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法师:《大乘学佛入门百问》之二
发布时间:2024-08-26 03:29:43作者:楞伽经讲什么11、“如今时代,应当怎样学佛呢?”
答:“无论哪个时代,学佛都是要‘向佛陀学习’,也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当中所说的那样,要‘常随佛学’。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弟子们学佛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前去听佛陀讲经说法。虔诚地听佛说法,而化解心中的执着与烦恼,智慧逐渐开明,最终悟道、证果等等。
如今,佛陀早已灭度,我们又该怎样‘常随佛学’呢?只有‘依教奉行’了。
佛陀虽然已经灭度,佛陀的教法仍然在世,也就是经藏、律藏和论藏,合称为三藏教典,它就是我们学佛的依据。历代祖师菩萨们,也都以身作则地为我们示范,只有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
因此,在如今时代,学习大乘佛法,应当从学习佛经入手。只有通过深入学习佛经,才能够明白佛法是怎么回事,应当怎样修行,等等。才不会陷入道听途说的迷信和误传当中,才能够真正找到解脱成佛的大道。”
12、“可是佛经太多了,有些内容也太深奥了,要从哪里入手呢?”
答:“学习佛经,学习佛法,不同于学校里学习知识。深入经藏,并不等于要把所有的佛经都学完——通常,这很难做到,也不是非常必要。
所谓深入学习佛经,是说要选择几部自己喜欢的经文,长期坚持读、念,进行闻、思、修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收敛了自己散乱的心神,在经文法义和佛陀慈悲智慧的引导下,我们的心逐渐变得明朗、安详而有力——它逐渐回归了自己的本来,它越来越接近佛陀了。
所以,长期念经闻、思、修,或者说坚持深入学习几部佛经,就是一种最基本的修行方法。
在浩瀚的佛经当中,就汉传佛教来说,有三部很精辟的经典,每一位佛弟子都应当学习。历代祖师们特意把它们集在一起,合称为《遗教三经》,意思是说,这三部佛经,代表了佛陀给予我们大家的遗嘱。这三部佛经是:
一、《四十二章经》
它是最早翻译成汉语的一部佛经,其内容是佛陀的四十二段语录,由印度的圣者辑录在一起,由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尊者在东汉初年带来东土,并译成汉语。行文朴实无华,简明扼要,文字不算难懂,其中的法义却非常深广。从小乘声闻教法,到大乘菩萨教法,乃至于无上乘的秘密教法,都含摄其中。
可以这样说,《四十二章经》对于汉传佛教来讲,就如同《论语》对于儒家,有如此的重要性,不学的话,就太可惜了。
二、《佛遗教经》
就是佛陀临涅槃那一天,给予弟子们的最后教导,也就是遗嘱。主要是说给出家弟子们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清清楚楚。同样也适用于在家学佛者,只是,有关戒律的内容带过就好了。由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成汉语,行文自然流畅,法义清晰明了。
三、《八大人觉经》
最短的佛经之一,是佛陀对于大乘佛弟子们,最根本的开示。其八条内容,都是佛菩萨们所觉悟的,成佛之路上不可缺少的观察方法。由安世高禅师译成汉语,简明易懂,深入浅出。”
13、“既然学佛离不开佛经,就请介绍一下学习佛经的方法吧。”
答:“学习佛经的方法,也来自于佛经,那就是佛陀在经中常说的‘读、诵、受、持’。
所谓‘读’,就是看着经本念出声音;而‘诵’就是不用看经本,背诵出声音。这两种方法选一种就可以,不要勉强。值得注意的是,读经和诵经都需要发出声音,而不是默念,其中是有深意的。因为,在《楞严经》等诸多大乘经典当中,佛陀反复强调,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伶俐,通过声音来修行,比较容易入道。
所谓‘受’,就是接受,相信而接受。所谓‘持’,就是运用,用到自己的心行当中,去落实所学的法义。
显然,读经和诵经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能够理解并相信经文的法义,就会接受。接受了以后,自然就会照着去做,去运用,在身心活动当中去运用——这已经就是修行了,它自然会转变我们的凡夫心境,持之以恒,我们的心早晚会转变成佛菩萨之心。因为,它们本来就没有什么两样。”
14、“这样看来,念经就很重要了。那么,念经具体应当用什么方法呢?”
