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1)
发布时间:2024-03-11 03:28:46作者:楞伽经讲什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四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当阿难尊者说完偈颂之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译作满,是父名,弥多罗尼译作慈,是母名。连父母为名,叫做满慈子。)在大众中即从座位起来,露出右肩,右膝跪地,拿起两掌很恭敬对佛说:“大威德世尊(赞佛有大威德,能折伏摄受刚强众生),又能善巧为众生发挥开导,详细解说证果成佛,第一义谛。”
偏袒右肩即中国之袈裟搭衣,印度因热带地方,露肩不要紧。但中国因风寒关系,需要多穿衣袍,然后搭衣。又因风大袈裟容易被吹落,故多加勾环。印度、缅甸、泰国各处僧服这袈裟,即无勾环。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世尊常推重我说:在说法群众中,我是第一,善说诸法妙理。但这次我闻如来所说精细奥妙之法音,还没有懂得清楚,就好像聋子离开百步之外,来听蚊子叫声。本来连蚊子之形都看不见,何况能听到其声。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佛虽用种种方法,详细而透彻地宣说分析,万法即心,诸大圆融的道理,句句都可以破除我的疑惑,但我的法执未破,还是迷执万法,心外实有,诸大互相淩夺,故至今还未明白,第一义谛究竟的道理,而达到无疑惑之地。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世尊,像阿难同等之阿罗汉,虽是悟到真心周遍,常住妙明,但多生多劫之习漏仍未除尽,我执还在,故要如来审除其细惑。
“漏”是从多劫无明习染而来。漏即烦恼,习气即业,要证到四果阿罗汉,才能证得无漏。
佛有弟子名迦楼陀尊者,证阿罗汉果后,有一天要过河,适逢那河神是女性,故对她说:“小婢住流”(小婢含奴婢丫环之意)。阿罗汉过河,有神通可令河水不流,而阻水不流是河神之职。女河神敢怒不敢言,只得阻流让其过河。但经太多次,河神亦忍不住气,故往佛处诉说:“世尊!佛弟子太无礼,为何把我叫作小婢?”佛即叫迦楼陀那过来,向女神道歉。尊者即说:“小婢勿怪”。河神不满意说:“尊者在佛前仍侮辱我。”佛即为她说因缘:“因为在数百劫前,你曾数世为他的仆人,因此叫成习惯。”可见习性难改。女河神听佛解释后才明白,不再抱怨。这便是习气难改的一个例证。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现今在大会中我等已证四果阿罗汉,虽得无漏之位,但诸漏虽尽,我空虽证,而法执还未能除。故此虽闻如来所说第一义谛,微细法音,仍未能领悟,还地纡回于疑悔之中。
疑悔含有对今日闻大乘法而生疑,对往昔贪爱小乘而生懊悔之意。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世尊,假若世间的一切万法,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外、十八界等,都是如来藏中所生之法,皆是常住真心,清净本然,既属清净则不应该更有染相之法。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的染法呢?既是本然,为何又有生灭之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灭了又生,生了又灭,循环不息?求佛再解说这个道理。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又如来常说:土火水风这四大的本性,是圆融无碍,本不摇动而能周遍法界,湛然不变,常住不灭的。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上面说疑四大周遍,这里加空大,总疑五大,而不疑见大和识大,因见和识都是无相,无相便无障碍,所以不疑。
世尊!如果地性是周遍法界,但土其水,有土便无水,土和水是不相合作,怎会有水呢?假若水性周遍法界,则应灭火,因水克水,有水便无火,水火不相容。怎可以说水火二性俱遍虚空,彼此不相毁灭呢?世尊,地性属有形,乃障碍之义,空相属无形,为虚通之相。一能一碍,两不相容,又怎可说空地二性,都能周遍法界?我实在不知这个义理所归属。
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但愿如来,发大慈悲开示,令我及在会大众都能拨开迷云,明白圆融周遍的道理。富楼那说这请求后,便五体投地,渴望如来赐予无上慈悲的教诲。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
这时佛对满慈子以及会中有漏无漏的阿罗汉说:“我今天普遍地为这个大会的群众,宣说最胜义中的真胜义,使得你们定性声闻(即初果阿罗汉,以得少为足,沉空滞寂,不求上进,不肯回小向大,被佛斥为“焦芽败种”),以及所有未得人法二空,而肯回小乘之心,趋向大乘之道的阿罗汉等。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佛为富楼那及在会大众,宣说妙中之妙,真胜义理的道理,令一切阿罗汉皆得无漏无学果位。什么是无漏,即把所有坏习气完全除尽,就无烦恼。烦恼是从什么地方来呢?烦恼是从根本无明而来,故需先破根本无明,才无烦恼。究竟无明烦恼有多少?它无形相,故不知有多少;如有形相,则尽虚空遍法界,必都充满烦恼。
