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讲什么

佛法与情绪管理

发布时间:2022-10-01 17:21:53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慈宏记录整理

  2009年7月16日上午,我们来到成都文殊院文殊阁听住持宗性法师的讲座《佛法与情绪管理》。法师的讲座我以前也听过,感觉生动幽默、妙趣横生,所以很高兴又有机会聆听开示。

  一开始法师说到: 19世纪末到20世纪,学术界一直争论。有两派观点:一派主张佛法既是哲学又是宗教,另一派主张佛法既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立场不同看法也不同。佛法的生命力在于人对现实的观照与观察,用佛法改变人生。对现实人生的观照与指导是佛法的真实意义,而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究。

\

  法师让大家注意两个概念:情绪和管理。佛法怎样实现情绪的管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管理,没人的地方同样需要管理。比如这个地方,如果我们把桌子、凳子有序地排好,就会给大家一个好印象。这个比较好管理。桌子、凳子不会反抗。横着摆、竖着摆,听你的招呼。对人的管理,作为普通人很大程度上总是希望管理别人、指挥别人。常态下,物品很规矩,可是管人不一样。各人有各人的立场,最终人与人相处就会有很多问题。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都要表达自己的立场。唐代百丈禅师有管理的二十条法则。前两条对现实人生很有指导意义:

  一、丛林以无事为兴盛。这个无事不是指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干,而是指没有人我、是非、没有不团结。所有精力用在弘法、正道上。

  二、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如果时间都用在解决纷争上,哪有时间修行?碰到你对我错的情况,不争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不辨是非不是不分好坏,而是没有争强好胜的心。总想成为赢家,天下没有真正的赢家。天下没有几个人能笑到最后。有一条应知道,天底下几个人笑着死的?绝大多数人在痛苦无知中死亡。世间有些人今天是赢家,胜利了,到了明天不见得。

  人的内心所有的情绪是很难掌控的,希望大家找到方法,形成情绪管理机制。

  管理——有序

  什么是管理?让一切现象都在有序中进行。经济管理学研究怎么把钱管理好,实现利润最大化?佛教管理学研究怎么把心管理好,实现快乐最大化,这是不同之处。公司里的财务总监管钱,进账出账、控制成本,就是要有序。对人的管理也是这样。我们真正最后的管理,要实现内心的有序。大家来到禅修营,心里还在想:空调关了没有?股票涨了没有?烦恼太多的原因是内心无序。管理就是让它有序。

  管理真谛——管理自己(插秧歌)

  自己最难管。人生二十最里说的好,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平常面对他人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是面对自己却倒在自我的堡垒前。报纸上经常报导贪污受贿者,第一次都不要,可是两三次以后,眼睛发绿光,关键时刻内心徘徊斗争,最终钞票的威力大于良知的力量。包括我们平常人与人相处之间争强好胜,对自己的堡垒不轻易放弃,不轻易认输。勇于在别人面前认输、低头认错,这才是大智慧。这是谦卑的力量。佛教里有一首偈诵:

  《插秧歌》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法师强调大家看问题一定要看到本质,而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他说:“有人邀我看城市里高楼林立,都是水泥房子嘛;晚上好看逛夜景,无非光电声影、光怪陆离。所以要看清真相。六根不要被外面的东西拉着跑。插秧,若插一步迈一步,就成为牛魔王的兄弟了,秧苗都被吃光了。所谓的自我、高贵、不低头,不如勇于接纳、勇于包容,彼此没有争斗、没有是非、没有高下,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亲人朋友。”

  自我管理及内心的复杂情绪

  医生若对人的内部结构不清楚,无法下手开刀。要管理好情绪首先要了解情绪。长江都可以截留,有什么改不了的?我们内心的情绪比工程系、电路图复杂多了,动手术都看不清楚。复杂到什么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我们要实现自我管理,动手术,该割的割掉,该补的补上,该贴的贴上,保持正常的运转。

  自我管理的终极目标

  自我管理——内心平和

  该去除的去掉,该保留的保留,让内心能够平和有序。佛法大致把人的情绪划分为几类:1、常态情绪——遍行心所(含别境心所)。心所就是辅助性的心理活动。在心理活动中随时随地没有停止过,如感受。2、不良情绪——烦恼心所。时间上看,对今生对来生能够造成伤害;空间上看,对自己、对他人能够造成伤害。这种情绪叫烦恼。如嗔恨心,表现为发火。如潘多拉的盒子放出魔鬼,生气是魔鬼、魔鬼就是烦恼。3、良善的情绪——善心所。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好处,对今生、对来生都有好处。什么是善的标准?除了不害人以外还要帮助他人,快乐、喜悦、慈悲、关爱。4、不固定情绪——不定心所。

