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讲什么

大宝法王:关于出离心和菩提心

发布时间:2024-09-12 03:29:20作者:楞伽经讲什么
大宝法王:关于出离心和菩提心

教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 鄔金钦列多杰

时间:2005年12月30日-2006年1月3日

地点:印度 瓦拉那西 智慧金刚大学

翻译:堪布丹杰 整理:释仁居 校对:堪布丹杰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大家早上好!

阿弥陀佛!

昨天已说过了皈依的部分,今天要接著说的是与菩提心有关的主题。可能大家会觉得说,怎麼我一直在讲皈依和发菩提心,都没提到「四加行」和「遥呼上师」。但是要有次第,这样是很好的。

有的人是透过次第来修,也有的人是用跳跃、超越的方式而得解脱。但我觉得,次第修持比较切合实际。

发起出离心

(以下是法王亲口用中文教学... mp3下载)

符不符合大乘法,要看有没有菩提心的修持。如果我们没有发菩提心,那麼无论做什麼善事,都不属於大乘法。

生起菩提心必须要像爬楼梯一样,要从基础慢慢的爬上去。我能不能爬上去?要思考呀!要有次第的训练,所以修持菩提心还需要看这修行的基础与根本如不如法,这是很重要的。要谈菩提心之前,我们要先知道什麼是如法?什麼是不如法?

在萨迦派的四种离执口诀中提到:「若是执著此生非行者。

由这句话来看,一个能「远离执著此生」的修行,才是真正的如法。一切佛法的修持都汇归於三乘的修持中,在三乘修持,最开始是小乘的修持,小乘的修持最主要的是以“出离心”為基础。若是连出离心都没有,那又怎能进入大乘的修行呢!所以说出离心很重要。

我在很小的时候,差不多三、五岁就出家了,当时年纪太小了,就连自己父母的名字是什麼都不知道,更不用说知道出离心是什麼了。

出离心也可以说是要断除贪著此生、远离贪著此生的心。那麼,出离心或远离贪著此生的「界定」与「标準」是什麼呢?一般来说,在藏传佛教裡,是要看能不能捨弃世间八法。

还有,捨弃对此生执著的「因」是什麼呢?要认识到轮迴是无意义的。

捨弃此生的「缘」是什麼呢?要知道此生的过患。

我们要认识因与缘这两部分,如果这两者不具备的话,就很难捨弃对此生的执著。

捨弃此生的「标準」是什麼呢?是对世间八法感到厌恶与反感。

那捨弃此生的「徵兆」是什麼呢?就是要教你世间八法,学都学不会。世间八法是指:利、衰、誉、毁、称、讥、苦、乐。即是由於眼前暂时的利益跟伤害,而让我们的心產生快乐或痛苦感觉的八种情况。

我们要思考的是,对平常人来说,要达到这个标準是很困难的,為什麼呢?因為依世间法来说,在世间做事,就是有著世间八法,很难找到与世间八法不相关的事。我们平常做的、说的、梦的都是这些世间八法,所以很难做到。

那我们怎麼办呀?就睡觉了吗?(眾笑)不是的。是不是一个世间人,就不可能如法的生活呢?对於这一点,我们要思考,我也思考过,我平常认為,要断除世间八法,不能仅仅在文字上谈,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挖掘出世间八法的问题症结所在,我就取了个名字,那就是「盲目的执著」。「盲目的执著」就是一种不管好坏,顽固顽强的一种习惯。

比如有一个人,有时候会对佛法感到欢喜,并且想要修行,可是却把修行当做是安慰自己的方法,和一种舒服的休閒活动而已,就像是心灵按摩。这真是好奇怪的名字啊!

因此,自己就在不知不觉中,还是落入世间法,仍然根深蒂固的觉得还是世间法实在、是对的。一旦将焦点投注在世间法上,自然的在正法上的力用就渐渐的减少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说放鬆。放鬆有很多种,比如说身体的放鬆可以去散散步呀、打打太极、练练瑜珈。那心的放鬆是什麼呢?是修持禪定,让心平静下来。可是我觉得有一些人有点奇怪,就是当他们在做让心平静放鬆的禪修之后,反而更累,还要休息,这很奇怪。所以修行了几年,仍然是老样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好像是得了癌症的病人一样,就算是癌细胞已经遍及了全身,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自己却察觉不到。

為什麼会这样呢?就是因為他自己一点也没有察觉到、感受到原来自己的心都在世间法上。

再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平常一整天的工作下来,有时到了晚上,连做梦都会继续的梦见工作。但是可惜的是什麼呢?当我们修法修行一整天,到了晚上却很少做到跟佛法、跟修行有关的梦。

这是因為我们把修行只当作心灵按摩一样,按摩这些事,你晚上是不会梦到的。

盲目的执著,它不仅仅只是阻挡修行的增长,它慢慢的、悄悄的让我们的心繫著在世间法上。这种盲目的执著会让我们对世间法感到一种需要,越想就越觉得世间法是必要的,而且会认為,这比较实在,不能没有的。