答:“念经的方法,就是对于“读、诵、受、持”的具体实践,在佛教当中,称之为“闻、思、修”,是学佛者契入法义和证入三昧的最佳方法之一。
通常,佛教把戒、定、慧,称之为“三无漏学”,意思就是三种到达无烦恼彼岸的必学之法。其中的戒学,由受戒、学戒和持戒组成,主要是通过止恶行善,来保护和增长修行人的善根;其中的定学,主要是指禅修,制心一处,降伏散乱心念;其中的慧学,是解脱烦恼轮回的关键,通常就是指闻、思、修——它可以迅速成就‘般若波罗蜜’,翻译过来叫做:大智慧到彼岸。
在三学当中,戒、定二学是基础,而慧学则是目标,就是要成就般若波罗蜜,才能够超越一切烦恼生死。所以,般若波罗蜜,也被尊为‘第一波罗蜜’——就是最殊胜的解脱法门。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具体如何念经闻、思、修:
首先,我们需要把经文当中的生字、疑难词汇等查阅并记录在本子上,随时参照。如果需要标记在经文旁边的话,应当用小字整齐地写好,以示对法的恭敬。
其次,需要做好念经修行的准备工作。比如:
(1)尽量选择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念经,例如早晨,或者午睡起来,等等;
(2)选择一间相对安静的房间,安排好一段专门的时间,尽量避免别人打扰,哪怕是半个小时也好;
(3)饮食不可过饱,平时适当运动和劳动,要调整到身心舒畅的程度;
(4)念经时,尽量采用盘坐的姿势,身体端正而放松,在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经架,使自己可以轻松地翻阅经文;
(5)念经修行的人,应当尽量简化并规律自己的生活,这样才容易静心,容易与法相应;
(6)需要发起持之以恒的心,只有反复熏习,才能够逐渐体会到念经的好处,才能够真实受益。
有了前面的准备工作,我们就可以正式进行念经闻、思、修了。
在念经的时候,应当学会腹式呼吸,把呼吸的节奏和念经的声音协调起来——这也许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练习,总之,要逐渐做到声音舒缓自然、吐字清晰才好。这样的话,我们念经的心,也就随之松弛了,自然会不急不躁,坦然自如。坦然自如的心境,自然会契入佛心。
以下简要介绍念经闻、思、修的基本内容:
(1)闻
‘闻’就是听,念经的时候,嘴巴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明白,就是闻。关键在于,注意力要集中,只看经文,只听自己念经的声音,其它一概不管。
(2)思
‘思’就是‘思维观察’,相当于禅修‘静虑’当中的‘虑’,也是‘止观’当中的‘观’——一切修行在此相通,无论修学那种法门,都离不开适度的‘思维观察’。
在念经的时候,念得清楚,听得明白,‘闻’就具备了。同时,我们还需要思维观察经文的内容,不仅要从声音上明白,还需要从法义上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明白。‘愿解如来真实义’嘛。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思维观察必须适度,不可过多,否则,反而辗转成了妄想——那将会离经文越来越远。
‘思’是需要基础的,那就是所谓的‘文字般若’。反过来也是一样,通过‘思’,也能够到达‘文字般若’。
它们共同的起点,就是明白字和词的基本含义。要想做到这一点,除了勤奋查阅,别无它法。(3)修
‘修’就是修行,它是在我们思维观察法义的同时,自然发生的。当我们通过思维观察,明白法义的当下,心就会与法相应,就会产生佛经上常说的‘信解’——由理解而相信,由相信而加深了理解。在这样的良性循环当中,‘信解’将得以升华,而成为‘受持’——接受并运用,它就是修行,就是‘修’。
因为在这样的‘受持’过程当中,我们的凡夫心将会随顺着法而转变,最终,我们的心将会渐入佛境,渐入觉悟之境,回归本来。此时,我们将会成就般若波罗蜜,所以,把它叫做修行。
综上所述,闻、思、修就是念经的具体方法,它也是我们成就般若波罗蜜,乃至于圆满佛果的一种善巧方便。”
15、“念经也能够得到禅定或者证入三昧吗?”
