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观经》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发布时间:2024-08-30 03:30:59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慧净法师讲解:虽说两门,意在专称显定散二善,不如念佛;定散二行,为归念佛。善导大师释:虽说两门,意在专称。刚刚讲念佛的功能力用,是大利无上,念佛才是真善,超越定散二善。其实释迦牟尼佛在《观经》里面讲定善跟散善,目的就是为了显示这句弥陀名号功德的超越性。如果一开始没有讲定善、散善,就直接讲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功德力用的话,听的人就不晓得它们的高低,因为没有经过比较;而一经比较,才晓得定善跟散善这两种,都不比念佛殊胜。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导本来修学定善或者散善根机的人,完全归入专称弥陀佛名,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即使随缘、随份、随力修学三福,乃至广修三学六度,但也不依靠那些功德往生极乐,为什么?一者其它法门的功德,不如弥陀名号的功德能够救度下品下生的根机;二者这句弥陀名号本身已具足三学六度、百千陀罗尼的功德,只要称念弥陀佛名,不假他求。所以,《观经》的定散二行,以下品下生为终结,有引导十三观以及上中二品归入念佛之意;而到了《观经》最后的流通分时,则以非定善、非散善的本愿称名之念佛作为总结论,而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又说: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对这两段法语解释说: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又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至此整部《观经》,彰显定散二善不如念佛,定散二善为归念佛的深意,可说洞若观火。请再看讲稿第二十六点:二六、念佛往生,直入报土显念佛功超定散二善,是故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只要念佛,就可以进入报土,不在品位阶级当中。这三句话意义非常深妙,如果不经过解释,一般人很容易误解,可是这才是真正的净土宗,纯正的净土法门的特色,请大家细细的听我解释。《观经》谈到九品阶位,那念佛是在哪个品位阶级?念佛是超越品位阶级的。为什么?九品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又分为三品,中品也分为三品,下品也分为三品。上品生的众生,是怎么样的根机呢?是三福当中的行福,也就是他能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虽然他的贪瞋痴没有断除,可是因为他遇到了这个大乘法门,随着这个法门所修善行的多寡,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所修所行高的就在上品上生,低的就是上品下生,所以上辈也就是上品生的众生,就是行三福之中的行福回向往生的。如果是修三福之中的戒福,也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样的众生,贪瞋痴虽然没有断除,还是具足贪瞋痴,可是他把所修戒福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那他就在中品上生或中品中生当中。所以,上辈的人遇到大乘的法门,修习大乘的法回向往生,所感得的就是大乘的果报,在上品生;如果遇到小乘的法门,修小乘的功德回向往生,就在中品上生或中品中生当中。那中品下生是怎样的众生呢?是没有遇到佛法,行一般的人伦道德,譬如说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或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虽然他没有皈依,也没有受持五戒,也不晓得佛法僧三宝,可是临终的时候,他遇到善知识告诉他,有六道轮回,有极乐世界可以往生,他便以一生的善行,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那么他就在中品下生。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也好,或是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也好,都是以相对的因来回向,而得到相应的果,至于念佛,像大家这样,现在就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人,是在哪一品呢?他的功德是超越世间善的世福,也超越三皈五戒的戒福,也超越三福之中的行福,他是超越品位的,也就是这里所写的,显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为什么?因为有其因必有其果,名号的功德是大利无上的,我们以念佛为因,功德当然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大利无上功德。有人会怀疑:《观经》明明有谈九品,而念佛是在下品,怎么说念佛超越品位阶级呢?我现在约略以四点来解释说明:一、摄机意。《观经》说九品,目的是要用这九品,来涵盖一切善恶凡夫,上从大乘极善,下到五逆谤法,都能够乘佛愿力往生,并不是说念佛一定在下品。《观经》九品跟《大经》三辈的意思差不多,只是开合不同,如果念佛一定在下品,为什么《大经》上辈、中辈、下辈都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呢?