  不良情绪的管理

  接下来法师具体着重地谈了不良情绪的管理。1、控制明显的不良情绪——十种小随烦恼。包括:愤、恨、恼、覆、诳、谗、憍、害、嫉、悭。2、改变影响良知的不良情绪——中随烦恼。包括:不惭、不愧。惭就是有廉耻心,干了坏事怕社会责备。愧就是干了坏事怕良心责备。道德修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还要接受社会监督。无惭无愧、不怕社会舆论,丧失了自我、良知一旦盛行,道德的底线快要决堤了。活着等于白活。法律很大程度上只能解决干了坏事以后的惩罚,良知保证内心起点。守望、耕耘整个人类生命的原则,这个社会才会有希望。3、扭转惰性的不良情绪——大随烦恼。包括:不信、懈怠、昏沉、掉举、放逸、不正见(不正知)。这些大随烦恼容易让我们堕落。4、降服顽固的不良情绪——根本烦恼。就像树叶、树枝、树干和树根,需要把根本烦恼连根拔起。根本烦恼包括贪、嗔、痴、慢、疑和邪见。三世因果是正见。有人问我有没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有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无酒喝矿泉水,透露着人生的无奈。如果每人都是今天主义、及时行乐,这个世界就乱套了。不仅要考虑今天,还要考虑明天要过好,天天要过好。只要把昨天、今天、明天想清楚,就知道有没有因果轮回。每一天是责任,对自己、人生有警惕、警戒作用。对因果有敬畏之心,对社会的匡扶作用比不信要大几百倍。佛法的正见就是要相信因果、轮回。如果因果轮回的观念不建立起来,很难说有真正的信仰。以上这四类情绪都需要很好的管理。

  良善情绪的强化

  佛说诸恶莫作,众善还要奉行,还要强化良善的情绪。1、呼唤良善——十一种善心所。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包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

  说到这里法师说赠送大家一幅无际大师的《心药方》:

  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此药方,用于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自然无病不瘥。

  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腹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这个心药方确实很好,能够医治各种各样的心病。之后,宗性法师又开始了拿手好戏——讲故事:一个和尚教秀才调心的方法。当怒火上来时,要从一数到十。这个秀才从外地回到家里。看到妻子的床上还睡着一个人,怒不可遏、举刀欲砍。这时想起和尚的话,就从一数到十。粗鲁的动作吵醒了床上睡的人。“儿子,你拿着刀干什么呀?”原来是妻子怕鬼喊老妈一起来睡。

  心存感恩

  我们要感恩社会、父母、师长,感恩三宝,以及给我们提供一切方便的人。心存感恩、常生欢喜、少欲知足,广接纳善缘。时下流行一句话: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智;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提升了你的定慧。

  有时候,反面能够激励人成长。打不退、骂不退,才是佛门的真宝贝。要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自己用内心先温暖自己,养成知足的心态。知足不等于满足现状。付出与回报成正比例。有付出有回报就够了,少付出多回报那是不知足。对收获感到欢欣、快乐。当收获与内心期望不相等时,失落感就产生了。人到无求品自高,世人知足心常乐。

  结语

  实现情绪正常化

  不管是管理不良情绪,还是强化良善情绪,都是为了实现情绪正常化。很多人认为,佛教徒是不近人情的、佛教徒是内心没有想法的。我说佛教徒有感情,也会有好的想法,正常化的情绪和无私的爱。他的内心很大,能够装满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情绪不丰富如何教化众生?只是没有染污、波动、不正常的情绪。菩萨的情绪是从慈悲心流露出来的。所以要实现情绪的正常化:喜而不狂、怒而无嗔、哀而无伤、乐而不纵。喜而不狂、乐而不纵是智慧;怒而无嗔、哀而无伤是慈悲。文殊菩萨说我不恨一切众生,因为他有烦恼。不记隔夜仇、不结来生账。慈眉善目是慈悲,有时金刚怒目也是慈悲的另一种形式。凡夫的情绪总是带着染污的色彩,偏离正常轨道。菩萨情怀却是慈悲和智慧,佛法任何时候都是两条腿、两足尊。当慈悲缺乏、智慧不够,那么你是凡夫;当慈悲圆满、智慧圆满,那么你就是佛!

  大和尚充满智慧的风趣的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宗华法师总结到:“我们要把和尚的法义深深留在心中,让菩提种子生根发芽成长,你的人生道路将有另外一番风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