人,虽说是种胜业,但不能够获得大果。
五、更有受此斋戒的人,具有根本业道清净、近分清净、非恶寻伺之所损害、摄受正念、同向解脱的五种希有难得的心行,自不是以上四种受戒的人之所能及,所以佛说这个受戒的人,不但是修的殊胜业,而且能够获得大果。这所得的大果,从小乘说,就是解脱涅槃,以大乘说,就是佛果菩提。
本上所说,应该知道,受持八戒,的确是有殊胜功德的,所以应常发心奉行八戒,更要于六斋日受持八戒。不过在这工业发达的现时代中,要六斋日受持八戒,可能会有很多人,没有这个闲暇的,但最低限度,要能做到一月一次的斋戒。弘一律师说:“若嫌每月六日太多,可减至一日或两日亦无不可;因仅受一日,即有极大功德,何况六日全受呢”?不过当你发心受此八关斋戎,不论是在受戒之前,不论是在受戒之后,不论是在正受戒时,都应严肃自己的身心,以八戒水洗浣自己的身心,使自己的身心与戒相应,而得身心清净及诸殊胜功德。
前两次和诸位所讲的,是有关于戒德的殊胜,戒德既是这样的殊胜,理应人人受八关斋戒,从受戒中得殊胜功德。话虽这么说,但亦不是人人可以受这八关斋戎的,一定要具备相当的资质才可以受,否则的话,不论你怎样的发心,是都不容你受这八关斋戎的。
在此所成为问题的,就是什么人可受什么人不可受,从什么地方来加以分别?这就要在受戒前进行一番严格的考查,看他或她是不是受戒的法器,然后决定应不应为他或她受戒。所谓考查是通俗的说法,在戒律上讲叫做问遮难。就是在受戒前,做为传戒师的,对于发心受戒的人,必须详细的问清有没有能为受戒作遮止、留难的事,假定有的话,成为受戒的最大障碍,那是不能为之授戒的。羯磨注说:“当于受戒前,具问遮、难”,就是此意。
究有一些什么事能为受戒的障碍?据善生经说,计有七种遮障,现在先为一一列出,然后再来略为说明。
一、汝曾盗现前僧物否?
二、汝曾于六亲男女中行淫否?
三、汝曾污破僧尼梵行否?
四、汝曾于父有病时舍去不顾否?
五、汝曾于母有病时舍去不顾否?
六、汝曾于师长有病时舍去不顾否?
僧物,就是供养众僧的东西及属于常住所有的财物。常住物,依律说有四种:一、常住常住,如众僧所住的厉屋,众僧所用的器具,众僧所植的花果,众僧所种的林树,众僧所有的田园,众僧所雇的僮仆,众僧所蓄养的畜类等。在什么地方,就属于什么地方,不得移转到别个地方去,所以叫做常仕。住在这个常住内的僧人,只可以受用这些,绝对不得分买,应该永远存留,所以复云常住。二、十方常住,即寺庙中供给僧众饮食等的物品及资具,不但现前在寺庙中的僧众可以受用,就是外来的客比丘来到寺中皆得受用,所以叫做十方。是这寺中的饮食等,就是属于这个寺中的,绝对不可擅自的移至他处,所以叫做常住。三、现前现前,如有一般的信徒,发心供施财物等,说明只是供施住在这里的出家人,或是指名供施寺内的某几个出家人,所以叫做现前。发心供施的人既然如此,当时就将他或她所施的分配给各个出家人,不再把它存留一点,所以复云现前。四、十方现前,如出家五众死了以后,所有可以分的遗物,应该举行羯磨来分。在没有举行羯磨分配以前,共亡僧的遗物,属于十方僧的,不论什么地方来的出家人,都有他的一分;若巳作了羯磨,现前借众自分,其他地方后来的僧人,足没有分的,名为现前。
僧物有上四种不同的分类,但不论那一类的僧物,我们都不可盗取,如果盗取的话,过失足很重的。依佛法说,三宝物品,是都很重的,而僧物为重中尤为极重的。方等经中华聚菩萨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大集经说:“盗僧物者,罪同五逆”。观佛三昧经说:“用僧只物者,过杀八万四千父母等罪”。
在此或有人间,盗用僧物罪业,为什么特别重?当知檀信供施一粒一毫给僧团,本来就是要供十方一切凡圣僧的,所以僧寺中的犍椎一响,不论远近都能听到,若凡若圣都能受用,既可助成僧众的道业,又能冥资施主的福德。招善既是这样的众多,获罪又怎么会得很少?是以盗用僧物,不论是多足少,其罪是都不可饶恕的!
