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颜沧桑何所归 身心俱老何所依
发布时间:2024-12-19 03:30:11作者:楞伽经讲什么——海会敬老院安老关怀活动纪实
2011年5月16日下午两点,东林慈善功德会宣传部、财务部、工程部全体工作人员和海会的志愿者们又一次踏上了去往海会镇敬老院的路上,对那里的老人进行安老关怀活动。夏日的空气格外明朗舒服,坐在车里,看着外面道路上穿梭而过的车辆和梯田山水,不禁心潮涌动,期待着这次意义非常的关怀活动。
车子疾行而过,不知不觉便到了庐山脚下的海会镇中心敬老院。庐山区海会镇敬老院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2003年10月,在省民政厅“星光计划”项目的资助下,海会镇政府对该院进行异地重建,2004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新的海会镇敬老院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庐山五老峰下、鄱阳湖畔。从敬老院院落东北角望去,雾霭腾腾的庐山五老峰轮廓清晰可见 ,宛然一副水墨画。
为老人们带来的慰问品豆奶粉和黑芝麻糊
志愿者挨个儿给老人们发慰问品
海会中心敬老院负责人和东林慈善身着黄色马甲的志愿者们已经在这里等待我们了。一个个活泼的身影、一声声欢歌笑语,打破了敬老院的宁静与冷清。车子一停,大家纷纷搬下一箱一箱的专门为老人带来的慰问品豆奶粉和黑芝麻糊。按照计划,师兄们将带来的礼品搬到食堂。院长说几个老人吃完中饭到后山湖畔散步去了,其他老人的名字都登记在册。我们就将慰问品一件件分发到在场的每个老人手中。老人们抱着我们送上的豆奶粉和芝麻糊,带上护身符、佛珠和念佛机,脸上都洋溢着欢快感激的神情。
在发放慰问品的过程中,一位步履阑珊的白发老奶奶一直拽着我们的工作人员用方言想告诉我们什么,当地的志愿者李玉珍就过来了解情况,在院长的解说下我们了解到:这个老人叫陈普英,已经87了。老人半年来一直小便失禁。浑身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衣服上也都是污垢和泥土。由于敬老院护工配备不足,老人的家属又没来看望过她,便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财务部的余师兄说:让她衣服脱下来,我们马上给她洗衣服、洗澡去!说完我们就搀扶老人回她的房间去。陈普英的房间在一楼尽头一间,走进去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厕所的气味迎面而来,我下意识地想掩鼻而去,当我看到志愿者师兄们马上各自干起活来,视老人如亲人,视恶臭如檀香般地发心,感动、惭愧的泪水盈满眼眶,油然感悟到:从事慈善工作,给予他人物质关怀,给予他人鼓励的话语和微笑,很容易做。在这一路的善行中,在不断地重复同样的工作时,最重要的是慈悲心是否一天天在增厚,包容心是否一天天在扩大?对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是否真正有了平等心,并且愿意发自真心地实际做事呢?《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云:“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从志愿者身体力行的平凡奉献中,这条理念体现的特别鲜活。
这位白发老奶奶一直拽着我们的工作人员用方言想告诉我们什么
大家搀着这位可怜的老奶奶回房间
老人的房间里杂物凌乱,物品上都有一层灰尘。两位早到的师兄拿起扫帚、找来拖把开始打扫卫生,叠被子、擦桌子、拖地、整理杂物… 让杂乱的屋子瞬间整洁起来。宣传部的金师兄看到老人家凌乱的头发已经很长了,就拿来剪刀自告奋勇为老人理发。给老人家梳头发,一刀一刀为老人家剪掉冗长的碎发。老人舒坦地坐在房门口的椅子上,享受这难得的颐养天年之乐。师兄后来透漏说:这是她第一次给别人理发呢,剪好后让我们“检阅”,成果还不错。
