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佛法:防止婚外情,建立正常感情生活
发布时间:2024-11-10 03:30:44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1)于己忠贞、与人慈悲 不耽溺于感官享受,由于淫欲绝非个人行为,而是关系到与他人的情欲纠缠,彼此爱怨情仇也由此产生。 修行,即是为断除任何感官欲乐带来贪着、爱恋的烦恼;而制戒、守戒,则帮助尚在凡夫阶段,却意向佛道、归趣身心清净的欲界众生,从心规范身口意三业,根本拔除烦恼造作之因。因此,戒律被喻为佛门子弟的防腐剂、预防针。 虽说爱欲乃生死根本,离了爱欲即阻断了生死流转的漫漫长河,但是回归现实生活,除了出家人必须禁欲修梵行外,对在家居士则是以不邪淫戒为依止,期以个人节欲、少欲知足、知足常乐,来维护家庭和乐、夫妻和睦。 在这看似节制的行为中,其实正展现出戒律的积极精神,是出于一份对人对己的慈悲心。从佛教强调护生角度解析,遵守不邪淫戒亦即将护念配偶(众生)的心念化为忠贞的行为,也就是慈悲的展现。 忠贞的精神原是建立、维护婚姻的基石,但是当为满足一己身心的欣喜,任意把此一观念诸脑后,不由自主跌入看似快乐,实际却布满各种痛苦荆棘的情欲陷阱,终将无法自拔。 根据2002年台北市观音协会松山妇女中心公布九0年代全国婚姻外遇现况调查报告,推估全省约有四十六万的家庭,正处于婚姻外遇的风暴中。在面临离婚率居高不下,外遇问题首当其冲的情况下,圣严法师于每一届法鼓山所举办的佛化婚礼,总一再叮咛提醒新人共同持守不邪淫戒,重视自己许下的婚姻承诺。 站在法律的立场,存在婚姻关系以外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有可能会触及妨害家庭等罪责,即使如此仍有许多人甘冒不讳。 从佛教观点来看,须从心下手根除欲念,才是正本清源的方法。《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九章记述,有出家比丘人因受淫欲所苦,竟拿锯斧欲自断生殖器官,却被佛陀斥责该断的不断,此该断所指便是内心的情欲。 要想完全根除欲望的念头,或许不容易做到,但试着从转变心念做起,经典中也都提供具体的方法——例如视老者为母、长者为姐、少者为妹、幼者为子,以礼相敬。或者运用禅修方法,将对他人的注意转而对己起心动念的观照,以理性化解、削弱欲念的影响。 《法句经·法喜品》指出,人的私欲多半根源于色欲,若不看轻色欲乃至放下色欲,贪心与私欲将如影随形。 提倡心灵环保的圣严法师经常强调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无止尽的私欲是自找烦恼、自讨苦吃的开始,能够节制过多的欲望,自然能使身心安顿。 《八大人觉经》: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就是最好的明训。个人身心情绪能稳定,便是为家业奠基了良好的基础,为下一代立下榜样。 (2)建立正常情感生活 从不邪淫的定义来说,虽建立于已婚对象,对一般未婚男女同样受惠。现代社会年轻人,在重视感官刺激以求欲乐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展开似是而非的情感探索,加上网络的发达,更让新世代的情爱观,呈现复杂多元的倾向。 曾有位作家以轻、薄、短、少四字,生动地描述时下年轻人情感交往的现况,即:爱情质量轻、贞节观念淡薄、爱情维系时间短、交往禁忌少,因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不久前,英美几所大学校园有学生发起回归纯朴本性,倡导贞节观念的运动,拒绝随波逐流的感情生活,他们的行动获得赞赏,同学纷纷加入表示支持。慎重选择自己感情方式,才是真正自信的表现。 在这高喊情欲自主的世代,倘能回归不邪淫戒的制戒精神,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理性思惟,以及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慈悲精神,就能抽丝剥茧,看清情欲的本质,让真心作主,享受身心的健康安全,进而造就清净家庭、无诤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