答:“是的,毫无疑问。念经和念佛、持咒一样,都可以到达一心不乱,得到禅定,也都可以成就各自的甚深三昧。在汉传佛教的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最典型的是天台智者大师,因为读诵《妙法莲华经》而‘豁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并且证得了法华三昧的‘前方便’,也就是法华三昧的预备阶段。
民国时期,谛闲大师在讲经的时候,也曾经寂然入定,出定之后,慧辩无穷。虚云老和尚在泰国为皇室讲经,同样也是忽然入定,长达九天,轰动了整个泰国上下。
讲经和念经都属于‘音声佛事’,前者属于共修,后者属于自修,并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佛陀时常提倡的修行方法,都具有无量的功德。所以《金刚经》上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其中的‘受持读诵’就是念经闻思修,而‘广为人说’就是讲经说法,属于同一类的法门。佛陀在各部大乘经典当中,处处提倡,不胜枚举。”
16、“念经好像没问题,如果尚未开悟的话,可以讲经说法吗?不是说讲错了要堕落地狱的吗?”
答:“学习佛法,绝不可道听途说,而应当依教奉行,依如来圣教而行。佛陀在经中只说过诽谤佛法会堕落地狱,从未说过讲经讲错了就要堕落地狱。因为什么?因为地狱不是佛陀造出来的,佛陀也不会把谁打入十八层地狱。地狱本来并非实有,而是由众生的粗重贪、嗔、痴心所感召,所化现。即使一个人尚且在世的时候,如果他陷入了粗重贪、嗔、痴心的话,他的心境感受,将如同地狱。反过来,如果他常怀慈悲、宽容的话,他的心境感受,将如在天堂。
对于讲经说法的人来说,他不可能用粗重的贪、嗔、痴心来说法,因为,那样的心境与佛法完全不相应,根本没有办法讲下去。即使讲错了,也是学问知识,或者慧解能力的不足,通常并不是故意的,虽然有一些过失,也绝不可能因此而堕落地狱。相反,只要是好心说法,这个好心自然会感召来无量的福德。
有没有故意讲错,或者故意乱讲佛法的人呢?有,那就是诽谤佛法的人。通常,他们为了维护或者得到某种利益,才故意把佛法讲错,故意进行歪曲,惑乱人心。
诽谤佛法的人,因为他诽谤佛法之时的那种极大嗔恨心,而将会堕入地狱。未来的地狱,是由他的恶心种子变化出来的,完全是自作自受。佛陀只是以慈悲心,把真实的状况告诉大家,而不是在诅咒或者吓唬谁。
有一些不学佛的人,道听途说地听了几句佛法,听说诽谤、诋毁佛法会落入地狱,他就非常不满,认为是佛陀和佛教徒对他们的恐吓——这只能说明他的无知,他甚至连佛陀在经文当中是怎么说的,都不愿意亲自去了解一下,连实际情况都不清楚,就匆忙得出了结论,无知而自以为是到了相当的程度,这又能怪谁呢!
——诽谤佛法为什么会堕落地狱?
如果我们诽谤别的什么,一定会堕落地狱吗?不一定。但是,诽谤佛法或者诽谤佛陀就不一样了。因为,佛陀与佛法,就好像一面无穷广大,而又清净无暇的镜子,代表着法性本来的清净,可以把一切事物照出原形,尤其是我们的心。
当我们发自内心地赞叹佛陀、赞叹佛法的时候,法性之镜照出了我们的善良、纯真与欢喜之心,把它遍布于整个法界。于是,我们的欢喜将无穷无尽,福慧难量,直到圆满成佛。
当我们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以嗔恨心诽谤佛陀、诋毁佛法的时候,法性之镜照出了我们的狭隘、阴险与恶毒之心,把它遍布于整个法界。于是,我们的罪恶之苦将难以穷尽——恶毒之心变现出了刀山、火海等等,那就是地狱。
佛陀从未在经文当中说,一定要开悟自性以后,才能够讲经说法。恰恰相反,佛陀在大乘经典当中,处处提倡“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并非仅仅《金刚经》这样说,差不多每一部佛经当中,都有类似的内容。而且,佛陀反复宣明,能够对于大乘经典“读诵受持,为人演说”的人,其福无量,“其福胜彼”——胜过那些用无数的金银财宝,进行布施的人。
在《圆觉经》当中,佛陀说的更加彻底:“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教导数不清的众生证得阿罗汉果——那功德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但是,这个功德,还不如为大家讲解《圆觉经》当中的半个偈语。由此可见,宣说大乘佛法,是多么地殊胜与难得了。
对于讲经说法的人来说,即使还没有开悟自性,也并非是在自作主张,而是在‘依教奉行’——依照佛陀的教导而行。倘若能够在‘读诵受持’的基础上,随着自己的慧解能力,‘为人演说’的话,自然会具有无量的福德。”
17、“那么,应当怎样讲经说法呢?”
