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讲什么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

发布时间:2022-08-25 09:00:40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目 录

  一、绪言

  二、化迹人间

  三、善导大师的著作

  四、至诚恳切为主

  五、定善与散善

  六、弥陀净土为报土

  七、称名念佛为正业

  八、三心

  九、论九品生

  十、会通别时意

  十一、简介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

  伟哉善导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

  善导大师,为净土宗二祖。唐朝时代,弘化于长安。不过圣人垂迹,不可思议。我们凡夫寸见,焉知究竟?

  据佛祖统纪言,善导和尚,是阿弥陀佛化身。为化此土,示?长安。

  佛祖统纪第二十六,法师善导传言:「阿弥陀佛化身。至长安闻浐水声曰,可教念佛。三年满长安城皆念佛。后有法照法师,即善导和尚也。」

  由来圣?不可思议,随众生心而示现。例如佛出现于世,有见佛金身,有见佛银身,有见佛?璃身。有见佛身高八尺,有见佛身高丈六,有见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有见佛不具相好,有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见佛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如果我们凡夫所见,不过一老比丘而已。

  所以虽同处一会,以众生根机不等,所见亦复不同也。弥陀示现,化?善导,凡夫唯可仰信,不可致疑。

  佛祖统纪及宋高僧传第二十五,释少康传均有记载云,唐朝少康法师,于贞元初年,至洛京白马寺。见殿内有物放光。于是取出看是何经,原来是善导行西方化导文。少康法师生大欢喜,于是默祷曰,我若与净土有缘,愿此文再放光明。誓愿甫毕,果然光明重耀。并且光中有化佛化菩萨无量。

  于是少康至长安,入善导影堂内乞愿。见善导真像化为佛身,并谓少康曰,汝依我净土法门施设,利乐众生,同生安养。……

  由此可知,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也。

  善导大师,修净土念佛,重于力行实践,不尚空谈。所谓声闻以言教为主,缘觉以义理为主,菩萨以力行为贵。善导大师领导念佛,诚菩萨行也。

  同时彼于教义,亦复通达无?。甚至超乎于当时诸师之上。例如当时诸师,依于观经,判上品上生者,应是四五六地菩萨。因为经文有曰,上品上生者……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即见佛及诸圣众。闻法即悟无生法忍。

  诸师多依仁王经,得无生忍者,为七八九地菩萨。既云生彼国已,闻法即得无生忍。当然是四五六地顺忍菩萨也。

  诸师多判上品中生者,为初二三地信忍菩萨。因为经云,上品中生者,生彼国已,经一小劫得无生忍。同时上品下生者,生彼国已,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知上品中生者,为初二三地信忍菩萨。

  诸师多判上品下生者,是三贤位伏忍菩萨。因为经云,上品下生者,生彼国已,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我们知道,欢喜地者,乃初地也。既然生彼国后,经三小劫登初地,当然是地前三贤之伏忍菩萨了。

  诸师所判,皆仅据经文,而未探佛意。认为既然往生闻法既得无生忍,当然是四五六地人。往生经一小劫得无生忍,当然是初二三地人。往生经三小劫,得往欢喜地,当然是地前三贤位人。

  如此等判,皆是根据往生人的资格而判。善导大师则不然,认为九品生者皆是凡夫。往生不是靠自力,乃仗佛力。凡夫仗佛力往生,生彼闻法即与八地菩萨等。p-4

  善导大师认为,地上菩萨已经得度,何必更劳救拔?佛说净土法门,是为救拔末法时期,水深火热中的众生。故九品生者,皆凡夫中人。

  并引经文作证曰:「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

  由此可见,善导大师,显理圆融,出过诸师之上也。

  善导大师持戒精严,从来不举头望女人。一生安于弊衣恶食。衣食苟简,口不尝美味。一心办道,从不松懈。其高行亮节,为时所崇敬。感化力之强,几不可思议。

  当时居长安,化人念佛一体向善。全城向化,皆断肉食。屠户生意,日见萧条。

  长安城中,有一京姓屠户。因生意冷淡,大生烦恼。转恨善导和尚,瞋恚难忍。于是持刀入寺,欲杀善导。

  善导大师,好言慰喻,为说净土法门。指示西方现净土相。京姓屠户大受感动,发心念佛。

  甚至出寺后,登寺前柳树,自投于地,舍身求生西方。当时大众,均见有化佛,引其神识,往生西方。

  当时受善导感化,舍身求生者,时有所闻。可见其至德感人,受化者众。

  故净业行人,应效法善导,持戒念佛。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此三福净业,总说即为凡夫、二乘、菩萨之戒行。此三者,前不具后,后必具前。初言孝养父母云云,乃凡夫人天所具之行。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云云,乃小圣所具之行。第三发菩提心云云,乃大乘菩萨所具之行。

  何故言前可不具其后,后者必具其前呢?若大乘菩萨,不具凡夫小圣之德,焉得名菩萨?若小圣不具凡夫之德,焉得为小圣?所以前不具后,后必具前。

  由此三福看来,可知净土法门,五乘普度。下自凡夫人天,上至诸大菩萨,一皆求生净土。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皆净土行人也。

  我们说过,凡夫见浅,圣迹难思。为顺凡情,我们将大师来历,略述梗概。

  佛祖统纪法师善导传云,法师善导,不知何处人……。

  但有人说,善导大师是安徽泗州人。亦有说是临淄,若为临淄,应是山东人。(其实临淄籍者,乃善道,非善导也。虽一寸之差,即为二人。)总而言之,依佛祖统纪,无法知善导为何处人。

  有人说善导俗姓朱,生于隋大业九年。但是佛祖统纪均无记载。

  唐太宗正观中,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讲诵观经。善导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速超生死。

  续高僧传释会通传,亦有类似的记载云:「……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寓,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唯行念佛,弥陀净业。」其余所记,亦有与佛祖统纪略同者。

  后至长安,精进念佛。每入室念佛,互跪合掌,高声唱名,必至声嘶力竭。虽寒冬时节,亦须流汗。

  自念佛堂出,即为人演说净土法门,广行化导,利益众生。

  善导精勤念佛,行般舟三昧。三十余年,不暂睡卧。并且护持戒品精严,纤毫不犯。不厌恶食,不求甘美。好食供众,粗食自奉。乳酪醍醐,皆不经口。

  自古修道之士,大概都是一心办道,淡薄自奉。如寒山拾得二大士,亦是俭苦自持,唯求利众。反观今日我等凡夫,衣食无缺,悉赖十方。若不悉心办道,能不惭愧!