佛教令一切阿罗汉及在会诸大众,皆获一乘。什么是一乘?一乘即中道了义,实相本体,最上一佛乘。法华经上有大白牛车,引发中说:“有一大屋,住很多小孩。大人们皆往外工作,小孩在屋里游戏。忽然屋里起火,小孩不觉,及大人回来,见小孩依旧嬉红,不知危险,即对小孩说:快到门外来,门外有羊车鹿车大白牛车。小孩即到门外,因此才脱离火灾,不致被火烧死。”羊车鹿车形容二乘人所来,虽亦是车,但不能连载多人。大白牛车,即大乘能运载一切众生,从生死苦海,经烦恼中流,而达涅槃彼岸。
寂灭场地,即清净道场,不知不灭之因地心,亦即如来密因。十方诸佛皆由这因地心而成正觉,入大寂灭海,即涅槃果海。
真阿兰若,即无喧杂之寂静地方,没有喧哗杂闹,才是真心修行处。若著静境,亦非真寂灭场地。必以众人共处都能寂静无事,用本来不生不灭、不动摇之真心来修行,与境不相干,才是真阿兰若,真修行道场。
你们今天皆应静心来听,当为你们详细解说。富楼那等都很恭敬而静默不作声,来听佛的开示。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佛说:富楼那,如汝所说,在如来藏中,本是清净本然,如何忽然而会知出山河大地呢?
这段是经中最重要处。佛为显藏性随缘,从真起妄,故先说藏性随染缘而生起山河大地,六凡诸相。令众等能知妄回真,闻迷成悟。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你不是时常听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的道理吗?性觉真觉,原是一真觉。性觉,即本具佛性亦即自性真觉,是一真理体。本觉即天然原具,每个人本来就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觉,亦即始觉。妙明是寂然常照,明妙是照而常寂。妙之体是不变,故叫做寂。明之用是随缘,故叫做照。
佛举这二语是具历很深的意思。(一)显示无明万法,离此就无所依。因无明是依真起妄,依本觉的觉,而起随缘之用。(二)显示寂然本具,不假妄明。即不必假借妄明而能遍照大千世界。
富楼那即说:“是的世尊,我常听佛宣说这个义理,但只是闻说,尚未能了解。”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佛说:“你称觉明时,究竟如何解说?汝以为性本自明称名为觉,即本具灵明,不必加明,还是以为觉本不明,必须加明于觉上,才能叫做有明之觉。”
本具灵明为真明真觉,若必须加明,就变成妄明妄觉。如问阿难:心在何处?以何为心,皆欲逼出阿难生平所误认的,然后才破之。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富楼那像阿难一样迷惑,即答道:“若这觉体,不必加明而名为觉,则无所明。”意即必要在觉体加明,才是有明之觉。
这答语如阿难一样。上文阿难答:“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草木”。阿难所执是六识妄心,富楼那所执是根本无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佛言:“汝说不加明于觉,只可叫觉,要加明于觉,才叫明觉,这是错的。因真觉本具妙明,故不必加明于觉。加明于觉,就如体外加明,而非本具的真明。则时有时无,不能常住。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这二句是说,一有加,则觉明二义都失。若起心有所加明时,则非本明的真觉。若失忆无所加明时,则此觉又不是明觉了。真觉本具妙用,就好像摩尼宝珠一样,亦即夜光珠,本具光明,不必加明而自明。有所加明,则非真觉,如电灯泡,必加开关掣,一开即明。但这明实非真明,而是电气令它明。有开有明,无开就无明,不是常住真明。“无所加明,则非有明”:如电灯泡,开关掣不开时,就没有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因加明于觉,则失觉明之义而堕无明。既无真明,就不是真觉之湛然妙明了。因妙明是常寂常照,而不是时有时无之妄明也。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自性本来就具明觉,不必假明以明之。但汝必定要加明于觉,才称明觉,这必定加明之一念,即是妄念妄为,不当为而为,遂将妙明转为无明,真觉变成妄觉了。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真觉不必加明,才叫明觉,因本具妙明,是不落所明的。现在要加明,而立出所觉,则转妙明而成为能明之无明,将真觉而立所明之妄觉了。因加明之妄念,便生出妄相。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然建立所明,就将妙明转为无明。无明是业相,由业相就生出妄能,由无明力,转本有智光,而生能见之妄见。业相为相分即所见,妄能为见分即能见。