佛弟子中有位牛冈比丘,虽经修道巳得阿罗汉果,但他在受用饮食时,还像牛吃草的那样,有人觉得这种吃法很怪,就请问佛以何因缘是这样的?佛告诉诸比丘说:过去生中牛呞曾经盗取五六粒米放在口中咀嚼,于是后来堕在畜生中做五百世的牛,牛吃草是这样的吃法,五百世中已经成为习惯,所以现虽证阿罗汉,还是这样一种吃法。
盗用僧物,不用说,以出家人为多,一般俗人,特别是信众,是很少盗僧物的,但也不能说绝对没有。如现在各地反客为主的所谓信徒代表,就是专门侵损常住的,亦即是将僧物占为已有的,像这样的佛教信徒,不特没有受八关斋戒的资格,就是做个正信佛徒的资格亦没有。
不说盗用僧物的人过失很大,就是正信的优婆塞、优婆夷及识达的正人君子,知道僧物的不易得,受用僧物不易消化,僧众不予以招待,非特不应不高兴,而且应生大欢喜,认为这是佛法的规律,理当是这样的。所以在家信众到寺庙来,应存“为法来非为食来”的正确观念!
现在是个末法时代,在各地亲眼见到的,为法来的很少,为食来的很多。不信请看:不论什么地方,凡是讲经法会,听众总是寥寥无几的,而这寥寥无几的听众,真心听法的更是少之又少。可是一般法会,如果有斋吃的,人总是多多的,这还不算,大都是到快吃斋时才来,既不参加诵经礼忏,又于吃了斋后就走,不特没有说法的道场无法可闻是如此,就是说法的道场有法可闻亦如此。有人以为这是佛法兴隆的“象,但在了解佛法的人看,这与世人赶热闹没有两样,正是佛法没落的象征!
是以牧个佛弟子,不论在家与出家,对僧众的东西,都应如护眼珠一样的爱护,既不可随便乱用,又不可任意盗取。过去不知盗用僧物的严重性,曾经盗过僧物的,现在发心来受戒,必须先忏侮清净,否则的话,足绝对不可受戒的,即或不知为你授了,你亦不能得清净戒。所以是否曾经盗过现前僧物,在问遮难时,定要交代清楚。假定是有就答有,假定是无就答无,不可含糊其词。
六亲男女是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不论就世法、佛法说,都不应有不正常的苟合行为,假定有的话,为障道大敌,是不可以受戒的。比丘、比丘尼是修清净梵行的行者,是求解脱的出尘上士,是为人天的无上福田,是做一般众生的模范,真是所谓神圣得很,亦即绝对禁止淫欲的。如果世俗的男子与女人,去做污破僧尼清净梵行的不道德的行为,自是罪大恶极的!当知淫欲虽不是生死的根本,但它必然是障道法,不特障碍于现生中得涅槃,亦复障碍于未来世得菩提,甚至亦是障碍生天的一法,因为到色界天以上,是都没有欲界天及人间的男女之欲的。严格说来,人与人间,除了正常夫妇的关系,不可与其他男女有不正常的行为,何况是与自己有血统关系的人h更何况是修清净梵行的出家僧尼;自更不可有淫欲事!
是以在这世间做人,尽管自己一时还不能远离淫欲,最低限度要能做到不与自己关系的人有染,对志求解脱好乐寂静的僧尼,更应予以高度的尊敬,不说不应有不如法的苟合,就是言语嘲调,听其—晋声,见男女相,心生染著,是都要不得的。不说普通一般人染著于色,会有很大的危险,就是腾空飞行的独角仙人,一旦对色有所染著,都会为淫女骑颈来人人间,从此失去神通,再也不能飞行。我们是什么人?对这能不谨慎?所以在未学佛前,曾否有过于六亲男女中行淫,或是否有过污破僧尼的梵行,同样要有所交代,有就说有,无就说无,不可隐藏不露!