  善导凡有?施,便用写阿弥陀经,竟积至十万卷。画净土变相图,三百余壁。修营坏寺废塔,然灯续明。

  长安有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卷者。有日课佛号万声,乃至十万声者。有得念佛三昧者,有往生极乐世界者,莫能纪述。长安一时大化,咸归净土。

  善导大师行不共众,恐谈世事。每念佛一声,有一光明从口而出。高宗知其念佛口出光明,赐号其寺曰「光明寺」。

  一日大师忽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于是登上寺前柳树,向西祝愿曰,愿佛接引我,愿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养。

  有云祝愿毕,于树上端身立化。有云祝愿毕,投地而寂。

  至于善导大师入灭年,几无可考。仅于释氏嵇古略卷三有云:「善导和尚,入京化人,修净土业,念阿弥陀佛。说法光明寺。是年入灭。」

  查该年或系壬戍龙朔二年。宋高僧传,亦有「善导瘗塔于秦岭」句。然文简亦莫知究竟。

  善导大师,有劝修净土偈云: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老病。任是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唐京师千福寺,释怀感法师,初不信念佛能径生安养。于是谒善导大师,用决所疑。善导予以开示,令至心念佛,将来定有证验。

  怀感法师,入于道场,三七念佛,然不见灵瑞。自恨障重,欲绝食舍身。善导止之,令发愿精诚三年念佛。

  后果然感得灵瑞,亲见金像毫光。于是便证得念佛三昧。遂着群疑论七卷传世。

  怀感法师,临命终时,果然感化佛来迎。合掌面向西方,安详往生。

  是知修净土法门,须发深心。至诚恳切,持念佛名。不念到慈光照临弥陀现前,誓不罢休。莫问佛来迎不迎,只问己心诚与不诚。

  今日修净土行者,往往才念得三二日佛号,便怪佛犹不来感应。此总是心不真切,意存躁动也。

  善导大师的著作,究竟有几种,我们现在莫知其详。我们只能就现在所能见到的而言,当然这不见得正确。但我们现在,祇能作到这一点。易言之,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遗留到现在的一批,至于失传的究有多少,我们便不得而知了。

  今仅就我们熟知而现存者,约有以下数种:

  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内分一玄义分。二序分义。三正宗分定善义。四正宗分散善义。观经疏一名四帖疏。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

  转经行道愿生净土法事赞二卷。

  往生礼赞偈一卷。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一卷。

  其余尚有「念佛镜」二卷,署为唐道镜、善道共集。则此善道,非彼善导也。聊记于此,以却或疑。

  从善导大师遗着中,我们可以看出,善导修行,主张至诚恳切,不尚虚理空谈。处处脚踏实地,力行不懈。这是善导大师的特色,不似其它的,谈理虽妙,而行之不切。

  我们似乎可以想见得到,善导大师没有虚伪的排场,弊衣恶食,身体力行,念佛度生。此亦大师感人至深,众所钦敬之处。

  古德示现,乃为后人作楷模。我们末法愚痴凡夫,皆应以此为典范。庶几道业可期也!

  善导大师的著作,以观无量寿佛经疏,内容最为丰富。观经疏分玄义、序分、定善、散善等四分,所以观经疏又名四帖疏。

  提起观经四帖疏,和我本人还有一段很深的渊源。我初学佛时,第一部经便是看四帖疏。

  初学佛的人,毫无根基,看如此深的经,真是不着边际。不过我知道这是一部好经,于是耐着心性,终于一字一字地看完。虽然看完了,可是还是不懂。

  有一次法师问我:「最近看甚么经?」

  我回答说:「看的观经『四疏帖』。」

  法师马上纠正说:「不,是观经『四帖疏』。」

  可想而知,我对观经四帖疏了解的程度,够多可怜了。

  观经疏玄义,在于解释经题,及明全经教旨。如玄义释名分说「言佛者。乃是西国正音。此土名觉。自觉觉他觉行穷满。名之为佛。言自觉者。简异凡夫。此由声闻狭劣唯能自利阙无利他大悲故。言觉他者。简异二乘。此由菩萨有智故能自利。有悲故能利他。常能悲智双行不着有无也。言觉行穷满者。简异菩萨。此由如来智行已穷时劫已满出过三位故名为佛。言说者。口音陈唱故名为说。又如来对机说法多种不同。渐顿随宜。隐彰有异。或六根通说。相好亦然。应念随缘。皆蒙证益也。言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今言无量寿者是法。觉者是人。人法并彰故名阿弥陀佛。」

  观经疏将所观之境,分为正报依报。依报又分为地下庄严,地上庄严,与空中庄严。

  地下庄严,如经云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等是。

  地上庄严,即一切宝地池林楼阁宫殿等是。空中庄严,即一切变化宝宫华网,宝云化鸟,风光动发声乐等是。

  正报有二,一者主庄严,二者圣众庄严。主庄严者,即阿弥陀佛是。圣众庄严者,即现在彼土之诸圣众,及十方法界往生彼土者是。

  观经疏序分,是说明证信序及发起序。解释经文自「如是我闻开始,下至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为序分。