之后,我们开始狂妄了起来,然后我们会开始用那畅销的佛法,去获得那些自认為不可没有的需要,渐渐的佛法成為了毒药,修行也毁掉了,这很可惜呀。

可能我在这儿也不够资格说可惜,因為如果我也落入了世间八法的话,那才真可惜了。

这种情况又好像是电视广告一样。裡面的演员骑著摩托车,很瀟洒的飞腾在空中,然而事实上,摩托车根本不可能飞起来,也不能这样去骑,但是為什麼要这样去演呢?一定有它的原因的。

因為当我们一开始看到这个广告的时候,可能不会去注意它,然而广告每天播、重复的播、不断的播时,我们就会被薰习,无形当中慢慢的我们也习惯了。结果呢,我们就会想要去买这台摩托车,

而且心中很自然就会想起那瀟洒的演员飞在天上、骑著摩托车的样子,我们的心被那影像吸引,然后我们就会变笨了。信以為真,不会再思考了。

越习惯就越没觉知了,只会盲目的生起执著,盲目的追求,盲目的去获得。

所以冈波巴大师说:「如果不如法来修持佛法的话,修持佛法就会成為堕入三恶道的因。」

因此我们要谨慎小心。这裡主要讲的是,一般来说,我们没有办法消除世间八法的称、讥等情况,如果我们不把这对於世间法强烈执著的顽固、顽强的心消除的话,我们的修持总是流于表面,无法进入实质层面。

发菩提心

(以下是法王亲口用中文教学)

然而,仅有出离心还是不够,由於我们是大乘行者,所以我们还要发菩提心,这是最重要的。

就像在第一天有位法友问起菩提心的意义,今天就要谈发心。发心的方法有很多种,口诀也非常的多。发心不只是口上说说而已,而是真的要从内心发起菩提心。

生起菩提心的口诀很多,这裡主要提到两种:第一是由广行派传承下来的「因果七诀」,第二是深见派的「自他交换」的方法。

「因果七诀」的修行方法,也分為两个不同的传承:第一是由噶当派阿底峡尊者传承下来,第二是由止贡派传承的修持方法。

今天要说的是噶当派传承的「因果七诀」:

1.知母

知母是很难的呀!

為什麼说知母很难呢?知道自己今生的父母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这还不够。这裡说的知母,是指我们发起菩提心后,要知道一切眾生都如同自己的母亲一般,这是很困难的。

那麼,我们怎麼知道一切眾生都是我们的母亲呢?首先要认知有轮迴。

如何认知轮迴呢?举个例子来讲,比方说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具有能够觉知的心识,这一念心是需要依靠前因而生的。他不会无因而生、不是由异类的因而生、也不是由一个造物主而產生。这个心识是由延续的顺因,

或称為同类的前因而生起的。透过这样一种逻辑的思惟,我们能推论出有一个同类的之前心识或觉知存在,一个接一个延续不断。这是透过由心识的延续来证明轮迴存在的一个思惟方法。

如果说这样一个心识,它不需要依靠同类的前因或任何其他外缘就能出生的话,那它就成為随时都生起存在,或者根本不能成立。

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世界上有很多準确、刚刚好的例子。比如说有些人预言来世要投生的地方,结果真的出生在他说的地方。也有很多人,他能够回忆起前世的情况。因此轮迴已经成為科学家们研究、注意的一个焦点,

虽然至今仍旧无法实证到什麼,但是大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所以,就算我们自己还不完全相信轮迴,没有关係,但至少我们应该对轮迴產生疑问;如果说轮迴真的存在,但由於我们的无知而不相信,那将会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因此,我们现在应该换一种角度来思考轮迴了。

当我们谈论前世来生的时候,它是无始的、不断的一种延续…。而每一世我们应该都是有父母的,大部分的眾生都是需要有父母的。因此,无始的轮迴,生生世世加起来,我们的父母是非常多的。因此,轮迴当中,没有一个眾生不曾做过我们的父母。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世间上的父母可以分為三种:一是出生我们的父母,二是养育我们的父母,三是利益我们的父母。

一般世间上的父母主要是指我们的亲生父母。或者说当父母亲过世了,那麼养父母也会被称為父母。中文裡好像有一句话说,养育我们的父母的恩德,比亲生父母的恩德还大。

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

第三种是利益的父母,这个大家可能都知道的。像现在许多藏传的喇嘛到国外弘法,得到很多施主的照顾,慢慢的,他们称这些施主有的為父亲、母亲。

这就是利益的父母。所以父母指的不一定就是我们亲生的父母,世间上照顾我们的人也可被称為父母,因此,更可以泛指在世间上互相依靠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利益到的这些朋友,都可以称為父母一般。

举个例子,我现在穿著袈裟,但是我并不是一出生就穿著袈裟的,这件袈裟是要靠很多眾生缝补、製作而成的。总之,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这样,互相帮助、互相依靠、利益之后才能成就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想,互相帮助的这些眾生,都可以称為是我们的父母。

但是也有人会说,总是在正面上去谈,但的确也有很多负面,例如世界上那麼多眾生互相伤害,譬如有的伤害别人的家庭,抢夺他人的住处等等有很多这些不好的人存在。我们是会这样去想的,但我们更应该思惟一下,如果这样想著负面的事情,到底对我们有没有利益或好处?