父母师长,不是养育我们的恩人,就是教导我们的恩人,没有父母,不说没有我们这个生命出现于世,就是出现世间亦不致于长大成人。没有师长,不说不能得到高深的知识,就是一般的常识亦不能得。
父母对待子女的无限慈爱,是没有办法可以形容得出来的,不说别的,只以子女有病来讲,看到子女展转呻吟于床第,虽明明是子女所受到的苦痛,但在慈爱的双亲感觉中,此自己害了一场大病还要苦,所以始终在有病的子女面前转来转去,一下子采采儿女的温度,一下子喂喂儿女的饮食,吃药的时问到了,立刻拿药给儿女吃,应该要请医生时,赶快就把医生请来。照顾儿女病痛的回到,体贴儿女病痛的苦恼,比任何有德性的护士超过百倍。父母对于儿女病痛,既是这样无做不至的照顾,到了父母年老有病时,做儿女的应当加倍的侍奉汤药,一刻不离的在有病的父母左右,才能显示你对父母的孝顺。现在假定有这么一个儿女,平时固不能承欢于膝下,到了病时更舍弃父母于不顾,任凭父母的或病或死,试问那里还像一个做人子女的样子?老实不客“的说,人性已经失去,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
师长是极神圣的,他们为了教育下一代,将自己所知的一切学识及应如何做人的道理,尽他自己力之所能,毫无保留的告诉我们。看到我们的学问一天天进步,老师的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欢喜,看到我们的学业总是不得向前,老师的心里就感到极大的不安,好像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似的。老师除了给与我们知识的传授,且给与我们种种的鼓励和爱护。因为真正负责任的老师,总希望自己所敌的学生学业有所成就,更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品格极为高尚。不唯如此,而且都是以身作则的,亦即如法而说,如说而行的人,不是教导学生的是一套,而自己的行为又是一套。即或有时见到学生有不如法的地方,总是给与我们循循善诱,告诉我们如何做个像样的人,决不随便打骂,即或有时打骂,出发点还是为我们好的。所以我们做学生的,不论在何处见到老师,都应予以承事礼敬,就是师不在前,亦应思惟老师给自己的教诫,其虔敬真切的程度,要如孝子思念父母,饥者思念饮食一样。足以师长如果病了,更应在前在后的侍奉汤药,随时随刻的照料一切。假使平时老师长老师短,到了老师病时,就走得远远的,不去看顾老师,不问老师死活,那还像个什么学生?又使老师多么伤心?所以牧学生的,在老师病时要特别照顾!
依佛法说:父母是生养我们色身的,师长是生长我们法身的,对于我们的恩德之大,那是没有办法可以说得尽的,不说我们说之不尽,就是佛陀亦说不尽。心地观经佛曾这样表示:“我一劫之间住世而说,亦难说尽”。该经虽是说的慈母之恩,而实父恩与师长恩,亦未尝不是如此。有的经中,佛亦这样告诉我们:当父母师长有病时,供给种种所需,固然不成问题,而医药与照顾,尤为不可或缺。假定在父母师长病时,敞子女或学生的,只顾自己的享乐,不顾病者的死活,做人的资格都没有,那里还能受佛制的八关斋戒?是以在未受戒前,定要审问是不是有过这种情形,如果有过不顾父母师长的病苦,自然要成受戒的障碍,必须忏悔以后,方得如法受戒。
发菩提心的众生,纵然还是个凡夫,但他所有的功德,实已超过了二乘,我们应该对他予以最高度的尊敬和爱护,为什么?因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具有忘我的精神,一切都是为了众生设想,不论是自己所有的钱财,不论是自己所有的知识,不论是自己所有的力量,都能毫无保留的供给众生,而且不分远近亲疏的给与,菩萨这样的等施一切众生,既不望于众生对自己有所酬报,更不追求什么名闻利养,而是真正为了救护一切众生,摄取饶益众生才这样做的。因为当时菩萨只有悲愍众生的一念,看到众生陷溺在无限痛苦中,只问自己力量能不能做到,根本没有想到其他什么。由于菩萨以悲愍心而念其施,不说力量可以做得到,无条件的去救济众生,就是自己力量做不到的,亦不忍心对众生说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像这样忘己利他的发心菩萨,我们应从多方面去维护他,使他得以安心的从事利他工作。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已是有负菩萨的发心,何况还要去杀害发菩提心的众生,使得无量数的众生得不到菩萨的救度?试问你的这个罪过多大!所以如果曾经杀害发菩提心的众生,那你绝对就不是一个受戒的法器。因此,在问遮难时,要老实答覆,如没有当然最好,假定有,要诚心忏侮,然后方可受清净戎!