  自日观以下为正宗分,正宗分又分为二。前十三观为正宗分定善,后十四十五十六,三辈九品为正宗分散善。定善十三观,系韦提希征问,佛作解答。散善三观,系佛无问自说。

  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前十三观,均以观佛为主,故列为定善。自第十四观以下,借修余善为助缘,回向发愿往生,故列为散善。第十六观,临命终人为苦所逼,已不遑修观,教令持念佛名,是为念佛三昧。

  依经文看来,末法众生恶业深重,唯持名念佛一门,最为应机也。兹依观经,录九品往生之生因,俾供参考而利修行。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行人若欲求上品上生,便应谨遵教旨,如是发心,如是修行,如是求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行人如是修行,如是求生,便得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此是上品下生生因。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上所说,上品生者是第十四观,中品生者是第十五观。以下第十六观,系下品生众生。下品生者,皆作恶众生。佛犹不舍,皆度往生。故净土法门,何止五乘普入,直是普度一切也。

  经文云,「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经中初云「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者,言心念佛也。换句话说,即观想佛也。后言「应称无量寿佛」者,是言汝若不能观想彼佛,可称名念佛也。

  由此可知,观经处处指示了生死之法。吾人欲知云何了生死,云何往生极乐世界,以及临命终时云何修行,当读观无量寿佛经。欲明观经深义,当读善导观经疏。

  昔昙鸾大师求长生不死之法。遇菩提流支,授以观经。昙鸾赞叹顶受,自行化他,广为流布。可见观经诚为出生死之圣典也。昙鸾以后,善导大师出,于观经益广弘化。

  观经疏除以观佛及念佛三昧为宗外,并以一心回向发愿往生净土为体。所谓称名念佛之行,必依回向发愿求生西方为体。依体而起行,借行而成愿。行愿相当,即得往生。

  所以今日修净土行者,必须以回向发愿求生西方为体。以此愿心,导而起行至心念佛。非恳切求生愿心,无以导行。非至诚心念佛,无以成其愿。如果只知随口念佛,无向无愿,则悠悠荡荡,标心无的。如果徒有求生之愿,而无念佛之行,其愿则虚。故善导大师言,今此观经,以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至于观经教相,玄义分判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所摄。

  总括来说,余人所作之观经疏,多是发理玄微。而善导大师之观经疏,却以诚行为胜。并且余诸大德,多判上品生是地上菩萨所得。独善导大师,判三品生,皆凡夫中人。彼即根据经中所言此经「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而作如是判。并且说末法时期,唯此念佛法门最为应机。因为如此法门,系佛为救末法时期众生所说故。

  善导大师主张念佛须至诚恳切。以至诚心持念佛名,以恳切心求愿往生。如此念佛,可与阿弥陀佛愿力相应。若得佛愿我愿相应,方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怎样念佛方能与阿弥陀佛相应呢?第一念佛人须戒杀,这样便与阿弥陀佛相应。如念佛人犹自杀生,便与娑婆世界相应,与阿弥陀佛不相应。

  第二要不盗。如果犯盗,便与阿弥陀佛不相应,与娑婆世界相应。

  第三要不邪淫(出家人直戒正淫)。如果犯邪淫(淫),便与阿弥陀佛不相应,与娑婆世界相应。

  第四要不妄语,第五要不恶口,第六要不绮语,第七要不两舌。如果严重的犯口四过,便与阿弥陀佛不相应,与娑婆世界相应。

  第八要无贪心。若生贪心,便与阿弥陀佛不相应,与娑婆世界相应。

  第九要无瞋心。若生瞋心,便与阿弥陀佛不相应,与娑婆世界相应。

  第十要无恶见。若有恶见,便与阿弥陀佛不相应,与娑婆世界相应。

  这样不犯十恶业念佛,名持戒念佛。如果持戒念佛,便与娑婆世界不相应。以不相应故,便不生于娑婆。若人不留娑婆,以念佛功德力故,自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修净土行者,要须至诚念佛,恳切求生。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有云:「行者等,必须于一切凡圣境上,常起赞叹之心,莫生是非嫌恨也。」又曰「自他境上,护得三业能令清净者,即是生佛国之正因也。」

  善导至诚恳切般舟三昧行道,精勤不懈愿求往生,至为感人。般舟翻为常行道,三昧翻为定。由前三业无间,心至所感,则佛境即可现前。佛境现前,则身心内悦,故名为乐。

  善导大师,发心恳切,念念愿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至诚心恳切愿,流露于字里行间。兹仅将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摘一段于下:

  「般舟三昧乐 愿往生 三界六道苦难停无量乐

  旷劫已来常没没愿往生 到处唯闻生死声无量乐

  释迦如来真报土愿往生 清净庄严无胜是无量乐

  为度娑婆分化入愿往生 八相成佛度众生无量乐

  或说人天二乘法愿往生 或说菩萨涅槃因无量乐

  或渐或顿明空有愿往生 人法二障遣双除无量乐

  根性利者皆蒙益愿往生 钝根无智难开悟无量乐

  璎珞经中说渐教愿往生 万劫修功证不退无量乐

  观经弥陀经等说愿往生 即是顿教菩萨藏无量乐

  一日七日专称佛愿往生 命断须臾生安乐无量乐

  一入弥陀涅槃国愿往生 即得不退证无生无量乐

  万劫修功实难续愿往生 一时烦恼百千间无量乐

  若待娑婆证法忍愿往生 六道恒沙劫未期无量乐

  贪瞋即是轮回业愿往生 烦恼岂是无生因无量乐

  验此贪瞋火烧苦愿往生 不如走入弥陀国无量乐

  弥陀因地发心时愿往生 顿舍王位求菩提无量乐

  饶王佛所落发须愿往生 出家修道名法藏无量乐

  四十八愿因兹发愿往生 一一誓愿为众生无量乐

  众宝庄严名极乐愿往生 广大宽平无限量无量乐

  我得菩提当心坐愿往生 彻穷后际度众生无量乐

  身相光明照法界愿往生 光所及处皆蒙益无量乐

  一一光明相续照愿往生 照觅念佛往生人无量乐

  欲比十方诸佛国愿往生 极乐安身实是精无量乐

  般舟三昧乐 愿往生 释迦如来悲意深无量乐

  本师释迦修普行愿往生 长时长劫度众生无量乐

  一切如来设方便愿往生 亦同今日释迦尊无量乐

  随机说法皆蒙益愿往生 各得悟解入真门无量乐

  门门不同八万四愿往生 为灭无明果业因无量乐

  利剑即是弥陀号愿往生 一声称念罪皆除无量乐

  释迦如来因地时愿往生 顿舍身财求妙法无量乐

  小劫大劫长时劫愿往生 随顺佛语誓修行无量乐

  念念时中行六度愿往生 慈悲喜舍化众生无量乐

  三业专修无间业愿往生 誓作菩提无上尊无量乐

  证得菩提无上果愿往生 分身百亿度众生无量乐

  一音演说随机悟愿往生 各各随悟到真元无量乐」

  欲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行愿具足。如果终日只是飘飘忽忽念佛,而无愿求往生之心,是不得往生的。

  观经疏云,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必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如果但有行而无愿,则其行必孤。但有愿而无行,其愿必虚。所以一定要行愿相扶,始得往生。

  临命终人,不可顾虑佛来不来迎接。只要决定回向愿生西方,阿弥陀佛决无虚愿,一定垂手接引。如果自心生疑,怀疑佛不来迎接,怀疑不能往生。如此皆是自误,莫怪弥陀。所以净土行者,必须真信切愿力行念佛。须知佛境由心现,决定心必现决定境。

  故善导大师云,莫论弥陀摄不摄,意在专心回不回。但使回心决定向,临终华盖自来迎。

  所以念佛求生西方,必须生决定信。善导云,若人不信,或起毁谤,现身即得诸重病。

  其它如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亦说:

  「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其人得无量之福,永当远离三涂之厄。命终之后,皆当往生彼佛剎土。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毁坏斯等正觉之心。」

  又说:「其有不信赞叹称扬阿弥陀佛名称功德,而谤毁者,五劫之中,当堕地狱具受众苦。」

  所以净业行者,真信切愿,持名念佛,是往生的保证。善导大师,为令行者守护信心,以防被外道邪见所坏。特别举譬喻说明,坚定信心愿力方得往生的道理。

  善导大师说:「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

  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却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

  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

  此譬喻所明,东岸譬喻娑婆火宅,西岸譬喻极乐世界。群贼恶兽诈亲者,譬喻众生之六根六尘六识五阴四大。无人旷野者,譬喻常随恶友,不遇真善知识。水火二河者,譬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恚如火。中间白道可四五寸者,譬喻众生于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之心。常为水火交侵者,譬喻贪爱能染善心,瞋火能烧功德法财。言行人直向西者,譬喻修净土行。东岸闻人声劝进西行者,譬喻释迦牟尼佛灭后,虽不见佛,然犹有教法可寻。或行一分二分群贼唤回者,譬喻其它的别解别行,及恶见人妄说惑乱,或者自己造罪退失道心。西岸人唤者,譬喻阿弥陀佛慈悲大愿。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者,譬喻众生久沉生死,今信顺释迦弥陀二尊,得生西方极乐国土,见佛闻法,庆喜无极。

  由这一段譬喻,我们即可看出善导大师的信愿是如何地恳切,念佛是如何地真诚了。现在念佛的人千千万万,往生者寥寥无几。无他,只怪行者信愿不恳切,念佛不真诚罢了。

  由于这种原因,于是导出欣厌二门。欣往西方,厌离娑婆。

  善导大师说,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忻。如果厌娑婆,则娑婆可离。如果忻往净土,则净土可以常居。离娑婆则无六道之因,亦无轮回之果。居净土便可不受众苦,但受诸乐。

  有人谓佛法无取无舍,何来忻厌。此人不知佛法,自来古德多有驳斥。今复试申明之。

  法身佛生同具,不二不别,无取无舍。不仅如此,经云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者,即法身也。

  众生虽同具法身,但未具功德智慧,故只名佛性,不名为佛。众生若欲成佛,必须断诸烦恼,修诸功德。一旦功德智慧具足,佛性圆显,即名为佛。以须断烦恼修功德故,焉得不舍下取上?焉得无忻厌之心?

  故自凡夫以至等觉,无非忻厌,无非舍下取上。一旦究竟佛道,证无上觉,取至究竟故无取,舍至究竟故无舍。故无取无舍,无忻无厌者,是法身也,非具缚之凡夫也。具缚凡夫,必须离尽烦恼缠,方证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之法身。

  若谓凡夫即无取无舍,则与佛何异?若与佛无异,何得谓之凡夫?若谓凡夫即无取无舍,则何以转凡成圣?若谓凡夫即无取无舍,则何以转迷证觉?何以离六道之生死,证涅槃之寂灭?

  所以自凡夫以至圣人,无非忻厌取舍。自初果二果三果,乃至阿罗汉,无非忻厌取舍。自信位至住位,自住位至行位,自行位至回向位,无非忻厌取舍。自初地至二地,二地至三地。乃至自十地至等觉,无非厌下忻上,舍下取上。若必谓凡夫即无忻厌取舍,是无因果也。所以忻西方厌娑婆,是信愿行必然的结果。反过来讲,若非忻厌二心,又焉能发起真信切愿而念佛?