2.念恩

无论是我们亲生的父母或是利益的父母,都对我们有恩情,有的能数,有的是数不出来的恩情。其中,最重要的恩德,就是救命的恩德。

譬如当我们遇到危险时,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就像救命恩人的恩德很大,但父母的恩德是更大的。為什麼这麼说呢?因為如果父母在我们诞生到能独立自处之前的任何一天,把我们丢下不管的话,我们就会没命的。所以父母之恩是非常大的,他们不仅照顾我们一天而已,他们月月、年年的陪伴、照顾我们,所以说父母对我们有千百次救命的恩德。

或许有人认為,不见得所有父母都会这样尽责地照顾孩子,像是母龟,生了蛋之后就离开了,或者有的父母亲的确不好;但无论如何,在这裡说到念恩,指的是思念对我们有恩的父母。总的来讲,所有眾生都需要依靠父母亲,所以都是有恩的。

3. 报恩

当我们思惟父母的恩德,这念感恩的心清晰,我们就会想要回报。当我们念恩的心愈强时,报恩的心也会愈大。

4. 慈心

慈心的意思是一种珍爱,珍惜的意思。

有一个故事,巴楚仁波切和一位大弟子,两人在卓千寺雪山中闭关的时候,有一天,巴楚仁波切问弟子:「你想妈妈吗?」由於这位弟子认為,出了家,就应该要拋弃一切,所以弟子便回答:「自从跟随你的那天起,

我就捨弃了家乡、父母与亲人,所以不想妈妈。」巴楚仁波切说:「你这种观念是错的,一切万法的根本是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因是思念母恩,

这样说来,你生起万法的根本是乾枯了。真是糟糕啊!」之后,巴楚仁波切為这位弟子开示母亲具备怎麼样的大恩,并要求这位弟子以几个月的时间,专门修行思惟母亲的恩德。之后这位弟子忍不住地想要回去见母亲,所以向巴楚仁波切请假,巴楚仁波切平时是不喜欢接受供养的,

但是那天,巴楚仁波切却命令弟子说,在回家的路上,所有接受的供养,都要拿回去给母亲,并且命令弟子要待十多天,才能回来。后来这位弟子探望母亲回来时,讲到母亲的恩德,都会禁不住的热泪盈框,巴楚仁波切见了很是高兴,指著这位弟子说:「你们看看!我的孩子!他建立了万法的根源啊!」

当我们谈到慈爱心时,它有坏与好两方面。

有时我们的爱心,会让自己变得无法自主好像被綑绑住、束缚住一样。

我们修持菩提心,一定要具备什麼呢?就是心中要常保一种悦意、欢喜的心,这对修持慈心与爱心有很大的帮助。

平时一个我们讨厌的人犯了一点小错误,我们会觉得是大事;然而我们喜欢的一个人可能做错了很多事,但我们会觉得只是小事。这些差别就在於我们有没有悦意的慈心。所以我们应该随时保持悦意的慈爱心,未生起令生起,已生起令它保持、增长。如果以悦意的慈心配合佛法的修持,这对我们菩提心的开展会非常有帮助。

5. 悲心

悲心的意思是希望离苦的心。有些人会认為这是一个痛苦的法门。但我觉得,由悲心而產生的苦,跟一般苦乐的苦是不一样的。苦乐的苦,会让我们无法忍受、无法自主。但是修持悲心而產生的苦受,或者可以说当这种悲心的感觉生起时,它是有力量的,是一种想要消除苦的力量会生起。所以谈到悲心的苦和一般苦乐的苦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来讲,有的人觉得好像修了悲心之后,反而更苦了,这可能是修持的方法错误。

為什麼这麼说呢?因為我们的我执没有去除,很有可能愈修持慈悲反而我执愈强。比如说执著「我的」母亲病了,「我的」儿子病了;虽然他是有慈爱心,但是因為夹杂著我执;而我执是一切痛苦的因,本来没有一个我存在,但是我们执著有我;因此依有我的慈悲行為而造成的痛苦,不是因為修持慈悲心而產生的,其实是由我执所產生。

6.增上意乐心

增上意乐心有两种意思;一是我承担一定要帮助眾生离苦得乐,成就佛道,具备这样一种坚定的善心与热忱。另一个意思是指我自己一个人承担利益眾生。总之,增上意乐心有坚固与承担的意思。

7.发菩提心

依靠前六个因能够產生这菩提心的果,菩提心包含两种意义:一是缘眾生利他的大悲心,二是缘佛果的大智慧。

以上就是因果七种次第修持菩提心的方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