如上所说的遮难,实是四种性罪中的杀盗淫三者:杀发菩提心众生是杀生,盗现前僧物是偷盗·,于六亲等行淫是淫欲,足性罪中的极重罪,在家假定犯过,就障碍无作戒体的不能发起。在此有人问道:四种性罪中的大妄语,为什么没有列在遮难之中h这因“未证圣果言证,未得道说得道”的大妄语,大都是出家人犯的,在家人下容易犯这大妄语戎,所以在遮难中没有提及。
羯磨疏依成实论说:不特有上七种遮难的不得受戒,还有犯过五逆罪的,或是贼住之人,或污比丘尼的,是都不许出家,因为他们的这些罪行,深深的障碍圣道,不是忏侮得以还净的,所以即使让你发心出家,你也不能证得清净圣道,一定要先受了重报才行。不过八关斋戒,只是练习出家,不是正式出家,只要认真忏悔,而且保证于忏悔后,不再违犯,是可受八戒的,并可依之修行布施、利益人群等的慈善事业。
所谓贼住,就是没有受具足戒的人,偷偷的进入僧中共受利养,或者盗听僧团中的正作羯磨,亦是成为出家的大障碍,因为他们阅律和听律后,对于法及僧,会生起憍慢,是最不好的。但受八戒者,如果是贼住,亦足不相宜。所以真正发心受八戒者,定要是个身心清净的法器!
佛教中的很多法事,都要先举行忏悔,特别是归依与受戒,忏悔更是不可缺少的一著。如初发心归依,来做三宝弟子,当然是要做个佛化新人,但如没有经过合法的忏悔,以原来具有罪恶的身心进入佛门中来,怎能接受佛法的滋润,而成为佛化的新人?因有种种的罪恶在身,纵形式上已成为佛徒,但对佛法的如法熏修,总不免是个极大障碍,所以在归依与受戒前,举行真挚而诚恳的忏悔,实在是非常重要的,亦即是不可缺少的!
不但在归依与受戒前,忏侮有它的必要,就是在归依与受戒后,忏悔同样有其重要性。因在我们几夫的阶位,不管你是个怎样小心谨慎的人,亦不管你对归戒怎样的尊重,但谁也不敢保证的说,我绝对不会触犯所受的归戒。要知几夫毕竟是几夫,有时不免会要烦恼街动起来,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而犯了戒,使得身心重又受到染污。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恢复身心清净,依佛法说,除了忏悔,更无其他办法,足以佛法对于忏悔,予以极高度的重视。任何一个要入佛门或已入佛门的,必须进行必要的忏悔,以期保持身心的清净,无所障碍的修学佛法!