  所谓定散二善,依观经疏,定善是前十三观,散善是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观经疏云,定善一门,韦提希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从日观以下,至第十三观以来,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

  经文云:「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此即定善之文。思惟者,即观佛前方便也。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也。于此我们可以知道,定善者与观佛三昧相应也。散善者修三福余善,得九品生。以修余善故,是名散善。

  三辈散善一门,三福以为正因,九品以为正行。三福中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是人从来未闻佛法,但自行孝养仁义礼智信,故名世俗善。

  第二福者,名为戒善。此戒善即有人天声闻菩萨等戒。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或有具持不具持,但能回向,尽得往生。

  第三福者,名为行善。此是发大乘心凡夫,自能行持,并兼劝有缘,舍恶持善,回向往生净土。

  于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一人行世福戒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一人行戒福行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之人。

  依观经所示,九品生者,皆有瑞应所现。上品上生者,临命终时,因此人勇猛精进故,佛及众圣来迎。见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来迎。

  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音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劝进行者。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

  此是上品上生临终瑞相。第一三圣亲迎。第二乘金刚台。第三生彼国已,即见佛闻法得无生忍。

  上品中生,往生瑞相是这样的。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及无量大众眷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来迎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赞于佛。经于七日,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

  此是上品中生者,往生之瑞相。第一佛及圣众来迎。第二乘紫金台。第三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乃开。经七日后,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极乐世界一日一夜,于娑婆世界为一小劫。

  上品下生之瑞相。行者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上品下生者,第一坐金莲华,莲华即合。第二经一日一夜,莲华始开。七日之中,始得见佛。虽然见佛,然不能了了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须经三七日,始能了了见。第三经三小劫,始得百法明门,住初欢喜地。

  于此可知,上品下生者,等同三贤伏忍位菩萨。经三小劫,即同初地信忍位菩萨。一般古德,多依往生者之资格,判此段经文。谓往生者具四五六地菩萨之资格,始得上品上生。因为经云往生彼国已,见佛闻法即得无生忍故。据仁王般若经,地前三贤是伏忍位。初二三地是信忍位。四五六地是顺忍位。七八九地是无生忍位。十地及妙觉是寂灭忍。今行者生彼国已,即得无生忍,当然是顺忍菩萨始得往生了。

  一般判上品中生者,为初二三地信忍菩萨。因为经云,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故。一般判上品下生者,为地前伏忍位菩萨。因为经云,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初欢喜地故。

  若如此判,很明显与佛言「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一语不合。同时若据此判,则凡夫往生无分矣。焉得谓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呢?

  故善导大师判九品生,皆是凡夫。理由是,往生非靠自力,而是仗阿弥陀佛之愿力。以佛愿力故,往生西方,即同七八九地菩萨。由此可见,净土法门是何等殊胜了。末法时期众生,若不仗弥陀愿力,焉有如此便宜事?

  其余中品上生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中品三生,皆同小乘。故中品上生者,生彼国已,闻法即证阿罗汉道。得三明六通,八解脱。三明者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八解脱者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中品中生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七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中品上生者,生彼国已莲华寻开,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生彼国已,经于七日,华始开敷。先得初果,半劫以后,方成四果。此系中品上生与中品中生,不同之处。

  中品下生者,命终生于西方,经七日已,遇观音势至,闻法得须陀洹。过一小劫,得阿罗汉。

  总之,凡夫若生彼国,得上品生者,即证菩萨道,可得无生忍。得中品生者,可成无学,得无漏道。

  下品上生者,命欲终时,有化佛化菩萨来迎。于彼国宝池中,经七七日华开见观音势至。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下品中生,往生的情形。临命终时,有化佛化菩萨来迎。生彼国已,于莲华内,经于六劫,莲华始开。观音势至,为说大乘甚深经典。听闻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下品下生者,命欲终时,见金莲华,如一念顷,生于彼国。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音势至为说实相法,应时即发无上菩提心。

  何故下品生者,经多劫后,或证大果,或发无上菩提心。而中品生者,反证小果,得无漏解脱呢?须知西方极乐世界,纯系大乘,无有小乘。中品生者,皆回小向大之人。此等之人,勿须经过多劫,即可体证大道。而下品上生者,发无上菩提心后,须经十小劫,方入初地。下品中生者,于六劫方得华开,见观音势至。闻法始发无上菩提心。寻经文当知得大道之时劫,当更久远。下品下生者,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方华开见观音势至。闻法后方发无上菩提心,得大乘道果之时劫,当更久远矣。

  前十三观,均须专观往生,故判为定善。十四十五十六三观,发三种心,修于三福,得九品生,故曰散善。

  佛有报佛与应化佛,报佛居于报土,化佛居于化土。所谓「报」者,是指实报而言。地上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可以分证实报。佛过尽德圆,是究竟实报之人。

  佛为了未破无明未见法性之人,示现化身化土。未破无明未见法性之人,是没有资格生于报土的。凡夫与二乘,未破无明未见法性,故不能生于报土。

  因为这种原因,便引出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是报土,抑系化土之诤。如果西方极乐世界为报土,则凡夫二乘应不能生。例如当时摄论诸师,便执此说。因而有「别时意」之说。

  如果西方极乐世界是化土,那么阿弥陀佛,亦应是化佛。今凡夫二乘皆得往生,可见西方极乐世界应为化土。报土是净土,化土岂得真净土?

  于是其说不一,诤论纷纷。摄论诸师,便执着西方极乐世界是报土。凡夫二乘不能往生,凡夫二乘往生者,只是别时意。于是当时净土行人,多有退心者。

  然而别时意,与佛语相违。佛于无量寿经,明了宣示「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经亦说,下品下生者,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令声不绝,十念即得往生。由此观之,别时意是不正确的。

  于是有人提出「事净土」之说。谓西方极乐世界,是事净土。所以凡夫二乘,皆得往生。

  事净土是净影寺慧远大师所立。净影慧远,与庐山慧远大师非为一人。庐山慧远,系东晋时人。净影慧远,系北魏时人。

  净影慧远大师著作甚多。大家所熟知者,如无量寿经义疏二卷,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一卷,大涅槃经义记二十卷,维摩经义记八卷,大乘起信论疏二卷等。另外还有大乘义章二十卷。

  净影慧远大师,颇关心于净土。于大乘义章中,特别着「净土义」一章。大师将净土分为三类,一、事净土,二、相净土,三、真净土。事净土是凡夫所居之净土。相净土是二乘及地前菩萨所居之净土。真净土是初地以上菩萨乃至妙觉佛,所居之净土。