既然三辈都说一向专念,那就说明念佛本身是总摄万机,超越品位,不在品位当中的。三辈九品只是反映众生本来善恶的机类。二、显胜意。那《观经》为什么只在下品说念佛呢?因为下品都是造恶之机,一个造杀盗淫妄或者是犯五逆十恶的极重罪人,他获救无门、解脱无望,唯有念佛才能救他脱离三恶道,脱离六道轮回,所以就将念佛安置在下品。在下品下生开显念佛,是在彰显念佛的功德殊胜广大,不是说念佛就落在下品下生,反而因为在下品下生讲念佛,才显示念佛的功德,是超越三福、九品,背后是有这样的意义,所以说念佛超越品位阶级。三、抑止意。念佛本身虽然超越定善、散善的品位,但是下品下生这个人是个恶人,恶人念佛虽然同样往生,但却说在下品,这就是有抑止造恶的意思,要我们行善来念佛。四、随他意。佛说法有随他意、随自意、随自他意这三种,也就是说这部《观经》,是释迦牟尼佛随顺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而说的。韦提希夫人本来就认为,往生极乐净土,是定善功德最为殊胜,所以只请释迦牟尼佛说定善的观法,而对于称名念佛没有放在心上。也就是一般人的心理状态,认为定善功德最殊胜,散善次之,念佛只不过是口中称念而已,是最劣的。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就顺着韦提希夫人的意思,在正宗分先讲十三种定观,入定观想,然后释迦牟尼佛自己开说三福的散善,最后在下品下生,一切定善、散善都救不了的时候,独独显明念佛的超胜与绝对,来引导一切定善与散善的修行人,都归到念佛法门。所以,善导大师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所以,念佛在最后下品下生的地方来说,这是佛随他意的方便引导,并不是念佛一定在品位当中,甚至是下品。如果释迦牟尼佛完全随自意而说的话,那就直接说念佛往生,就不说品位阶级,也就是超越品位了,《阿弥陀经》就是这样。《阿弥陀经》是佛无问自说,也就是随自意而说的经典,其中就将一切定善散善功德,贬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独独以念佛为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以念佛为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必定往生。在《阿弥陀经》之中,往生也不谈三辈也不说九品,只要念佛都是不退转,都是一生补处,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在同一个地位,都处于同一个境界。可知,念佛法门远超上品上生法门,念佛功德远胜上品上生功德。是故,念佛往生极乐,远超上品上生、远超九品,非九品所摄。即知诸行往生极乐有品位,念佛往生极乐无品位。因此善导大师楷定古今而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善导大师有一首偈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除了这首偈之外,善导大师又说:念佛即是涅槃门。第一首偈子就明确地显示,唯有念佛才能进入涅槃的境界,因为念佛是涅槃的因,涅槃是念佛的果。有一句话说,念佛成佛,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往生到哪里?往生到弥陀净土。弥陀净土是怎么样的净土呢?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呢?极乐是无为涅槃的境界。我们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岂不是当下就证入无为涅槃的佛果?这个道理我们只要思惟一下,就可以了解了。既然进入涅槃境界的方法是念佛,那三福的内容,如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等,要不要做呢?当然要做,我们是就往生的正因而讲念佛,不是说除了念佛以外,那些善业就不用做,不是这样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我们为人应该做的,这是根本、是人伦,所谓人伦就是做人,就必须要有做人的格、做人的条件,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堪称为是一个人。做人就要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个就是世福。那么戒福的内容,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不要做呢?当然要随分随缘地做。学佛的人应该先受持三皈依,受持三皈依只有利没有害。众戒也是,以在家众来说,戒有五戒、菩萨戒;以出家众来说,有二百五十条戒或四百八十条戒,就以我们的根机,以我们的身份做应该做的事,所谓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但这和往生有没有关系?没有。跟我们往生有关系的是什么?是念佛。不过说没有关系也有关系,一个人如果没有专念弥陀佛名,而修其它的诸善万行,也就是所谓的杂行,只要回向也能往生,只是在九品阶位当中。总之,一个学佛念佛的人,应该知道,往生极乐无为涅槃的净土世界,正因是专称弥陀佛名,而世福、戒福、行福,是我们为人学佛者理所当然、随分随力应该要做的,有这样观念才是正确的。这样的人,他往生就在报土当中,不会含苞在莲华中。显“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的道理,简要的显明,就是善导大师这一首偈。当然善导大师这样说,不是没有根据的,是根据哪里呢?根据《无量寿经》,也根据《阿弥陀经》。很可惜,时间已经到了,就说到这里。愿大家信佛念佛,愿生极乐,广度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 观经下品下生之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