忏悔的重要性已经知道,现在进而解释忏悔雨宇。梵语本来叫做忏摩昆,或简单的叫做忏摩。中国译为厌离,或者叫做改悔。华梵合举,叫做忏侮。有人解释说:忏是首的意思,悔是伏的意思。如世间的一般人民,或如古代的得罪于王,或如现代的违犯法律,受到治安当局的逮捕,自知自己的错误所在,只好“伏款顺从不敢为逆”。顺从就是低首认罪,不逆就是俯伏受裁。当知佛法的行人也是如此,就是做了违犯律行的事,唯有顺从佛法的道理,屈伏在三宝的足下,真实不虚的痛切忏侮,表示从今以往不敢再做这样的事情,是即所谓真诚的痛切忏侮。
或有这样说:忏是约白法讲的,悔是约黑法讲的。黑法是罪恶的事,应该政悔不要再去造作,白法是善行的事,应该企求而如法的去做。取舍合论,所以叫做忏侮。还有这样说:忏是约修来说的,就是过去弃而不修的一切善法,誓愿从今已去,精进勇猛的不断修习;侮是约改往说的,就是过去所曾作的一切恶不善法,誓愿从今日起,予以鄙视而痛切悔改。依这两种说法,我们可以知道:忏悔具有消极与积极的两面。就消极的一面说,廷约去恶讲的,就积极的一面说,是约兴善讲的。唯有像这样的兴善灭恶,才是忏悔的具体意义。
忏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披陈自己所有的众失,发露自己所有的过咎,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把它隐藏起来。只是这样仍然不够,要更进一步的断相绩心,厌侮自己过去错误的行为,绝对舍离不再有所违犯。印顺论师说:“佛法的忏悔制,于大众前坦白的披露自己的过失,接受僧团规定的处罚。经过一番真诚的痛切忏悔,即同复清净。如瓶中有毒,先要倒去毒物,洗涤清净,才可以安放珍味。如布帛不净,先要以厌皂等洗净,然后可以染色。所以唯有如法的忏悔,才能持律清净,才能使动机不纯的逐渐合律”。所以发心忏悔,应当坦白的发露罪恶。
正因如此,所以有人说:梵语的本来名字,叫做阿钵底提舍那。阿钵底译为罪,提舍那译为说,顺此方的文法,名为说罪。意谓行人对于戒律,如果有了什么违犯,不必把它隐藏起来,老老实实的向大众说出,请求大众准许自己的改过自新,获得大众的鉴谅与许可,你的罪业立即就可得到消除,而且由于大众的威德力,使你不自觉的对罪有所畏惧,生起不敢再作的意念。印顺论师说:“戒律的轨则,不在乎个人,在乎大众,……学者应追纵古圣的精神,坦白的发露罪恶,不敢覆藏,不敢再作,使自己的身心清净,承受无上的法味”。
公开的坦白的发露自己的罪恶,说来是很容易的,做来并不那么简单。因为世人大都有这么一种心理,就是不论做错了什么事情,总是不想被别人知道的,即或有些无关重要的错误,可向自己有关的人透露,但若较为重大的罪恶,不说对一般人不会吐露一点,就是极为亲密的知己,甚至父母妻儿子女,亦不会坦白出来。原因是罪恶的事,总是有失体面的事,亦足不名誉的事,在造罪者的本身,亦是知道很清楚的,所以不论怎么样,总不好意思说出。世间犯罪的人多,发露罪恶的人少,原因就在于此,殊不知这么一来,始终堕在罪恶的深渊,无以自拔!
灵峰澫益大师对不肯发露的人,有几句话说得非常恳切:“世人正造罪时,实足大恶,不以为耻。向人发露,善中之善,反以为羞。甘于恶而苦于善,遂成恶中之恶o/水无出期。颠倒愚痴,莫此为甚”!罪恶的事情做不得,本应人人所知道的,可是到了造恶时,由于烦恼的冲动,竟然不显羞耻的,胆大妄为的去做。等到做错事情以后,明明知道这是不对的,为了顾惜自己的体面,总是隐忍的覆藏起来,不愿公开的向人说出,以为说出是很难为情的。殊不知你不向众发露自己的罪恶,你的罪恶根源是不能得到清净的,这不是愚痴颠倒是什么?
忏悔是以什么为体?是以惭愧心为体,所以有说忏名为惭,悔名为愧。一个人的所以造恶犯戒,由于道德的自觉心不够,因而在无惭无愧的心理驱使下,不自觉的造下弥天大罪。可是人毕竟是有人性的,做了错误的罪恶以后,有时扪心自问,总不免有点感到内心不安,或是觉得对不起父母师长,甚至责备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样错事?当知这时的惭愧心,不期然的就会涌现出来,由于惭愧心的涌现,自然而然的要求忏悔,认为如不痛切的忏悔,以后似乎再难以做人!人在这个罪恶重重的世间,有时所以还能战胜罪恶,可说就是这个重善轻恶的惭愧力量!
同样是惭愧心,因惭愧的对象不同,共所发生的力量,就有品类的差别。假定你是对师友而生惭愧的,觉得如我做错了事,未免太对不住师友,是则在师友看到你的时候,你自不会做出伤风败德的事,设若师友见不到你的时候,你就又故态复萌的,去牧不如法的事,以为横竖师友没有看到,姑且做一次有什么关系?是即惭愧的力量薄。假定你是对佛天而生惭愧的,认为我如做错了事,普通一般人固然不知道,但是高高在上的佛天,是会清楚明监的,怎可做对不住佛天的事?这末一来,想到佛天就不敢做,想不起佛天就又乱来,是即惭愧的力量还不够强!