  既然西方极乐世界为报土,当是地上菩萨及佛所居之土。凡夫没有资格居住,凡夫只能往生事净土。于是有人便主张西方极乐世界为事净土。总之,大家都认为凡夫是无法往生报土的。

  另外还有诸师主张,西方极乐净土,是通于报、化二土的。初地以上的菩萨,生于报土。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生于化土。

  如此说法,固然很有道理。但总觉此论,有故圆其说之嫌。似不能令我们服服贴贴,坚信不移。

  善导大师出,力排群议,独彰正说。善导大师,着眼于文义并显。大师主张,第一阿弥陀佛是报佛。西方极乐世界是报土。而凡夫之人,皆能生于报土。其所以生报土的原因,是仗阿弥陀佛强大的愿力,而非众生自力所致。如果忽略了弥陀大愿,只着眼于往生者之资格而论凡夫能否往生,其说是不正确的。

  善导大师,依大乘同性经,确定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有一段话,有问: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大乘同性经卷下,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萨问佛,世尊!佛身几种?佛言,善丈夫!略说有三,一者报,二者应(化),三者真(法)。

  菩萨又问何为报、应、真身?佛答报身者,如我今日现诸如来清净佛剎,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即是报身。

  是故当知,凡于清净佛土成佛者,无论现在得道者,或是当来得道者,皆是报身佛。

  佛复回答应身说:善丈夫!如今日踊步揵如来,魔恐怖如来,大慈意如来。如是等一切如来,秽浊世中,现成佛者当成佛者。如来显现从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法。汝今当知如是化事,皆是应身。

  所以我们知道,凡于秽浊世成佛者,凡示现八相成道者,皆是应化身佛。

  佛回答真身说:如来真法身者,无色无现无着不可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相无报,无生无灭无譬喻。如来不可说身,法身智身,无等身,无等等身,毗卢遮那身,虚空身,不断身,不坏身,无边身,至真身,非虚假身,无譬喻身,是名真身。

  而大乘同性经说,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宝德如来等,皆是清净佛剎成佛者。故知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为报佛报土。

  既然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为报佛报土,那么凡夫二乘,焉能得生报土呢?善导大师说明凡夫得入报土者,系由托佛大愿,以为强缘。所以能令五乘齐入,得生弥陀净土。

  有人问曰:「若言凡夫小圣得生者,何故天亲净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是何道理?」

  善导大师斥责曰,子但诵其文,不窥其理。况加以封拙怀,迷无由启。

  于是引观经下品三生,证明凡夫得生清净报土,用却众疑。下品三生,皆是罪恶凡夫尚得往生,况二乘圣人乎?

  观经下品上生人,或有众生,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如此愚人,岂非凡夫?然临命终时,犹得化佛菩萨现在其前,金光华盖迎接往生。生彼国已,闻法即发无上道心。

  下品中生,及下品下生,亦系罪恶凡夫,蒙佛接引往生。生彼国已,闻法即发无上菩提心。此即凡夫仗佛愿力,往生报土之明证。

  或问,二乘种不生,所谓种之与心,有何差别?善导大师回答说,种之与心,义无差别,不过取方便而言罢了。凡夫既生彼国,因为身器清净故,正堪闻法。闻已便能生信,并不简别大小。但是当时观音为说大法,不为说小法。因为彼国众生,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彼人闻大欢喜,即发无上道心。如是便名大乘种生,亦名大乘心生。正由闻大,即大乘种生。由于不闻小,故曰二乘种不生。十方众生修小乘戒行,愿往生者,悉得往生。生彼国已,先证小果,证已即回小向大。一经向大,便不退生二乘之心。故名二乘种不生。

  至于女人及根缺不生义者,因为彼国无女人及根缺故。女人求生彼国,皆得往生。生彼国已,即转丈夫身。十方根缺众生求生彼国,皆得往生。生彼国已,当即诸根具故。

  所以十方众生,只要至心信乐,求愿往生。上至尽形,下至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得往生。

  安乐集云,诸佛以四种方便度化众生。一、以相好光明度化众生。此是以身业度化众生。佛以神通大方便,于无相法,而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及无量光明。令众生起欢喜心仰慕心,而受度化。二、说法弘教度众生。此是以口业而兴度化。佛以神通大方便,于不可说法,而以言语宣说。令众生闻法欢喜,而受度化。三、以神通变化度众生。此是意业度众生。以神通变化,折伏刚强难调众生,而度化之。四、以名号度众生。此是以悲愿功德力度众生。佛秉大愿,十方众生,称佛名者,皆蒙度脱。佛是万德洪名,一经称念,可灭无量罪。

  善导大师立五念法门,一、礼拜门。身礼阿弥陀佛。二、赞叹门。口业赞叹阿弥陀佛。三、观察门。意业观想阿弥陀佛。四、读诵门。读诵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五、称名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求愿往生。

  于五念门中,唯称名一门,为修行正业。其余礼拜、赞叹、观察、读诵等。皆是修行助业。有称名愿生之正业,辅以礼拜、赞叹、观察、读诵等为助缘。如油之助火,火势之借油,方能成就往生净业。所以善导大师,独以称名一门为正业。其余礼拜等四门,为修行助业。

  何以称名一门,有如是大之功德?须知诸佛名号,万德庄严。阿弥陀者,译为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者,横遍十方。无量寿者,竖穷三际。所以称一佛名,即称一切佛名。一切佛名,皆不出乎一佛名。

  三藏十二部,无非赞叹于佛。若非赞诸佛德,则三藏十二部便落虚妄。换句话说,若非赞佛实德,则三藏十二部便无价值了。

  诸佛之实德,在于自觉觉他觉满。佛者十号具足,十号者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前五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是诸佛自觉之德自利之德。后四号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是佛觉他之德利他之德。如是自觉觉他觉满,自利利他俱利,名之曰佛。