答:“还是要遵照佛陀的教导,《金刚经》说的很清楚:‘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应当怎样为别人讲说佛法呢?我们的心需要放下对于法相的执着,放下对于文字相的执着,放下对于自我相的执着,放下对于名利相的执着,等等。这样的话,我们的心自然就会如如不动,自然就会与法相应,就可以轻松自在地讲经说法了。这样说法,能够真实地自利利他。
显然,对于大多数学佛人来说,要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非常困难。因此,一方面,讲经说法具有无量的功德;另一方面,讲经说法也需要长期学习和修行的积累,并不容易。
出家人当中,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句话:‘以弘法为家务,以利生为事业’。是的,这是出家僧众所应当践行的本分事。作为一个出家人,倘若不能够如此发愿与承当的话,难免会空过此生,遗憾将来,愧为沙门一场。
对于发起了如此宏愿的出家人来说,乃至于发起了如此宏愿的大德居士来说,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本着‘教学相长’的谦虚态度,循序渐进地学习讲经说法。
关于讲经,智者大师提倡按照三个步骤,对于经文逐层深入进行讲解。这三个步骤是:
(一)消文
首先,要消化经文的文字内容,说法人应当把重要的字、词读音以及含义都讲解清楚,在此基础上,把每一个句子,其中的基本文义讲解清楚。
(二)释义
其次,说法人在经文字、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把其中所蕴含的法义开显出来。消文是讲解字面意思,释义是挖掘内里的法义。
(三)观心
最后,对于重要的法义,说法人还应当讲解其实修的方法,而一切实修,无非都是观心而已。就是在学习佛经的过程当中,具体怎样按照经文进行观察,也就是所谓‘随文入观’的实修方法。
如果我们能够按照这样的方法,逐层深入地讲解佛经,实际上,就在讲经、听经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心就在一步步地深入佛心,随着佛陀的引导,而渐入佳境。这样讲经说法,毫无疑问,能够真实地自他两利。”
18、“除了念经和讲经以外,还有那些学佛修行的方法呢?”
答:“学佛人都知道,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能够通往解脱成佛的大道。所谓八万四千,并不代表具体数字,在古代印度,八万四千就是很多很多,数不清的意思。因此,学佛修行的方法很多,多的甚至数不清。
对于我们汉传大乘佛教来说,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与大家最相应的,除了念经和讲经以外,还有以下几种:
(一) 布施;
(二) 持戒;
(三) 念佛;
(四) 禅修;
(五) 持咒;
(六) 忏悔、发愿与回向。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几种修行方法,相互之间并不冲突,而是融通与和谐的。大约说来,布施、持戒、念经,以及忏悔、发愿与回向,是属于每一位佛弟子都应当奉行的共通法门,是学习大乘佛法的基础。而讲经、念佛、禅修与持咒,则属于可以一门深入的实修法门,不一定大家都要学,可以随着个人的因缘进行选择。在前面几种共通法门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或者两种,进行深入的学修,持之以恒,终究会有成就。”
19、“请介绍一下布施的修行方法。”
答:“布施通常指舍弃自己的钱财、物品,以及付出劳动等等,用来帮助别人,或者供养三宝,捐建寺院、佛像等。虽然,很多人都在这样做,但是,却很少有人懂得如何在布施当中修行。
作为六度万行之首,布施,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修行方法。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就其方法来说,需要做到‘三轮体空’。
财施,就是用钱财、物品或者劳动力做布施;
法施,就是用所学、所证悟的佛法进行布施,也就是讲经、说法,等等。
无畏施,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或者生命做布施,在必要的时候,予以舍弃,而拯救他人,或者护持佛法等等。
所谓的‘三轮体空’,是说我们在布施的时候,对于其中的三个基本要素丝毫也不执着,都观想为‘空’——也就是虚假不实。这三个要素是:
(一)能布施的我;
(二)接受布施的对方;
(三)所布施的东西。