真正强而有力的惭愧,应该还足对自身的,就是想到自己本来具有与佛一样的觉性,而诸佛所有的觉性,已从重重烦恼的包围中,彻底的被开显出来,成为最圣洁的人间觉者,而我还是一个生死凡夫,不特未能做到觉性的净化,且还愿颠倒倒的做出很多不应做的事,面对诸佛,反观自身,怎不感到惭愧?即此一念惭愧心的现前,于是立志重新做人,不特要将过去的一切错误改正过来,并且决定未来不再造作一切罪恶,以期逐步开显自己木有的觉性,而达到正觉的完成。可见一个人“如能自觉人格的尊严,即能使向善离恶的惭愧心活跃起来”,改往修来。
断隗忏悔,为学佛行人最重要的修持,对于个己的身心清净,实在有著重大的关系。所以每个佛法行者,应特别的重视于此。如果我们能念念的在惭愧中,就是念念在严净的修持中,不致有毁戒犯戒的行为表现,而你善根功德也就在念念中得到增进。同时要知的,就是造成的罪恶,覆藏在身心中,如不从惭愧的心理,予以有力的忏悔,内心总是不大安然的,设从股重的惭愧心中,真诚的发露忏悔,就司得到洁净,而内心亦即安乐,所以戒经中说:“有罪当忏侮,忏悔则清净”。或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从惭愧心而来的忏悔,其效力于此可见。
我们的发七学佛,不是为求消遣的,而是希得胜果的,但胜果的获得,不是希冀所致的,须从实践实行中去求取。讲到佛弟子的实行,要不外于雨方面,就是断恶与行善,假定恶法没有断除,善法是难以进修的,而恶法的断除,最胜的妙方便,则无过于歼侮。六门陀罗尼经说:“我之所有众魔之业,若不先悔,终不发心缘无上觉,故所有罪先须忏悔”。一般人所以不做忏悔工夫,病在对于罪恶没有怖畏,以为小小的罪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小小罪是不可轻视的,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积少成多,久而久之,充满身心,怎可不加怖畏?岂能不子忏悔?
因此,我们过去所作的诸不善行,不论是现生或非现生的,现在发心来受八戒,就得在受戒之前行愧忏,尽情的发露自己的罪恶,悲泣流泪的请求灭罪之法,实是最极重要的。增一阿含经说:“若受八关斋,先须忏侮前罪,然后请受戒法”。唯有这样的如法忏侮,方能得到请戒的实益。因为所受的戒法是清净的,如果你的心地不清净,怎能纳受这清净戒法?不过在举行忏悔时,要从心灵的深处出发,真实至诚的痛改前非,遍身热行的彻底净化,始得消除无始的业障。如果依样画葫芦的,只是作形式的忏侮,那是不能消除其罪业的,这点不能不特别注意!
诸位来此受八斋戒,每次我为诸位传授戒法,一开始就教诸位忏侮说:“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嗔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行如是罪,今日诚心忏侮,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木此宣读的忏悔语句,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众生所有的一切罪业,是依身、语、意的三业所构成的。如杀生、偷盗等的行为,是由身体的动作而造成的罪恶;如妄言、雨舌等的行为,足由语言的表达而造成的罪业;与思心所相应而倾向于恶的内心的活动,是由意业所产生的罪业。离了身语意三业的活动,还有什么罪恶可言?
既知所有的罪恶,是从三业因缘生的,现在要想忏悔清净,当然还足要从三业因缘忏起,方能合诸罪业消灭清净,听从须以三业勤求忏悔。而忏侮必要首先具有断隗。断隗是从心生的,以意业为因,翘勤礼拜是身,高声赞叹是口,身旦一者为缘,以这样的三业因缘,至诚求减一切罪障,是就可以得到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然后受行八戒,八戒之法就能纳于身心。一切罪障如千年的暗室,惭愧忏侮好似一盏明灯。所谓暗室千年,一灯能破,就是此意。足以诸位来受戒时,果能生大惭愧,建大忏悔,至诚感佛,不特无有不应,且必三业清净。
严格说来,佛法的忏悔制,不但在受戒时,要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