这段文的大意是说:众生本来是佛,为何成为众生?众生为何不成佛?毛病在何处?本来众生与佛是无二无别,由佛性里面化出众生。佛有千百亿万化身,化身是从佛性化出,佛性是光明亦即性觉妙明。本觉是众生天然本具之觉性,亦即佛光。由佛光化出众生,可略喻照像一样,照像亦能拍出种种相貌。本觉亦如镜,从镜里现出之像,即一念无明,而生众生。觉的本性原是明,现要加明始名觉,则这一念无明便生出种种妄能妄相,起惑造业而不能成佛。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此即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
“无同异中”:上文说“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所字就是无明亦即业相。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
“炽然成异”: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就以业相为所见。但业相只是一晦昧之空,无一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就出现境界相第三细惑,即空晦暗中,结暗为四大之色。这和瞪久发劳而见空华一样。炽:即火光炽盛貌,如在黑暗中,火光炽盛显现,境界相即异相。
“异彼所异”:第一异字是虚字,就是不同,第二异字是实字,即异相之境。即是说对和它不同的炽然所成的境界相。
“因异立同”:因对异相之境界,又立同相之虚空,即依能见故,而妄生虚空和世界。
“同异发明”: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一同一异,互相发明,就成众生界。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不同,众生形貌各异故说无同,但众生知觉本同,故说无异。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前面已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转相、现相。以下解释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叫六粗相?
(一)智相:属俱生法执,即与生俱来有分别能力,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
(二)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时时思量,相续不断。
(三)执取相:属俱生我执,周遍计度,计我我所。
(四)计名字相:属分别我执,要立假名妄相,循著假名而执妄相。
(五)起业相:由计名字相而生起业相,造种种业。
(六)业系苦相:由造业受报,而为业缠缚受苦。
【如是扰乱】:如是是指境界相,从无而有,从真空而生晦空,而成世界,而有众生。于是在识藏海中,便成境风扰乱。
【相待生劳】:相待即互相对待,由妄境而引起妄心、妄缘。因境界之相而生劳相,即劳虑分别心,成为第一粗,智相。分别是好是不好,是爱和不爱,将妄境执为心外实有,而不知是自心妄现,还以为有智慧,能分别是好是坏。
【劳久发尘】:因不停思虑,劳虑过久,就生出第二粗,相续相。更加不停地相续计度、考虑,就发生贪取尘念。总想执取为己有,就成第三粗,执取相。
【自相浑浊】:因种种颠倒妄执相,以致心水浑浊不清,而生第四粗,计名字相。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由无明、三细、四粗,从迷入迷,妄上加妄,而引起诸业相,即第五粗,起业相。尘是染污不净,劳是扰动,尘劳即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亦即八万四千烦恼。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上文已说明五粗相,这段文说第六粗,业系苦相。前四句是答如何忽生山河大地。后二句是答如何忽生诸有为相,即众生业相。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因性觉妄起无明而生三细,复缘境界而起尘劳烦恼。妄因既成,依正苦果即现,故说起为世界。起即动之意。静极生动,故生起山河大地。寂静无相则为虚空,这即依报世间,亦好器世界。
【虚空为同,世界为异】:虚空没有什么,都是一样故曰同。世界有色法相法故曰异,在虚空里,本无所同异,因执有异而生出世界。
【彼无同异,真有为法】:那些形貌不相同而体性实无异的众生,业果相续,随于五阴三界中,无法出离,而成第六粗,业系苦相。故于无为法中,便真的变成有为法了。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依真觉起无明而成虚妄世界。世界虽由众生业盛,但推究根源,实由无明妄心而起。世界由地水火风四大而成,现在先讲风怎样生成。
真觉之光明和虚空之晦昧,互相对待,互相倾夺,就是摇动之风相。因不停地动荡,故积而成为风轮,风力极大,有执持的功能,故能执持世界,使能安住。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因空晦觉明,明晦相夺而生摇动之。因坚持妄明,欲明白晦昧的空体,遂结暗为色,而成地大坚碍之相。
此即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彼金宝者,明觉立坚】:一切金银宝矿都是地大这精。而地性坚硬,莫过于金。依无明妄觉,而立坚硬之相,如世上有痴情化石之类。