把财施、法施、无畏施,与三轮体空结合起来,而进行随缘自在的布施,就是大乘佛法殊胜的布施法门。在这样的布施修行过程当中,我们逐渐学会了放下自我的执着,放下对于别人的执着,放下对于钱财、物品乃至于一切事物的执着——这样的修行,将会帮助我们,迅速超越分别妄想,而成就菩萨的解脱智慧。同时,还会极大地增长我们的福德,正如《金刚经》所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反过来,如果用求财、求长寿、求平安、求健康等等心态,来做布施的话,所获得的福德极为有限。因为布施者心量狭小的缘故,所以感召的福报也小。
如果把布施法门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在自修当中的话,它的内容还可以更为宽广。比如,倘若我们把布施理解为‘不贪’的话,我们就可以随时进行布施的修行了,而不仅仅局限于财施、法施、无畏施的具体行为。
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当六根遇到六尘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如下的布施修行:
(一)当我们的眼睛看到美丽色相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眼睛而贪婪美色,这就是眼根的布施;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丑陋色相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眼睛而厌恶丑色,这也是眼根的布施。
(二)当我们的耳朵听到动听声音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耳朵而贪婪动听的声音,这就是耳根的布施;当我们的耳朵听到噪音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耳朵而厌恶噪音,这也是耳根的布施。
(三)当我们的鼻子嗅到香气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鼻子而贪婪香气,这就是鼻根的布施;当我们的鼻子嗅到臭气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鼻子而厌恶臭气,这也是鼻根的布施。
(四)当我们的舌头尝到美味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舌头而贪婪美味,这就是舌根的布施;当我们的舌头尝到劣味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舌头而厌恶劣味,这也是舌根的布施。
(五)当我们的身体,因为与外界接触而感到舒适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皮肤而贪婪令人舒适的境界,这就是身根的布施;当我们的身体,因为与外界接触而感到不舒适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皮肤而厌恶这种不舒适的境界,这也是身根的布施。
(六)当我们的意识,由于分别某种法尘内容(例如:道理、概念、回忆、设想等等)而感到愉悦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意识而贪婪令人愉悦的法尘,这就是意根的布施;当我们的意识,由于分别某种法尘内容而感到痛苦的时候,我们的心不随着意识而厌恶令人痛苦的法尘,这也是意根的布施。
像这样修行布施法门,实际上,已经把六度万行都包含于其中了。心不贪爱六尘境界,就是布施;心不沾染六尘境界,就是持戒;心不拒绝六尘境界,就是忍辱;心不沉迷六尘境界,就是精进;心不追随六尘境界,就是禅定;心能明了六尘境界,就是般若。
所以,当《金刚经》上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的时候,并非仅仅指布施,而是告诉我们,对于一切修行,都应当做到心无所住,心无所求。”
20、“请介绍一下持戒的基本内容。”
答:“所谓的戒,梵语叫做‘波罗提木叉’,佛陀在《佛遗教经》当中,叮嘱弟子们,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陀灭度以后,应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就是要求弟子们,在佛陀灭度以后,以戒为师。
戒是如此的重要,乃至于出家戒律若能住世,僧团就能住世,佛法就能住世。对于佛陀的四众弟子们来说,戒,是各自不同的。出家戒律属于僧团内部的秘密法,不允许公开讲说,只有受了戒以后,才可以学习。虽然,如今比丘戒本可以轻易地得到,但是,请在家学佛的信众们牢记,不要去学习,否则会犯‘盗法之罪’,会影响自己以后的修行。尤其不要在偷学了比丘戒律以后,用它去挑出家人的毛病,这将会为自己带来很大的过失。
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对这一点很清楚,而且很尊重。但是,作为皇帝,他又想对于出家人进行适当的管理,既然不能学习戒律,不能用戒律来监督和约束僧人,该用什么呢?