  或曰此是十方诸佛通具之德,何故独称西方阿弥陀佛名号?此有二意,一者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为度末法众生。二者世尊为令众生标心有方,故独赞称念西方阿弥陀佛。其实诸佛是法界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

  善导大师于往生礼赞偈中曾说,若称念阿弥陀佛一声,即能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又如观音经云,若称礼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

  又如无量寿经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又如阿弥陀经云,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称佛不乱。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

  次下并有六方诸佛证明。经云一一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各于本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此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云何名护念?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乃至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恒河沙佛证成此事,故名护念经。又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故名护念经。

  故称念佛名,求愿往生,必得往生。称佛名号,可灭重罪。所以念佛法门,功德无量。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云: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一入弥陀涅槃国,即得不退证无生。」故善导大师,特别重视念佛法门。往生彼国,纵下品下生,亦证不退,永不退堕凡夫位。证无生者,是指上品生人。上品上生,生彼国已,闻法即证无生。中下二生,亦必当证无生。故曰一入弥陀涅槃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至于念佛灭罪,行道往生赞亦云,「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所以称名功德无量,可以往生,可以灭罪。

  依无量寿经,称佛名号毕命为期。依阿弥陀经,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依观经所说,十念即得往生。此是说明,念佛法门极为方便。若能尽形寿持念佛名,亦得往生。但持念佛名,必须至诚恳切。以持名为正业,并以礼拜、赞叹、观察、读诵,及一切余善而资助之。云何以为资助?凡礼拜赞叹观察读诵,及一切余善功德,悉皆回向愿生西方,愿见弥陀。如此念佛,毕命为期,必得往生。

  依阿弥陀经,若不能尽形寿持念佛名,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勇猛精进,念至一心不乱,亦得往生。

  如果无暇七日进修,或平时不信不念。临命终时,至诚归命愿生西方。十称南无阿弥陀佛,便蒙佛及圣众,现前接引。释迦无虚语,弥陀无虚愿,若人起净信,便应信受佛语,依教奉行。

  所以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云:「随顺释迦如来教,佛教多门八万四。正为众生机不同,欲觅安身当住处,先求要行入真门。门门不同名渐教,万劫苦行证无生。」

  可知其余八万四千法门,要须旷劫修行。如此久远,凡夫众生,难修难证。

  「毕命为期专念佛,须臾命断佛迎将。」

  此说念佛求生西方,直捷易行。不劳经历多劫,勿须难行苦行。一旦生至彼国,闻法即得无生忍。

  「一食之时尚有间」一食之时虽短,尚生烦恼间隔佛道也。何况多生多劫,而不生惑造业呢?所以接着说:「如何万劫不贪瞋?贪瞋障受人天路,三恶四趣内安身。」

  众生经历多劫,难免起惑造业。所以不但求得无生忍遥遥无期,甚至三涂恶报亦复难免。

  「欲到弥陀安养国,念佛戒行必须回。」念佛持戒,必须回向愿生西方也。故曰念佛戒行必须回。

  「戒行专精诸佛赞,临终华座自来迎。一念之间入佛会,三界六道永除名,三明六通皆自在,毕命不退证无为。」

  十方诸佛,皆化众生,何故偏念西方阿弥陀佛?同时极乐世界,去此十万亿佛土。十万亿佛土,相距不谓不遥,何故偏求往生?行道往生赞有云:

  「誓愿今生顺佛教,行住坐卧专念佛,一切善业并须回,一切时中望西礼,表知凡圣心相向。佛知众生心杂乱,偏教正念住西方。」

  佛教众生偏念西方阿弥陀佛者,欲令众生标心有方也。娑婆世界众生心多杂乱,虽有十方诸佛,难摄众生散乱之心。故教众生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故世尊告阿难及韦提希曰:「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所以念佛人,行住坐卧,应想望西方。知西方有佛,不敢向西方吐痰及大小便利。应知西方虽去十万亿,然不出我之恭敬心。若能至诚恳切念佛,便可弹指之间入宝池也。

  持戒念佛功德无量,胜过一切财施功德。赞云:

  「相续念佛报佛恩,虽舍钱财造功德,不如持戒断贪瞋。普敬众生常念佛,自他功德并须回。安心定意生安乐,独超三界出烦笼。临终见佛华台至,须臾即入宝池会。莲华大众皆欢喜,即与天衣随意着。菩萨声闻将见佛,礼佛一拜得无生。弥陀告言诸佛子,极乐何如彼三界,新往化生俱欲报,合掌悲咽不能言。得免娑婆长劫苦,今日见佛释迦恩。」

  观经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故所谓三心者,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也。

  善导大师观经疏谓,此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必得往生。所谓愿行者,求生愿行也。愿即求生西方求见弥陀,行即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如此愿行既成,若不往生者,无有是处。

  又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换句话说,此三心虽出于散善文中,但亦通摄于定善。凡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此三心不可缺少也。

  以下依观经疏第四,申述三心之义。

  一者至诚心。所谓至者真也,诚者实也。所以至诚心即真实心。念佛第一要有真实心,不虚伪心。一切众生身口意业,必须要于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而内怀虚假。甚至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调,事同蛇蝎。如果这样,纵起三福净业,亦是杂毒之善。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办道如救头然。总名杂毒之善,不名真实修行。

  若以此杂毒之行,求生净土者,必不可能。因为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道时,乃至一念一剎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故行人修行若不真实,便与阿弥陀佛不相应也。

  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自利真实者,复有二种。一、要以真实心断除诸恶。行住坐卧,观想自己同一切菩萨,断除诸恶。二、要以真实心勤修众善。

  同时于真实心中,赞叹阿弥陀佛,及彼佛依正二报。以真实心厌离娑婆,厌离三界六道自他依正二报。亦赞叹一切众生三业所为之善。如果众生有作不善业者,应敬而远之,亦不随喜彼行。

