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讲什么

《第十八愿善导释》 30 众生求弥陀 徒令弥陀悲

发布时间:2023-09-27 03:26:40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第十八愿善导释》 30 众生求弥陀 徒令弥陀悲

天性自然,忆佛念佛

信知此理,惭愧感恩,天性自然,忆佛念佛,念念不舍。

我们不了解这个道理便罢,一旦了解这个道理,就会非常惭愧。怎么惭愧呢?“阿弥陀佛,您成佛十劫以来,居然一直伸着金手在呼唤着我,在等待着我,要接引我,睁大眼睛在观察十方世界有没有谁念佛,竖起耳朵在倾听十方世界有没有谁念佛,可是我这个十方世界的业障种子,十劫以来居然到今世今日才晓得您的救度!”所以感觉对不起弥陀,向弥陀抱歉,惭愧忏悔,对弥陀的恩赐感恩、感激,有这种无以形容的感受,这时就会天性自然地忆佛念佛而念念不舍。

念佛以无义为义

所谓“天性自然”,就是一心归命,彻底放下,全身靠倒于弥陀的救度,此后只要专念这句弥陀名号。在专称弥陀名号当中,所谓“念佛以无义为义”,不需要其他的造作功行,自自然然,天真烂漫,无我、全身心地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当然也无所谓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这些都不需要。如果还需要这些,就不是天性自然,那就是以自己自力的累积跟阿弥陀佛作条件交换,以这些来回向——“所以阿弥陀佛你应该救我了”。也无所谓“理一心、事一心”,“功夫成片、梦寐一如”,也无所谓心清净不清净。

天性母爱喻

了解弥陀主动为我们发愿,主动为我们修行,就像母亲生下了儿女,自自然然会有发自内心天性的母爱,甚至为了儿女而牺牲生命,每天工作都是为了抚养、教育儿女。所以,父母跟儿女、儿女跟父母之间是天性自然的,不需要准备某种条件才能成为父母儿女的关系。所以,父母思念儿女、儿女想念父母是天性自然的,我们忆佛念佛也是这样天真烂漫、天性自然的,而且念念不舍,不夹杂,不间断。

浪子归家喻

如失子认父,如浪子归家。非感恩,非不感恩。

就像从小走失的儿子,长大后突然跟亲生父母相认了,那是发自内心的亲缘名分,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外人,所以没有父母儿女的那种感受。又好像流浪在外的儿子,有一天回心转意回到家里,谁会阻止他?因为这是他的家啊!而且,“自是不归归便得”,阿弥陀佛永远伸开双手迎接我们,就像父母永远都倚闾盼望,望眼欲穿。在这当中,无所谓感恩,也无所谓不感恩,这是难以描述的。

如“谢谢”二字,谢谢母亲与谢谢外人,其心迥异,天性自然故。

我们在外,缺乏十块钱,人家给我们十块钱,我们向他说声“谢谢”;母亲节到了,我们也说“谢谢妈妈,母亲节快乐”,这种谢谢母亲与谢谢外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外人说谢谢是非说不可,有恩必报,可是对父母,即使说了谢谢,就能表达了吗?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这样,固然感恩于弥陀的救度而感恩念佛,但是无所谓感恩,无所谓不感恩,就是存在于内心而发之于称名,一心归命,全身靠倒,跟阿弥陀佛之间没有隔阂,没有条件,好像父母儿女间非常亲密、非常直接的关系,没有假藉其他条件。

母子客套喻

子若求母,徒令母悲,不以母为母,以为外人故。

儿子如果客套地、客气地向父母请求拜托,就像外人那种心态的话,做父母的就悲伤了,好像突然间失去了儿子,儿子不是自己的儿子了。

众生求弥陀,徒令弥陀悲,不以弥陀为大慈大悲故,不以弥陀为我愿行故,不以弥陀与我一体故。

我们跟阿弥陀佛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天性自然、天真烂漫地一心归命,全身靠倒,此后专一称念弥陀,念念不舍,无所谓求,无所谓不求。晓得阿弥陀佛本来就是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回向所有功德给我们。在这当中,我们只要信受弥陀的救度,此后就专一称念弥陀佛名,自然地称念弥陀佛名,不夹杂,不间断。如果众生有求弥陀的心态,岂不是跟弥陀隔了一层,不与弥陀一体不离?为什么?阿弥陀佛本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既是这样,在我们还不知道时,阿弥陀佛已为我们准备好,在我们还没祈求时,阿弥陀佛已给了我们,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等同接受、支取弥陀慈悲爱心的礼物。

所以,我们念佛,不能有祈求的那种客套,要晓得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佛,为我、为在座的每一位完成了愿行,而愿行的功德都在这句弥陀名号里面;信受弥陀救度的众生,就跟阿弥陀佛三种机法一体不离。

我们必须这样了解,才是真正信受弥陀救度,才是真正的念佛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