当打扫到厕所时志愿者才发现老人乌黑的厕所里整个地面和墙壁上涂布着零星的粪便,坐便的下水道也不通,估计就是这里在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志愿者们找来长棍子也捅不通。两个志愿者便骑上摩托车到远处的小商店买来下水道疏通器、肥皂、洗衣粉和卫生纸——因为老人家竟没有这些日常用品。不禁想到,应该为老人送肥皂、卫生纸、洗衣粉等他们最需要的东西过来才对,看来只能等到下次。志愿者李师兄没戴手套亲自下手掏下水道的粪便杂物,再用疏通器艰难地把坚硬的杂物取出。我们见了都不禁啧啧称赞:“这就是我们的慈善!这就是我们的志愿者啊!” 大概20分钟后,下水道终于疏通了,厕所也打扫完毕。整洁的房间顿时让人舒服许多。我荣幸又开心地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切。门口老人家的理发也已完毕,师兄们搀着老人来到浴室为老人洗澡、换洗衣服。老人干瘪的骨架上皮肤粗糙、枯萎。王同枝师兄仔细地为老人抹身体,打香皂,再小心翼翼地为她穿上已有补丁的衬衣衬裤。洗完澡后,加上又理了清爽的短发,陈普英老人开心地说:“好舒服啊,呵呵。”
老人带我们来到她住的房间. 前几天,老人摔了一跤,左侧的脸颊仍留着一片未消的淤青
帮老人剪头发
人间的菩萨——志愿者李师兄,趴着为老奶奶清理堵塞的厕所.
帮老人洗衣服
王师兄帮老人洗澡
回到住处的走廊里,我们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指甲剪,边同老人聊天,边帮老人修剪脚趾甲。老人们通红干瘪的脚上套着不合脚的鞋子,一抬脚鞋子就脱掉了,脚上干燥脱皮。师兄们赫然发现,老人们的脚上布满厚厚的茧,黑黄色的脚趾甲厚厚的弯长在肉里,已经变形。看着老人们略显局促的表情,不禁同情着,我们家里谁没有一两个这样的老人家呢?我们谁给过他们这样的关怀呢?两位师兄说这是她们第一次给老人家剪趾甲呢,可她们仍细心、耐心地陪老人聊天,问老人脚趾痛不痛等等。看到这样温馨的画面,怎能不叫人感慨又赞叹呢?
给老人们剪完指甲,不知不觉就已经六点钟了。
为老人家们修剪指甲
驱车返回,一路上少了出门时的那种兴奋欢快做善事的心情。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这不仅仅局限在对他们的礼让、扶助、赡养等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与关爱。作为青年的我们应把自己当作老人的亲子孙,为老人们捏肩捶腿,尽自己的“孙辈之孝”。此次活动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深刻含义。
在福利缺失的农村,生老病死都意味着要风险自担,尤其是年老之后,如果鳏寡孤独,或者儿女不孝,晚景将十分凄凉。所以,当旭日刚在春晚的舞台上用颤音唱出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的时候,他们并不是在无病呻吟。在乡间,如果你看到70多岁的老翁在下地干活,不要觉得奇怪,他们只是在用汗水在做最后的抗争,为的是怕被社会当作废物而抛弃。我一位好友的爷爷,80岁的时候还在码头扛麻包。这实在是没办法,身为农民即意味着终身劳作,风雨无阻,至死方休。
针对老无所依,中国自宋代开始,民间发展起一种族田制度,即宗族中留出一块田地,雇人耕种,其收益用来供给族中老幼孤寡者。例如,清代安徽庐江章氏义田规定:“存谷以周族之穷者,老废疾者,幼不能生者,寡不嫁者;余谷出钱以佐族之女长不能嫁者,鳏不能娶妻者,学无养者,丧不能葬者。”
如今的农村,宗族制度已经倾颓,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善,怎样来保障这些老无所依的人们呢?我们希望以东林慈善志愿者的发心,带动社会更多的人们来关心那些急需要帮助的老人,让他们在暮年感受到人生的温暖,在尊严中走完自己的人生路,在欢喜中离开这个世界。(慧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