  于真实心中,身业合掌礼敬四事供养阿弥陀佛,及彼佛依正二报。于真实心中,身业厌离娑婆,生死三界自他依正二报。

  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于真实心中,意业厌离娑婆生死三界自他依正二报。总之不善业,必须真实心中舍。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暗,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

  二者深心。善导大师谓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深信之心,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己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生死,常随生死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深信若乘彼佛愿力,即得往生。

  又深信释迦牟尼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令人欣慕。又决定深信阿弥陀经中所说,十方恒沙诸佛,所证所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

  一切行者,于净土法若生深信,即应一心信受佛语,不惜身命,决定依教奉行。佛令除舍者,即便除舍。佛令奉行者,即便奉行。佛令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随顺佛愿。是真佛弟子也。

  复次一切净土行者,但能依照观经深信力行者,必不误众生也。因为佛是满足大悲之人,是实语之人。是故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

  按:当时摄论师,依天亲菩萨往生论,提出十念往生系别时意之诤。善导大师即指出,不信二尊(释迦牟尼佛及阿弥陀佛),反信菩萨,实非正信。因为佛所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佛之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

  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依顺佛教而修行。永除疑惑错误,不被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惑乱,因而退失信心,倾动信心。

  此即针对当时教界,别解异执而言。即今现在,别解异执人士亦复不少。今睹善导之文,应有所警悟也。凡佛弟子,应决定深信,我是具缚凡夫。佛为三界导师,大智之人。勿为露己锋芒,侮及大圣也。

  或问曰,凡夫之人,智浅障深。若逢解行不同之人,多引经论,来相妨难。证明谓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若遇此事,当云何对治?而坚固自己之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呢?

  善导大师回答说,假使有人多引经论,证明说罪障凡夫不能往生者。应报言,汝虽将经论来证,谓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但我心决定深信,不受汝破。

  我非不信彼诸经论,应知佛说彼经时,处所不同,时间不同,对机不同,利益不同。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希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念佛即得往生。为此因缘,我今依此佛教决定奉行。纵令汝等百千万亿言不得往生者,不但不能破我信心,反增长成就我往生之信心。

  由此可见善导大师,对净土法门之决定信心。大师决定相信,末法时期,唯有净土法门,能度罪障深重众生。其余八万四千法门,虽然门门皆妙,然于末法时期,非应病之药也。

  观经疏复云,仁者善听,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纵使地前菩萨,罗汉辟支佛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何以故?因为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

  纵使初地以上,十地已来,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异口同音,皆云释迦牟尼佛,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余善得生极乐国,皆是虚妄不可依信。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决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佛语真实决了义故。佛是实知、实解、实见、实证。非是疑惑心中语故。复次不为一切菩萨异见异解,之所破坏。因为若实是菩萨者,终不违背佛教也。

  纵使化佛报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各各辉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言。释迦牟尼佛所说,赞叹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阿弥陀佛及修余善,回向愿生彼净土,此皆虚妄,不可依信。我虽闻诸佛所说,终不起一念疑退之心,怖畏不得往生彼国。何以故?一佛即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等同,无少差别。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以此道理推验,明知诸佛言行不相违失。释迦牟尼佛赞叹念佛即得往生极乐净土,十方诸佛亦同赞同劝同证。一佛所化,即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一佛所化。

\

  如阿弥陀经中说,释迦牟尼佛赞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亦同赞叹,劝念佛求生也。同时十方恒河沙佛,一时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释迦牟尼佛,所说所赞所证。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形寿,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行文至此,不觉慨然长叹!返观今人,宁信奉凡夫所说,竟违背佛语佛教。能不令人感慨!

  以上所说,是就人立信。以下再讲就行立信。

  所谓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正行者,专依诸净土经而行。例如一心专读诵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庄严。若礼拜,即一心专礼阿弥陀佛。若称念,便一心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如是名之为正。

  又如此正行中,复有二种。一者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因为称彼佛名,顺彼佛愿故。余如礼拜读诵等,即名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其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如是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彼佛忆念彼佛,无有间断,即名无间修。如果修其它杂行,心即常有间断。虽亦可回向得生,但总名疏杂之行也。

  三者回向发愿心。所谓回向发愿心者,即是将自己过去生,以及现在生,所有身口意业,所修积世出世间一切善根。及随喜他人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积世出世间善根。悉皆以真实心深信心,回向愿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名回向发愿心。

  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者,必须于决定真实心中回向。必须于决定深信心中回向求生。此心深信,犹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之所动乱破坏。一心直进,不得闻人破坏之语,便生退怯回顾落道之心。

  或问曰,若有解行不同邪见杂行人等,来相惑乱。妄兴种种疑难,谓念佛不得往生。或谓众生旷劫以来,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得往生彼土无漏无生之国位证不退也?若有人兴此疑难,当云何对治?

  善导大师回答说,诸佛教行,数越尘沙。禀识机缘,随情非一。

  譬如世人眼可见可信者,例如明能破暗,空能含有,地能载养,水能生润,火能成坏等等。如此等事,皆对待之法可思议之法,尚且千差万别。何况佛法不可思议,岂无种种利益也?

  此言佛力不可思议,往生彼国者,系仗佛广大愿力加被,非仗自力所致。故不虑为旷劫业力羁留也。今人有谓带业不能往生者,是不知往生系仗佛强大愿力所致。岂是自力消业解脱?若单凭自力,当然惑业不尽,不得解脱。纵然菩萨,亦犹有惑业未尽者,何况凡夫?若仗佛愿力,当知佛力不可思议也。

  莫执众生惑业实有,应知罪性本空由心造也。众生惑业,皆于妄心中虚妄起。若谓惑业实有,此人即落有法。落有法者,概属凡外。故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有法而入生死。应知一切法无生,无生法焉有带业不带业?一切法毕竟空,毕竟空中焉有带业不带业?一切法不二,于不二法焉有带业不带业?一切法无分别,无分别法焉有带业不带业?一切法无所有,无所有法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