最终,他选择了《佛遗教经》,李世民要求州官以上官员人手一册,一方面研读学习,一方面用它来监督各地僧人,有行为明显不相符合的,就移交僧官查办。
实际上,《佛遗教经》虽然不是戒本,却把僧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说得很清楚。出家人应当认真学习,用它来约束自己。在家居士也应当认真学习,因为它是佛陀给予弟子们的遗嘱,修行的大致内容都在其中了。
就戒律来说,在家居士与出家僧人是不同的。而一切佛弟子都应当持守的最根本戒律,是三皈依。
就是说,皈依(归依)三宝以后,就不应当再归依其它宗教,也不应当归依各类神灵,跟随它们练功、采气等等。这一点非常关键,实际上,是不是真正的佛弟子,就得用它来衡量。许多人学佛不得力,难以深入,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归依佛陀的心并不坚定,归依三宝的信念时常会动摇的缘故。
怎样才能够坚守三皈依呢?
——除非我们能够不断地学习佛经,不断深入地认识到佛陀,以及三宝的可贵,亲身体会到学佛的好处。
我自己就有类似的体验,刚开始,三宝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模糊的概念,空洞而有些遥远。然而,好在我有好奇心,想要了解佛经和佛法,于是,我就在工作之余,坚持念经闻、思、修。久而久之,随着自己对于佛经的理解逐渐深入,自己的心境也就逐渐开朗,智慧逐渐开明,切身体会到了佛法的好处,自然也就生起了越来越坚定的信心,发自内心地皈依了三宝。并且,再也不会动摇。
在坚守三皈依的基础上,佛弟子们还可以自愿受戒。受什么戒,就要学习相关戒律条文,并尽力地去遵守。
例如,在家信众经常会受五戒,所谓的: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除了出家戒律之外,一切在家戒律都是公开的,包括五戒、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等,无论受戒与否,都可以进行研究和学习。
关于持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我们以五戒为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我们应当知道,佛陀制定戒律,是为了帮助我们约束自己的身心行为,达到减少造业,增长善根的目的。这样的话,就可以保护着我们,一路走向解脱。
其次,戒律并不是死板的条条框框,其中也有着很多灵活的许可——叫做‘开缘’,就是可以做,而不犯戒的一些特殊情况。最常见的,例如:方便妄语、必要的用酒治病等等,都属于‘开缘’之列。
而且,为了更加广泛地适应信众的根机,对于五戒,佛陀甚至允许逐条分受,就是说,你可以做到哪一条,就单受哪一条,两条、三条、四条都可以,而不必一定要同时受五条戒律。
比如一位屠夫,以屠杀动物为职业,生计所迫,暂时没有办法改变。他皈依了三宝以后,想要受戒,就可以为他受除了‘不杀生’以外的,其它四条戒。甚至,如果他只有一条‘不邪淫’可以做到的话,为他专门受这一条,也是可以的。
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它尽可能地包容了芸芸众生,让更多的人能够受持佛戒,种下解脱的善根。因为,即使同样能够做到‘不邪淫’、‘不妄语’等等,而受戒与否,其功用是大不相同的。不受戒的时候,这些都属于人天善法,只能带来世间福报,不能累积成为解脱生死轮回的力量;而受了五戒以后,能够依戒奉行,就是在随顺佛陀的教导,就会与佛陀的广大愿力相应,在佛力的加持下,迅速解脱轮回苦海。
善巧地持戒,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当中的一种解脱妙法。《楞严经》第五卷,二十五位圣者自述圆通,其中优波离尊者就是通过持戒修身,进而持心,最终身得自在,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而成就阿罗汉果的。
持守五戒也是一样,持戒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持戒使自己的身体言行逐渐规范而清净,同时,也使自己的心念得以收摄,不再妄想纷飞——因为,你有一个想要持戒的‘正念’,这个‘正念’的存在,粉碎了妄想杂念。正所谓:持戒以生定,因定而发慧。
这是非常巧妙的修行方法,表面上看起来,持戒,似乎就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实际上,当我们依照佛戒,老老实实去做的时候,我们的心也就逐渐变得老实了,变得单纯了,变得清净了——正是越来越清净的心念,最终会引导我们走向解脱。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佛陀——也就是本来觉性的加持。
关于五戒具体的开、遮、持、犯等内容,教内很多大德都有详尽的开示,无需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