【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因妄心坚执而成坚相,再坚执不休,就积成金轮。故有金轮保持国土,而世上一切国土,皆依金轮而得安住。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因坚执妄觉而成金宝,摇动妄明而生风力,而金和风是生火之因。
【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风性属动,金性属坚,一动一坚,互相摩擦而生起火光。火有变化的功能,能变起世间一切万有。故知世间诸火,亦不离妄心,摩荡所成。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金宝之体是明净的,明就能生润,即湿气。如五金之属,过热气而化水,火大之光则常上升而蒸发金轮。
【故有水轮,含十方界】:蒸润成水,故世间诸水,都是蒸气所成,蒸润不息,积久而成水轮。故有水轮,含遍十方一切国土。
按本经说:世界地大依水轮,水轮依金轮,金轮下有火轮,火轮下有风轮,风轮下有空轮。空轮依无明妄心,晦昧所成。无明依本觉,无明是本觉之相,究竟不离本觉之性,足见世界是起于真妄和合之心,而识藏亦不离如来藏。若离如来藏就无自体,这证明上文所说:一一无非如来藏性,此四大即为能成世界万法之本,无明就是能成四大之本。故推本溯源,一切万法都从本觉真心所生。除心之外,一切皆是虚幻相,所以说万法唯心造。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上文依无明而成四大,这里依四大而成四居。四大之性,虽然各有相违,实则相济,这是相成相反的道理。如火性本属上腾上升,水性本属下降,一升一降,交互发生,就造成种种坚硬之物体,而成器世界。卑湿之地方,积水而成大海。干燥之地方,环水而成洲渚,即陆地如四大部洲等。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照水火交互发生之道理,故在大海中,本来是深水之处,不应有火。因不忘火之气份,所以常有火光发起。而陆地处,本来是坚硬之地,不应有水,亦因不忘水之气份,故满河常有流水。这是水陆两居处。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
这是山居处。山亦是水火交发之坚相,水势如劣即不及火势,则水随火之力而结为高山。
如熬水成盐,证明水亦可以结成固体,因此高山亦是水火所积成。所以山石击之则有火焰,不忘火的气份;融之则成为水,不忘水的气份。又好像火山爆发,亦有岩浆流出。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这是林木居处。林薮(草多叫薮)亦是水土交发所成。土势劣于水,土随水而成润,有滋润就能生出草木。所以林薮遇烧时,便成灰土。遇绞时便有水汁,这就是不忘水土气份的明证。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交妄发生】:交是交互,妄即妄心妄境。最初是因妄明而成空晦,明晦,相夺摇动而生风大,坚执妄明而生地大,风金相摩而生火大。金火相蒸而生水大。四大都是交妄发生所成的。
【递相为种】:这里指四居。因水火既满,就成为洲海之种。降水势以从火就结成高山,水火就成山石之种,降土势以从水而滋润草木,水土就成草木之种。这即是递相为种的过程。
【以是因缘,世界相续】:以四大交互发生,递相为种这因缘,使得世界,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
若不破迷成悟,反妄归真,则辗转相续,永无清净安宁的时候。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富楼那!再告诉你,无明和妄想,都不是其他东西在作怪,只是要在觉字加明,所生的毛病,就如头上安头一样错误。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
因有无明遂立业相之妄所,“明理不逾”者,明是转相能见分,理就是体,即业相的本体。见分欲明业相之本体,业相本体本无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遂成结暗为色,因此见分就不能逾越业相的范围了。故以业相为因,转相为缘,妄心成自心,非幻成幻法,遂致所听不出声尘,所见不出色尘,随六尘而转。
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由于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妄尘,而造成种种尘劳烦恼,于是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遂将原来一个精明之体,而分开为见、闻、嗅、尝、觉、知,不能互用了。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原本是属如来藏性,故能一根互相为用,现在就分开成六种作用。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由上根尘既具,遂有四生。同业即胎卵类,因父缘、母缘和自己业缘相同,就相缠缚而投胎托世。不因父缘、母缘,只因自己的业缘,或者合湿而成形,叫湿生;或者离旧而赴新,即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